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我最近疲倦乏力、食欲不振、食後腹脹,去醫院檢查也沒啥問題,是怎麼回事?」
錢先生今年43歲,這段時間總是覺得腹脹不舒服,同時大便也出現溏薄的狀態,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沒什麼問題,這讓他很苦惱。於是今天,他就想試試中醫,把把脈,看到底有啥問題。
「從你脈象上看,你是脾胃虛弱,運轉不利,脾胃對我們人體是很重要的,平時要注重脾胃的保養,但學會如何運脾胃更重要。」
錢先生一聽懵了,脾胃保養這麼重要嗎?他又該怎樣運脾胃呢?
中醫解釋脾胃的重要性
中醫所說的「脾」,並不是西醫上的脾臟,而是包括胃、小腸、大腸等器官在內的綜合功能。脾的生理功能,是運化水谷,輸布精微,分化水濕。簡單來說,就是將食物消化成為氣血,並將其運送到全身各處。
《黃帝內經》中說道:「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生氣血。」意思也是脾胃是人體健康的後天之本,是五臟氣血生化的源頭。
《脾胃論》一書也提出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書中說道:「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八風之邪,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謂水谷入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飲食不節而病者也。」這是說感染了風邪,就會生病,但不管生什麼病,都可以從脾胃調理入手。
小孩想長身體,女人想保持苗條的身材,男人想體格健壯,老人想健康長壽,都需要進行脾胃保養。
中醫6個方法教你如何「運脾」
我國歷代醫家都非常重視脾胃的養生作用,「健脾不在補而貴在運」, 所謂「脾胃一病,五亂並作」,一旦脾胃運行不暢,就會出現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脹、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因此,善於調理脾胃的人,可杜漸防微,預防疾病侵襲。
那麼,中醫是如何運脾的呢?具體來說,有運脾化濕法、運脾和胃法、理氣助運法、溫運脾陽法、益氣助運法和養胃助運法6種方法。
1.運脾化濕法
運脾化濕法主治小兒脾虛濕滯,比如不愛吃飯、便秘、腹瀉舌苔發白等病症。
古代醫學家指出:「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特別是對於小孩來說,由於臟腑尚未發育成熟,脾胃薄弱,如果飲食不當,就很容易使脾胃受損,導致食欲不振、感冒、咳嗽等病。中醫認為:脾喜燥而惡濕,喜運而惡滯,寒濕困於中州,脾失健運之權,因此需要開郁寬中,疏化水濕。
運脾化濕法常用的中藥有蒼朮、砂仁、烏梅、訶子、山楂、乾薑、豬苓等。這些藥材有助於芳香醒脾、燥濕助運、疏利水濕。
2.運脾和胃法
運脾和胃法主治胃脹、胃痛、口苦、噁心、嘔吐、腹痛、食欲不振等病症。
《黃帝內經》指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我們所說的脾胃之氣,即胃氣。食物和藥物都需要經過脾胃功能的運化,才能夠輸布全身,發揮作用。因此,如果脾胃不適,就會影響藥物的消化吸收,甚至增加脾胃負擔,損害脾胃功能,加重病情。
運脾和胃法常用的中藥有柴胡、白芍、當歸、枳實、陳皮、法半夏、生薑、甘草等。用這些藥材有助於行氣解郁、醒脾和胃。
3.理氣助運法
理氣助運法用於氣機不利證,主治精神萎靡、腹脹噯氣、大便不暢、舌苔發白等病症。
氣滯不行,就要當理氣導滯,開郁助運。理氣助運法常用的中藥有陳皮、木香、枳殼、檳榔、丁香等。其中,陳皮辛行溫通,有行氣止痛、健脾和中的功效,尤其適用於寒濕阻中的氣滯。木香辛香溫通,苦燥而降,主入脾、胃與大腸經,兼入三焦與膽經,可以通理三焦,尤善行腸胃氣滯,兼健脾消食,是行氣調中止痛的重要藥材。
4.溫運脾陽法
溫運脾陽法主治面色發黃、渾身乏力、食欲不振、腹脹、腹痛、消化不良、大便溏泄、小便清長等病症。
溫運脾陽主要是針對因寒涼損傷脾陽,或者久病、素稟脾土虛寒的人。中醫認為:脾喜燥而惡濕,喜運而惡滯,因此就需要振陽氣,否則就會出現脾胃不暢,導致生病。
溫運脾陽法常用的中藥有炮姜、肉豆蔻、益智仁、砂仁、草豆蔻、附子等。
5.益氣助運法
益氣助運法,主治脾胃虛弱、中氣不足引起的面色萎黃、頭暈乏力、食欲不振、久瀉脫肛、身熱自汗、脈虛無力等病症。
《內經》云:「勞者溫之,損者益之。」脾胃虛弱,化源不足,就會導致中氣虧虛,清氣不升,從而出現頭重腳輕、精神不濟、頭暈、頭痛等症狀。因此,需要用甘溫補中焦之氣,舉下陷之陽。
益氣助運法常用的中藥有麥冬、五味子、山楂、麥 芽、木香、砂仁、豆蔻、枳殼、烏梅等,可以補脾益氣、升舉陽氣,使脾胃強健,中氣充足。
6.養胃助運法
養胃助運法主治口乾舌燥、食欲不振、大便乾結、小便發黃、舌紅少苔等病症。
中醫認為:胃為陽腑,體陽而用陰,陰分不足,胃失濡潤,亦不能受納和熟腐水谷。濕盛則傷陽,燥盛則傷陰。如果平時喜歡吃辛辣的食物,就很容易使胃津虧乏,損傷脾胃。
養胃助運法常用的中藥有公英、黃連、元胡、川楝子、枇杷葉、竹茹、花粉、石斛等,有助於生津養胃、補脾養陰。
很多人覺得脾胃病離自己很遙遠,因為從來沒有在體檢中發現自己的「脾」有問題。實際上,很多疾病都與「脾」有關,只有脾胃運行暢了,身體才能健康。中醫教你的運脾方法,學會了嗎?
參考資料:
[1] 脾胃學說中醫臨床研究進展[J]. 於磊,劉華一.中國中醫藥科技. 2016(02)
[2] 脾胃學說與兒科臨床[J]. 李新麗. 新疆中醫藥. 2002(02)
[3] 脾胃學說的現代認識[J]. 郭芳. 河南中醫藥學刊. 1998(02)
[4] 中醫脾胃學說的發展史[J]. 索延昌. 前進論壇. 1995(06)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