新開的冷飲,過一段時間成了「熱飲」,那這份冷飲還能吃嗎?家裡電源跳閘,回來後冰箱冷凍格中的冷飲已經融化成液體,再凍回去的冷飲還能吃嗎?寧波象山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近期做了一個實驗,快來了解
時間
2020年7月
地點
象山縣食品檢驗檢測中心
目的
探秘冷飲受熱融化後菌落總數的變化情況
樣品
本實驗所指的冷飲是指GB 2759-2015中定義的冷凍飲品,包括雪糕、冰淇淋、雪泥、冰棍等。由於冷飲種類繁多,本次選擇種類最多、消費較為集中的雪糕進行實驗。工作人員以消費者身份到象山縣某冷飲批發部採購7份冷飲(雪糕),送實驗室檢測冷飲中的微生物含量。
實驗一
樣品中菌落總數、大腸菌群、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含量檢測
(點擊查看大圖)
既然隨機抽取的冷飲都合格,那麼我們進入下一話題進行探索。
實驗二
冷飲融化後,存放溫度和時間對微生物數量的影響
實驗方法:GB 4789.2-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菌落總數測定
實驗過程:從7份樣品中選擇1號、2號、和5號為實驗對象,它們菌落總數的平均數分別為54 CFU/g、8 CFU/g、100 CFU/g。在無菌室中打開冷飲的外包裝,將其放入無菌袋中,在35℃水浴鍋中快速融化至該溫度,再將其放入4℃、20℃和36℃恆溫箱中,分別存放1h、3h、6h、9h、24h,定時檢測樣品中的菌落總數。
(點擊查看大圖)
結果解讀:
1、溫度越低,微生物繁殖越慢,低溫不能抑制微生物生長,但能降低微生物的活性,所以越低的溫度保存冷飲的效果越好。
2、微生物的繁殖是以對數級增長,所以當食品中微生物達到一定數量時,並在適宜的溫度下食物可能快速變質。
3、打開的冷飲在短時間內吃完更安全。
但是,以上實驗數據是在無菌操作下進行的模擬實驗,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可能要更複雜。因為,不同的冷飲間存在一定的質量差異,不同的消費者間也有較大的生活習慣差異,所以消費者在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比如消費者在食用冷飲時口腔中的細菌、唾液等會帶入冷飲中,會增加冷飲中細菌的數量和種類,而唾液酶則會分解冷飲中的蛋白質、糖等營養物質,加快冷飲變質。
【消費提醒】
1、儘量選擇生產日期較新鮮的冷飲。
2、儘量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冷飲。
3、冷飲最好一次吃完,如果沒吃完最好放到冷藏或冷凍,並當天吃完。
4、如果冰箱因斷電導致冷飲融化,如果冷飲融化時間超過24小時,儘量勿食。
5、腸胃不好或感冒的消費者應儘量少吃冷飲。
來源:象山縣市場監督管理局
編輯:羅湘波
關注,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