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成長不夠的人,沒有資格做父母

2019-06-01     有夢想的唐糖
父母,本應是這個世界上最神聖、責任最重大、難度最高的"職業",但現實卻恰恰相反,是准入門檻最低、唯一不需要資格認證和培訓考試就能直接"上崗"的職業。

我的微頭條大多數來自我文章的節選,昨天我又隨便找了一段發出去,令我始料未及的是,這個微頭條竟然產生了十幾萬的閱讀量和近千條評論、轉發和點贊,討論的激烈程度,令我這個"沒見過世面"的"身披黃v的小散"瞠目結舌。評論區的共鳴聲和叫好聲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在"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感"這個話題上,事態遠比我以為的更加嚴重。同時,也有很多反對的聲音,說這條微頭條衝擊了傳統的孝道文化,甚至其中還夾雜著謾罵之聲。從言辭激烈的"反面意見"中,我也看到很多人在"承認事實、面對真實"、"構建科學的育兒觀"這條道路上仍任重道遠。

早上醒來,一則"河源一名7歲女童慘遭家暴!下體撕裂、全身淤青休克"的新聞再一次衝擊了我的眼球,而據新聞披露:實施家暴者,正是女童的母親。

父母,本應是這個世界上最神聖、責任最重大、難度最高的"職業",但現實卻恰恰相反:父母是准入門檻最低、是唯一不需要任何資格認證和培訓考試就能直接"上崗"的職業。這樣巨大的反差,使得"孩子"也隨之成為一項高危"職業"——ta的成長和一生的人格、命運,從某種角度上說,完全取決於幸運:如果父母的人格相對健全,那麼孩子就可以得到較好的心理滋養,擁有比較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發展;如果父母本身就有人格缺陷,那麼孩子就成了為人格缺陷的父母買單的"背鍋俠",從這個角度來說,真的讓人不禁感慨:"投胎也是門技術活"。

但問題在於,雖然投胎是門技術活,但人的生命卻是單程道,既無法重來又時間有限,正如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如果我們把時間都用來修補創傷,那麼註定沒有時間完成高質量的自我實現。所以,"我們能夠給到孩子一個什麼樣的養育環境?"是為人父母者必須思考的課題。

今天就著這個微頭條的話題,我想再談一談我對"家庭教育"這個話題的理解。

1. "初心和方式",是父母與子女之間最大的誤會。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孝"字當先,我們聽到最多的是"天下沒有無不是之父母",然而,這些浸入骨髓中的文化基因,我們仍需要辯證對待。

主流文化從小就教導我們:"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最無私的愛"。且不說這個論點是否真的成立,單從它的表達上來說,我想這句話里的"愛",應該指的是父母對孩子的"初心"——除去極少數特例,絕大部分父母對孩子的初心,都是毋庸置疑的。不管是出於動物本能的血緣關係,還是出於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優秀"的殷切願望,大部分父母,從內心最深處是希望孩子"好"的,是希望孩子健康、幸福、快樂的。

但是,正如我們想達成一個目標,不能光憑美好的願景,還必須輔以堅韌的精神、正確的方法、艱苦的耕耘一樣,父母愛孩子,僅憑初心,是遠遠不夠的。

但是,太多的父母被"初心"綁架,也被"初心"自我催眠,揮舞著"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遮羞布,拒絕成長、拒絕改變。不肯承認自己在撫養方式、教育理念有很多謬誤,不肯承認自己帶給了孩子很多傷害,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的事實,塞耳閉眼,固執己見。

良好的初心≠正確的方式。如果說把"撫育孩子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作為父母的終極目標的話,那麼"正確的方式",就是通往這個目標的橋樑。只強調初心,逃避方式的偏差,是對"父母之愛"的褻瀆,從本源上也背離了父母之愛的初衷。

孩子對父母的"怨恨",實際上也來自於父母使用了錯誤的撫養方式,帶給自己的"傷害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具有"傷害優先原則"——相比快樂,我們對傷害的記憶更深,更為敏感。這是被傷害的感覺,雖然真實,但卻不一定最接近客觀,因為一旦進入到主觀記憶中的東西,都會伴隨著我們當時的刺激和感受,自動疊加來自主觀的無意識的偏差。所以,我們常常會不自覺的"放大"自己的"被傷害感"

從父母的角度來說,初心和方式的不統一,帶給了孩子嚴重的被傷害感,這種"創傷體驗",造成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情感隔閡。從而造成了父母和子女——這對原本應該是最親密的關係,傷痕累累,甚至讓很多孩子都產生了"還不如是一個孤兒"的結果。

"初心"和"方式"的概念如果不加以澄清,就會在錯誤的道路上繼續滑行,拿初心掩蓋方式的錯誤,讓更多的孩子受到影響。

2.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深遠,為人父母,必須成長。

毫無疑問,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深刻的,一個人後天再怎麼修正,也始終會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這也是為什麼要強調原生家庭的意義。

但很多人對"原生家庭"抱有誤會:或者是將自己的所有人格問題都甩鍋於原生家庭之中,或者是矢口否認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尤其是傷害。

