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我們北方農村,幾乎家家都有土炕。人口少的一鋪,人口多的兩鋪。它既是人們睡覺休息之地,也是取暖、待客的地方。幹活累了,躺在上面,全身放鬆睡上一覺;客人來了,放上炕桌,燙壺老酒,美美地喝上兩口;冬天到了,灶堂里多填幾塊劈柴,盡享「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樂趣。
炕,雖有不少優點,但畢竟是土坯壘成。有時老鼠鑽進去打洞刨土,有時小孩子嬉鬧蹦跳將炕面踩踏,加之做飯、燒炕後的灰塵堆積,煙道常被堵塞甚至不通。所以,人們一般每年都會換一次炕。
要換炕,就得脫坯。所以每年秋天,家家都要拉土洇泥,脫上幾百個上等好坯,晾曬乾透後,囤放於門洞或草房。
來年開春,人們開始扒舊炕、換新炕。扒炕又髒又累,塵土嗆得睜不開眼、喘不過氣。盤炕技術很高,一般得請師傅。不然,煙道一旦不夠順暢,就會遭常年熏嗆之苦。新炕盤好後,先上粗泥,再掛細泥。等全部干透,即可鋪席享用了。這個過程,一般需十天左右。如果是兩鋪炕,二十天左右就換完了。
換下來的土坯叫「炕洞坯」,還有不少灰土叫「炕洞煤子」。這些東西可都是寶貝,是天然的有機肥料。把它砸碎追施莊稼,非常「有勁」。還有人把整個的炕洞坯夾在棗樹的枝杈上,等雨沖刷,肥水澆根。取之於土,用之於地,一舉兩得。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農民的居住條件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土坯炕絕跡了,取而代之的是沙發床、席夢思等高檔榻具。有的人家即便還保留著炕,那也是紅磚盤就、裝飾上檔,而且也只是老人的專利了。
青縣旅發大會發給您一封邀請函,約嗎?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姚殿貞 村兩委班子的「好班長」 村民致富的「領航人」(下)
青縣總工會垂釣大賽圓滿「收竿」
【盤古風】田彥:摘冬棗
國辦發文,這些舉措保障短缺藥買得上、用得起!
責任編輯:楊文
本期編輯:黃榮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