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戶忽視改底盲區,難怪改底越來越差,養殖高手都會這麼做

2019-07-30     水產養殖小貼士

隨著水產養殖產量增長,一味追究高密度放養,提高產量和效益的措施對養殖環境污染。尤其是池塘底部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嚴重破壞池塘原有的生態平衡,養殖水的環境惡化,一旦超過養殖對象的適應範圍,魚蝦蟹則會處於應激狀態,降低了它們的正常的生理功能,表現為厭食,體弱,致病,甚至死亡。

對於水產養殖來說,萬惡之源都在池底,底質不好錯在溶氧。很多養殖戶反映,池塘改完底,沒幾天魚蝦又出現一系列問題,細菌感染,有害物質超標。才發現還是池底有問題。

從多年養殖經驗來看底質差的罪魁禍首其實就是溶氧。

一、首先,底質惡化的危害:

1、水體有毒物質增加

在淤泥較多的池塘中,有機物質也會分解產生大量的中間產物。如氨氨、硫化氫、亞硝酸鹽等,這些物質大多對魚蝦蟹有著很大的毒性作用,輕則會影響魚蝦蟹的生長,重則引起中毒和泛塘。

2、水體有害菌大量繁殖

有害細菌大量繁殖,養殖動物機體抗病能力減弱,發生病理變化而發病。

水產養殖與陸地養殖不一樣,沒辦法在養殖過程中直觀的觀察到水底有什麼問題。只能通過檢測一些指標間接反映水體的問題。其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體自凈能力的一個指標,也是水生動物的必要生存條件之一,溶解氧是水生動物賴以生存的基礎。

二、溶解氧的來源與消耗

1、溶解氧主要的來源:

藻類等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占80-90%,空氣中氧分子溶解占7%左右,通過物理化學方法少量增氧。

2、溶解氧的消耗:

水中浮游生物包括浮遊動植物和細菌等的呼吸耗氧、底質耗氧即底部生物的呼吸和有機質的分解耗氧、魚蝦蟹等水生動物耗氧以及氧分子逸出水面耗氧,前兩項占80-90%,養殖對象的呼吸占約5-15%,逸入空氣約占1.5%。

三、那麼,如何判斷池塘缺氧呢?

1、魚蝦攝食活動異常,攝食強度減弱,甚至不吃食。

2、黎明前到巡塘,發現浮頭現象,發出響聲。

若魚蝦立即沉入水中,不浮出水面,表明水體輕度缺氧。

若魚蝦沉下水後很快又浮上來,表明塘中度缺氧。

若浮頭的魚蝦不願沉下去,表明已嚴重缺氧,要立即採取措施。

四、針對底質惡化,缺氧導致改底效果差的問題可以從這幾方面解決:

1、選擇良好的改底產品。

2、培養良好藻相。

3、保證充足的溶氧。

塘口有增氧設備的開啟增氧設備,沒有的可以潑灑增氧劑,穩定水體溶氧,確保魚蝦安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GwQWwB8g2yegNDgGs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