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物價,有點「瘋」……

2020-02-21     力哥說理財

一、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體會到——

最近的物價,真他娘高!

有句話說得對,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沒體會到物價高的最近一定沒去市場買過菜。

就像小寶自己過年那段時間吃住都在家裡,老媽做什麼就吃什麼,老媽說什麼什麼菜最近貴了,小寶聽一聽也就過了,一點感覺都沒有。

後來回了上海,飯店不開門自己也不敢出去吃,只能自己買菜做飯,這一買菜才知道,我的天,菜是真貴。

感覺不是我在吃菜,更像是菜在吃我。

以前習慣在一些買菜APP上下單買菜,要什麼點什麼,快遞小哥半小時包郵送菜上門。

現在不僅要親跑去市場買,忍受菜場阿姨的霸凌(年輕小伙會被當成沒有買菜經驗凱子宰),

而且價格還漲了不少,比如我愛吃西紅柿雞蛋面,原來西紅柿才3塊錢/斤現在漲到了9塊錢/斤,經常吃的生菜、雞毛菜從原來2塊錢/斤漲到了5塊錢/斤,簡單的快手菜豆角炒肉,豆角從6、7塊漲到了12塊……

(2月17號於家樂福拍攝)

更更可怕的是豬肉,原本年前就不便宜了,現在受疫情影響直接飆到了50甚至60塊一斤。

連帶著,經常光顧的東北手工水餃,韭菜豬肉餡從原來20塊錢/斤,漲到了24/斤……

當然,人家賣菜的也懶得聽我嘟囔,手快有手慢無,市場統一在下午5點關門,不買別擋著後面排隊的人。

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小寶從2月2號到16號,即便沒有大魚大肉,15天合計起來花在買菜上的錢也去到了1154元。

要知道在家辦公的那十幾天,小寶一般就吃中午和晚上兩頓正餐,早上吃點麵包對付對付就完事兒了。

就這樣,平均下來一天還要小80塊,真是瘋了,感受到了通貨膨脹的切膚之痛……

二、

什麼是通貨膨脹?

用大白話來說,通貨膨脹就是手上的錢「變毛」了。

舉個栗子,同樣100塊錢,1年前能買20個雞腿,1年後的現在只能買10個,這就代表通貨膨脹了。

通脹就像一個小偷,讓我們手裡的錢不斷貶值,雖然我們手上的錢金額沒變,但能做的事能買的東西卻越來越少,很討厭。

通脹是一個大的概念,如果細分的話能大致分成四大類:需求拉動型通脹、成本推動型通脹、結構型通脹和輸入型通脹

首先是需求拉動型,簡單來說就是總需求快速上升,總供給卻沒法馬上跟進,從而導致的物價上漲。

比如每年春節前後都是居民採購的高峰期,由於大家集中消費,很容易引發物價特別是食品價格的階段性上漲。

其次是成本推動型通脹,指由於原材料、人工、房租、物流等各種生產成本的持續上漲,倒逼企業終端產品價格也跟著上漲,引發通貨膨脹,即高PPI引導出的高CPI。

比如小寶買的那個韭菜豬肉餡的餃子,由於豬肉價格上漲太猛,導致餃子的價格也得上漲。

然後是結構型通脹,指的是全市場總體需求和生產成本都沒有大幅提高,但因為某些奇葩原因,導致個別產品需求上漲引發漲價。

比如這次疫情突發導致口罩需求突然暴漲,供給沒法一下子跟上,於是價格上漲。但隨著口罩生產線全力開啟,甚至生產衣服汽車紙尿褲廠商都把生產線改成生產口罩,供給一上來,相信口罩價格很快就會回落到正常的水平。

最後是輸入型通脹,經濟全球化時代,全人類同呼吸共命運,就算中國央行沒有濫發貨幣,但如果歐美日等國都在拚命發錢,導致國外商品價格上漲,最終也會通過進口貿易傳導到國內。

大家比較熟悉的輸入型通脹案例就是成品油價格,國際油價漲了,我們進口的原油就貴了,加油站的成品油價格也會跟著漲,而油價決定物流成本,物流成本上漲又會導致各行各業成本上漲,進而引發通脹。

那當下這個情況屬於什麼類型呢?

要小寶看,這次屬於奇葩的混合型通脹

因為疫情嚴重,不許老百姓出門消費,大家都我在家裡吃吃喝喝,食品原材料的需求一下子暴漲,這是需求拉動型的體現。

與此同時,因為不許工廠開工,很多地方封鎖,雞鴨魚肉都出不去,菜也都爛在地里,有些工廠臨時組織工人加班也要支付兩倍工資,這些都導致生產成本大幅增長,這是成本推動型的體現。

像這次國家說「全國高速公路全部免通行費」,不是讓大家趁機開車出去浪的,而是為了降低物流成本,從而平抑物價。

最後像口罩、護目鏡、消毒液這些商品的快速漲價,以及由於全國封鎖,很多物資出不了村,物資在部門和地區間分配不均勻,導致各地價格有高有低,這是結構性通脹的體現。

所以總的來說,這次屬於奇葩的混合型通脹。

整體來看都是疫情搗的亂,等疫情結束後經濟運行歸位通脹就會回落,苦日子是不會一直持續下去滴。

三、

面對這種短期的奇葩混合型高通脹,說實話我們能做的只有忍一忍,以前大魚大肉的,現在就粗茶淡飯少吃點唄。

而即使未來疫情過去,通脹本身還是長期客觀存在的,我們又該怎麼應對呢?

理財。

通過投資理財,讓自己的資產持續增長,以抵抗通貨膨脹導致的購買力下降的負面影響。

比如今年的雞腿是5塊錢一個,明年漲到了6塊錢一個。

只要我們手裡的5塊錢,通過投資增值,帳面上漲到了6塊錢,那麼整體來說這筆錢的購買力就沒有縮水,抵抗住了通貨膨脹帶來的影響。

理財的途徑有很多,債券、打新債、港股打新、基金定投、基金套利、創新型存款等等等等,操作難度都不高。

比如基金定投,長期堅持下來年化收益達到10%+不成問題;打新債,用一家人的身份開幾個證券帳戶,一年打下來也能賺個萬把塊錢;創新型存款,直接存進去,年化收益4%+妥妥的。

綜合下來,別說抵抗通脹,戰勝通脹也未嘗不可。

最怕最怕就是一小部分眼高手低的老鐵,今天嫌打新債一次只能賺個一兩百不夠下個館子,明天嫌基金定投要堅持好幾年不如抓個牛股漲幾個漲停板,總想著走點旁門左道一夜暴富。

幾年下來,我們帳戶的年化收益都10%+了,他們還在A股追漲殺跌當韭菜精。

總之,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通貨膨脹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有意識到它,或者意識到了卻沒有行動起來抵禦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uujcXABgx9BqZZI3s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