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B肝病毒感染者近億,大多發生在這個時期

2019-09-03     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

B肝,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簡稱。有數據顯示,我國B肝病毒感染者約9000萬人,是名副其實的B肝大國。

而在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B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列為了一類致癌物

為此,眾多B肝病毒感染者難免心慌,擔心自己終將步上肝癌之路。那麼,感染了B肝病毒是否一定會發展為B肝,又是否一定會罹患肝癌?

1,不同時期感染B肝病毒結果有所不同

B肝病毒可以通過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性傳播進入機體,通過血液循環到達肝臟,並造成肝細胞感染。但如果感染髮生在不同的時期,機體會有不同的反應及結果。

1,健康成人感染

絕大多數健康成人感染B肝病毒後,免疫系統會很快識別及殺滅它,不讓它有發展壯大的機會,肝臟及其他器官也不會受到損傷,人體一般沒有症狀。

但人體會因此獲得對B肝病毒的抵抗能力,即能在血液中檢測到B肝表面抗體。如果B肝病毒再次入侵,機體就能輕而易舉地對其進行消滅。

這種被B肝病毒感染,但不患病,並獲得B肝表面抗體的過程,稱為「隱性感染」。這在成年人中十分常見,有調查顯示,57%以上的人群被B肝病毒隱性感染過,但基本不用擔心會變成慢性感染。

2,嬰幼兒時期感染

5歲以前的嬰幼兒,由於免疫系統發育尚不成熟,B肝病毒就很容易在肝臟發展為慢性感染

近10年的流行病學研究證實,我國慢性B肝病毒感染者中,95%以上是在嬰幼兒時期被B肝病毒感染的。胎兒、新生兒一旦感染B肝病毒,約有90~95%會發展為慢性B肝病毒攜帶者。

不過,隨著年齡增加,慢性感染的比率會很快下降,小於2歲的幼兒,發展為慢性感染的幾率為75%~80%;3~5歲兒童為35%~45%;5歲以上兒童則為5%~10%。

也就是說,健康成人絕大多數能夠抵抗B肝病毒,而存在B肝病毒慢性感染的成人,幾乎都是在嬰幼兒時期發生的感染。且感染B肝病毒≠B肝


那麼,如果是B肝病毒慢性感染,會演變成什麼樣子?一定會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嗎?

2,B肝病毒慢性感染後會有什麼後果?

B肝病毒慢性感染會導致什麼結果,與免疫密切相關。研究認為,免疫系統試圖清除B肝病毒而產生的免疫反應,是導致肝病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說,B肝病毒不會直接損傷肝細胞,因為這是它們的安身立命之所,如果肝細胞壞死,它們就無處藏身。但免疫系統一旦與B肝病毒展開鬥爭,就會使出一招「釜底抽薪」,雖然能清除B肝病毒,但肝細胞也會因此受損。

所以,機體免疫反應越強烈,病毒清除可能越徹底,但與此同時,肝細胞也會受到較大的損傷,進而引發肝病。


所以,B肝病毒慢性感染後,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情況:

1,免疫耐受

B肝病毒進入肝細胞後,會脫去外殼,讓自己的病毒DNA進入肝細胞核,並與肝細胞核內的DNA進行整合,形成共價閉合環狀DNA,稱為cccDNA

cccDNA十分穩定,不易被免疫系統清除,而且它會以自身為模板,不斷複製形成新的B肝病毒顆粒,並從肝細胞中出來,進入血液。

如果機體沒有對B肝病毒產生免疫反應,則抽血檢查B肝五項的結果為「大三陽」,B肝病毒DNA數值也很高。但由於肝臟本身並未遭到病毒破壞,所以轉氨酶等肝功能指標是正常的,感染者一般也沒有症狀。

這種人體與B肝病毒和平共處的狀態,醫學上稱為免疫耐受,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慢性B肝病毒攜帶者」。這種狀態可以維持相當長的時間,如果能維持終身,基本上就不會有大問題。

2,免疫反應較弱

如果感染者免疫力較低,對B肝病毒的清除能力弱,B肝五項檢測結果可能為「大三陽」,B肝病毒DNA數值也很高,但比免疫耐受狀態低一些。

機體可能有乏力、食慾減退等症狀,肝功能可表現為輕中度異常,如谷丙轉氨酶長期升高1~2倍,稱為亞臨床型肝炎

由於此類情況比較隱蔽,更需引起重視,應遵醫囑積極進行抗病毒治療,否則機體對病毒的長期免疫反應,會讓肝細胞也受到持續損傷,並生成膠原纖維進行修復,一旦膠原纖維累積過多,就可能引起肝硬化。