這兩種態度毫無疑問,都是偏激的。前者過分強調"成因",卻忽視了個體自身擁有自主選擇的能力——即"即使出身於惡劣的環境,但生而為人,永遠都有自主選擇自己命運的自主權",忽視我們面對傷害,依然可以選擇自我療愈和自我成長,盡最大努力祛除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的事實。而後者,則試圖否認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否認"不合格"的父母對孩子心理成長造成的惡劣後果,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愚蠢邏輯。

這個微頭條的留言區的大量留言已經充分說明了帶有破壞性的撫養方式對子女的影響。

讀者A:"我在成長過程中無數次感到來自父母的深沉惡意,但卻無法形容也無法向任何人描述這種感受,年幼時的我,在困惑、痛苦與自我懷疑、自我否定中掙扎不休,愛很模糊。",讀者B:"如果可以,我寧可不來這個世界,如果一對夫妻生孩子之前可以經過這個孩子的同意,我相信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會不孕不育",讀者C:"當我意識到我的人格並不足以當人家的父親,我就感覺家庭毫無意義,只是又一個悲劇的重複。"讀者D:"我的父母對我很好,但是他們不太尊重我喜歡的,或者說我的愛好,他們只認為讀書才可以讓人出息,有時候我很迷茫,我不知道應該遵循我的內心,還是順從他們"……….

留言區有太多留言,不能一一列舉。我們必須承認:在家庭中,挑剔、指責、抱怨、羞辱、控制、敷衍、道德綁架…..這些常見的錯誤的撫養方式,每一種都會給孩子的心理留下程度不同的創傷,如果更加不幸,遭遇人格、心理有嚴重問題的父母,例如文章開頭提到的新聞中那樣的母親,那給孩子留下的就不僅僅是心理陰影這麼簡單了,這種創傷性傷害將伴隨一個人一生,可以部分療愈,卻永遠無法完好如初。

在我學習心理的道路上,我的老師李少成——一位從事心理學臨床和研究工作36年的教授曾多次提到這一點:一個人的成長,錯過了撫養的最佳窗口期,再想實現人格的重塑,就會困難重重,需要花十倍、百倍的時間和精力也只能部分彌補。正是因為見過太多飽受錯誤家庭教育方式摧殘的孩子的血淚史,才使他痛心疾首,不斷教導我們這些學生,要重視家庭教育對人格、心理的塑性作用,要將正確的教育理念傳播給更多的家庭。

正如一枚硬幣的兩面,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全方位、潛移默化的,錯誤的教育方式催生不健全的人格,而正確的教育方式也會滋養健康積極的心靈。從這個角度說,父母這個身份承載了太大的責任。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很多無意識的方式,都對孩子施加著深切的影響。所以,身為父母,必須成長——只有父母自己成長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才可能做到對孩子施加積極的影響。

一個無法管理自己情緒的父母,會養育懦弱或殘暴的兒童;一個對孩子嚴格控制的家長,會養育強迫和自卑的孩子;一個缺少同理心的父母,會養育自私的白眼狼;一個只關心對錯,對孩子只會講大道理的父母,會養育一個逆反的孩子;一個滿口謊話的家長,會養育一個無法與人建立親密信任的孩子……

父母必須成長,那些籠罩在"父母"外殼下的心靈巨嬰,必須直面自己的缺陷

3 .從創傷中走來的孩子:直面心中的恨,愛才有生長的空間。

曾奇峰在為《心靈的面具》一書做序中這樣寫到:"中國人的防禦特點其中之一…在群體中的具體表現之一就是過度的呈現和提倡孩子對父母的愛,而忽略甚至否則孩子因為各種原因(比如成長和獨立的需要)而產生的對父母的恨。這使得假裝孝順的偽君子可以大行其道,而敢於直面人性負面的人難以生存。"

正如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心理防禦機制一樣,民族、群體,也會有群體防禦機制。就像曾奇峰所言,中國人的防禦特點之一,就是"專注於一種情感,而迴避另一種。"這樣的文化背景,使得我們很難面對自己真實的心理感受,當有創傷體驗的時候,我們如果因此而對父母產生"恨意",是不被允許的——既不被社會主流文化允許,也不被自己內化的道德標準允許。

羞恥感,是人類的一種防禦機制。而迴避對父母帶來創傷的恨意,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我們的羞恥感。

這也是為什麼有不少人在這個微頭條下面說"你講了真話,說出了別人不敢說的話"的原因。很多人無法面對自己真實的感受,面對自己真實的痛苦感受,選擇了壓抑或逃避,然而,壓抑和逃避從來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直面真實,才可能解決問題。

如果一個人很不幸,遭遇了來自父母的傷害,內心有非常大的創傷,那麼直面自己的創傷,甚至直面自己對父母的恨意,是療愈自己的第一步。我們的傳統文化太逃避"恨"、"氣憤"、"悲傷"等等這些負面情緒了,常常引導人們"面不改色"才是正確的對待情緒的方式,但事實上,這些富有攻擊性的負面情緒在一定的程度上,表達了人們的"生本能",只要在安全、可控的範圍內,儘量面對和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是療愈和成長的第一步