3,免疫反應較強

如果機體對B肝病毒的免疫反應較強,肝細胞受損較多,可能引起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急性發作;肝功能中重度異常,多個指標可能升高或降低。

慢性肝炎急性發作者,經過合適的抗病毒治療,大多數可在6個月內恢復正常肝功能。

而急性B肝病毒感染患者中,95%以上的成年人可在6個月內自愈,少部分可轉為慢性肝炎,表現為B肝病毒未能完全清除。而遺留下來的B肝病毒可造成肝炎反覆發作,誘發肝硬化。

4,免疫反應強烈

如果大部分肝細胞都遭到了B肝病毒感染,機體免疫力較好,可能會出現強烈的免疫反應,造成大片肝細胞受損、壞死,甚至可能導致重症肝炎(肝衰竭),甚至引發致命危機。

不過,急性B肝患者發生重症肝炎的情況比較少見,而且如果能安全度過危險期,預後很好,大部分B肝病毒都會被清除。

3,B肝患者最後都會罹患肝癌嗎?

有數據顯示,在我國,平均每67秒就有一個人被診斷肝癌,每74秒就有一個人死於肝癌,而在肝癌患者中,86%感染了B肝病毒。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B肝患者最後都會患上肝癌呢?答案是否定的

B肝病毒的確會增加肝癌的發生風險,也有調查顯示,約70~80%的肝癌由B肝發展而來。但從B肝到肝癌,中間還有個肝硬化的過程,而肝硬化往往是肝炎反覆發作才會形成。

如果B肝患者的肝炎不常發作,肝臟即使受損也能慢慢修復,肝功能基本正常,肝癌風險就低。如果每年發作一兩次肝炎,甚至更多次,經年累月下來,肝臟自然就容易發生硬化,最後導致肝癌。

就像皮膚上劃個口子,隨著時間推移,結痂後疤痕會慢慢消失。但如果總是在同一個地方劃口子,結果可想而知。

也就是說,只要能積極進行抗病毒治療,抑制B肝病毒複製,控制病情,減少肝炎的發作,就能儘可能地保護肝臟,降低肝癌風險。

4,慢性B肝病毒感染者應該做好這些事

慢性B肝,三分靠治,七分靠養。只要控制得好,患者也能像健康人一樣生活,不必憂心忡忡。那麼,怎樣才能控制好B肝,保護肝臟呢?

1,規範治療,合理用藥

B肝治療的目標是臨床治癒,即表面抗原清除。治療過程需要分階段進行,在臨床控制(抗病毒治療後,B肝病毒DNA持續陰性)的基礎上,可能還需要長時間用藥,進行免疫控制,最後才可能臨床治癒

治療過程中,一定要遵醫囑按時服藥,由於部分藥物也可能具有肝毒性,可在醫生指導下適當服用護肝藥,如:促肝細胞生長素、甘草酸二銨等。

B肝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能需要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患者在治療期間不宜急於求成。

2,定期進行肝臟相關檢查

由於肝臟沒有痛覺神經,即使發生惡化,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從而導致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因此,對於B肝患者而言,定期進行肝臟相關檢查十分重要,包括B肝五項、肝功能、肝臟B超等,可以及時了解肝臟情況變化。還可檢測甲胎蛋白這種腫瘤標誌物,它是原發性肝癌最靈敏、最特異的一種指標。

3,積極預防肝癌

01 增加優質蛋白攝入

所謂優質蛋白就是蛋白含量高、熱量低,每天攝入90克以上優質蛋白有利於肝細胞修護,可以幫助肝細胞再生。豆腐、牛奶、雞蛋、雞肉和魚肉都是不錯的優質蛋白,日常可適當多吃。

02 補充維生素A/E

維生素E可以延緩肝的纖維化過程,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療當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維生素A能阻止和抑制肝臟腫瘤細胞增生,輔助預防肝癌。

胡蘿蔔、菠菜、動物肝臟、魚肝油及乳製品等含有大量維生素A;葵花籽油、杏仁、核桃、花生等含有維生素E,日常飲食需注意適量。

03 疏肝解郁方

由柴胡、當歸、芍藥、薄荷、茯苓、生薑、大棗組成的逍遙散,加上香附、鬱金,可舒緩情緒,適合氣滯血瘀型患者輔助預防腫瘤。具體用法用量請諮詢醫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4vKDG0BJleJMoPMzT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