孩子對父母天生的忠誠,和父母錯誤的撫養方式給孩子帶來的創傷體驗之間,糾纏著複雜的愛恨交織的情感糾葛,如果你不幸生長於這樣的家庭,那麼請你首先面對自己真實的感受,請你記住:在傷害性體驗面前,恨若沒有充分表達,愛就沒有存在的空間

4.從創傷中走來的孩子:原諒不是為了"放過"別人,而是為了實現和自己的和解

當我們有了直面自己創傷的勇氣之後,我們就有了與自己和解的可能。人這一生,如果想獲得內心的充盈,體驗內心深處的幸福和愉悅,最終,都必須完成和自己內心世界的和解

正如托馬斯·摩爾所說"最好的治療,是拉近一個人與他生活真相的距離。"有被傷害的感受是事實,然而真相可能比我們感受的更加複雜。

事實上,家庭教育之所以重要,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它的影響是代際傳承的,如果沒有人率先打破原有的鏈條模式,錯誤的家庭撫養方式就會一直傳習下去:錯誤的爺爺養育錯誤的爸爸,錯誤的爸爸再養育錯誤的孫子….相同的錯誤一直輪迴。

很多曾飽受家庭暴力傷害的孩子,長大後反而也變成了曾經恐懼的"施暴者",這是因為他們心中深藏著無處安放的恨意,已經扭曲了他們的靈魂。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我們遭遇"惡劣"的父母,那很可能是因為他們也是"家族錯誤教育方式"的犧牲品

我有一個朋友,年近40還被自己的父親一言不合就一腳踹飛,完全談不上半分尊重和愛護。他的家庭是典型的家長制,父親跋扈,說一不二。按照力量對比,正值壯年的他可以完敗人近暮年的父親,但是他親口承認,雖然他和控制欲極強的父親非常不和,甚至也表現出極度的逆反,但是在骨子裡,他對父親的恐懼深入骨髓。然而在他的印象里,他的爺爺對他非常親切,但爺爺對待他父親的方式,和他父親對待自己的方式,如出一轍。

當他爺爺去世後,他爸就正式"掌管了"家庭大權,成為一個和當年的爺爺一模一樣的跋扈而獨斷的家長。

真相是:他的父親也是他自己家庭的受害者,但是一個不成長和覺悟的家長,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反而會將自己習得的錯誤的教育方式像聖旨一樣傳襲下去,成為曾經"殘害"他的教育方式忠實的"實踐者"。

同時,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打破很多心中曾經的「幻象」,作為天生忠誠父母的孩子,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理想父母」的影子,而成長本身,會幫助我們祛除幻象,回歸真實。

我們需要探討原生家庭的重要性,目的是為了追根溯源,找到困擾自身問題的關鍵所在,但是我們同時也不能沉溺於此,找到了原因,下一步就是實現"自助"。

作為被這樣錯誤教育方式傷害的我們,除了真實的面對自己的"被傷害感以外",還可以有多種方法,面對和處理自己的創傷

生而為人,最珍貴的就是擁有"選擇權",誠然,我們的原生家庭無法選擇,父母無法選擇,被迫遭受傷害的經歷無法選擇,但是我們卻可以在成年之後選擇更為寬廣的道路:我們可以選擇提升認知——了解自己的心理創傷從何而來,該向何去;我們可以選擇療愈,用"正確的"撫養方式重新養育自己——認真的愛自己、尊重自己、信任自己、共情自己;我們可以選擇成長自己——懂得自己,也懂得別人,包括那些曾予以我們傷害的人;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和自己內心的和解。

這個和解,不是為了任何人交代,而只是忠誠於自己。和解的道路註定漫長,需要脫離幻象、修正認知,最終實現心靈的成長和人格的完善。和解之路,是一場不折不扣的蛻變之旅

有人說:我無法做到原諒,因為父母給我的傷害太深了,他們不值得被我原諒。同樣,生而為人,這也是你的選擇。

原諒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完成了原諒,我們的內心才能真正放下仇恨和傷害。但原諒不是必須的選擇。

我們曾經的傷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選擇,但是之後的療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可以選擇,可以真正做一個獨立自主的人,選擇我們想要的生活

選擇權,是一個人最可貴的人權。當我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人生,選擇自己的方向,選擇自己的道路,我們就真正走在了"活出自己"的道路上。

家庭教育的理念對於剛剛解決溫飽問題時間不長的國人,才剛剛興起,這其中,還摻雜著大量渾水摸魚的"偽命題",作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可以選擇從自己這一代人開始,努力成長自己,踐行正確的教育理念,正如一個讀者留言:"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父母,但我們可以選擇做一個什麼樣的父母"。

與天下所有勇於自我成長的父母共勉。

如果喜歡,請點贊並關注我:「有夢想的唐糖」。持續輸出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角度幫你拆分生活里「雞毛蒜皮」背後的深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txCPGwB8g2yegNDAkG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