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沒想過寫我和我爸的關係,就像我從來沒覺得"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小情人"這句話跟我有半毛錢的關係。
我身邊很多男性朋友都喜歡女兒,尤其是那些生了兒子的男人,我追問過他們很多次同樣的問題:你是真的不喜歡兒子,還是因為生了兒子才這樣說?他們都特別正經的告訴我:我就是喜歡女兒。我接著追問:為什麼?他們回答:女孩兒多可愛啊,軟萌軟萌的,像小公主一樣。
比如,我有一個臉上寫滿嚴肅二字的男性朋友,有一次我問他:如果是你兒子堅持要這個玩具,你會怎麼做?他一臉嚴肅的說:不可以。我說:如果是你女兒呢?他忽然綻放了笑臉,說:什麼都可以。
每當這種時候,我都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後來我想,我特別關注這些男性朋友會不會喜歡女兒,大概和我自己的經歷有關。因為,我從來沒覺得我爸喜歡過我,正如,我也從來沒喜歡過他一樣。
【01 楔子】
親子關係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深遠——在每一篇有關育兒的文章里,我都會這樣寫。
其實寫育兒文章,我有點尷尬。和大多數以"寶媽"身份的育兒作者相比,我根本沒生過孩子。這就尷尬了。一個紙上談兵的作者大談育兒經,是不是很滑稽?
但是,我的育兒文章卻是最受歡迎的。我相信在這4萬多關注我的"粉絲"當中,有一大半是因為看了某一篇育兒的文章點的關注。
後來我逐漸放下了這層顧慮。我的確沒有當過媽,但是我卻有豐富的"當孩子"的經驗。在親子關係這個話題里,我有過太多思考和體驗,所以絕對有發言權。另外一點是,我雖然沒有做媽的實戰經驗——這也讓我能舉出的育兒例子乏善可陳,但這並不妨礙我擁有細緻的觀察能力。我觀察到身邊的種種母親的狀態,也算是某種"替代學習"。我想,她們的很多感受,我都能感同身受。這裡面尤其要提一下我媽,我和她既是母女,又是朋友,通過她,我深刻的觀察和體會到了一個母親的心境。
也許正是因為以上種種原因,使得我在沒有親自育兒經驗的基礎上,仍能寫出打動人心的育兒作品。
我不生孩子這個決定,在我20歲的時候就下了。那時很多人都不以為然,以為這不過是一個年輕女孩的痴語。但我用事實讓他們瞠目結舌。
在後來的歲月里,我無論受到多大的壓力,付出怎樣的代價,都堅持了我的丁克思想。甚至在未來,我也有很大幾率因為自己的選擇,而收穫相應的結果。對此,我想的很清楚。
所以,我沒有後悔過。只不過近些年,和之前的"頑固抵抗"相比,我對自己多了幾分理解和釋然,我越來越清楚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選擇。我相信如果一切都沒有改變,即使時光倒流,我的選擇還是不會有什麼變化。
從這個角度說,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限定",是顯而易見的。
【02 我的故事】
很多同齡人勸我生孩子的時候,都會這樣說:我以前也對小孩無感,但是生了自己的孩子之後,覺得小孩真的很可愛。你也生一個吧。也有人說:你這麼聰明,基因這麼好,不生孩子太可惜了。
但這兩個理由都不能打動我。和他們不同,我從小就非常喜歡孩子,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非常喜歡觀察孩子,我想,這些小小的肉球,激發了一個小女孩內心天然的母性。從這個角度說,我是一個情感細膩的人。但也許正因為如此,我才體會到了更多的痛苦,所以第二個理由同樣不能打動我,因為我不生孩子的理由,恰恰是不想再製造一個和我一樣痛苦的孩子——所以,我的基因不是聰明,而是痛苦。
我的原生家庭可以簡單的概括為以下幾句話:父母關係不睦,爸爸嚴苛,媽媽溺愛。這種概括當然不全面,事實上,凡是概括性的語言,都不可能是準確而全面的。只是它更便利,更易於理解。
我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是缺席狀態。這個缺席,並不是指他真的沒參與我的成長,而是我不怎麼關注他的存在。或者說,他的存在,給我帶來的更多的是痛苦來源,所以被我選擇性忽視了。
在我6歲之前,他在部隊,我很少見到他。即使見到,也多數是雞飛狗跳的場景,我記得在我三四歲時,目睹他和我媽吵架,兩個人爭相摔碗的場景。我坐在一旁認真觀看,然後跑出去"彙報"給在操場遛彎的姥姥,見到姥姥,我添油加醋的說:姥姥,他們又吵架了。摔了你很多碗呢~
現在看這個小孩,頗有"唯恐天下不亂"的態度。後來學心理,我知道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特別容易"鑽空子"。後來我發現自己確實頗具這方面的特點。
我和我爸的關係,截止到現在,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小的時候,害怕和恐懼居多。青春期開始到30歲之前,反抗和鬥爭為主。30歲之後,逐漸走向和解。
我小時候害怕他,討厭他。記得他早晨來姥姥家接我,送我去幼兒園。從接上我到走出家屬大院這麼短短五分鐘的距離,我就已經被他打到痛哭,並把早飯全部吐出來,他惱火的把哇哇大哭的我氣哼哼的送回到姥姥家,遭到了姥姥的一頓臭罵。
被打的原因已經無從考究,大致是因為被我姥姥嘮叨而心生怨恨,並將無名之火發泄到出門嘴裡還嚼著飯的幼童身上。
順便說一句,我小時候是在姥姥家長大的。她是對我影響非常深的生命的啟蒙者,她師範畢業,頗精通兒童心理學,在教育兒童上四兩撥千斤。是我童年時代的光。
我姥姥非常不喜歡我爸,雖然在她眾多女婿當中,我爸還可能是幹活最多的那個。我也不喜歡他,因為他從來沒讓我體會過什麼叫父愛。
6-12歲,我爸轉業回家,但我和他還是處於半分離狀態。我爸獨自居住,我和我媽偶爾回自己的家,大部分時間,我和姥姥、媽媽生活在一起。
12歲姥姥去世,我們"一家團聚"。失去庇護的我,開始進入極其逆反的青春期。於是,我和我爸開始了長達數年的鬥爭生涯。我爸和我媽的關係不像小時候那麼雞飛狗跳了,但和我的關係卻日益緊張,尤其在中學時代,我和我爸簡直像多年的宿敵,頗有水火不容之勢。
這種關係一直持續到我戀愛結婚,搬出去單過,才逐漸好轉。都說距離產生美,此言非虛,我老公和我媽的性格很像,都屬於"和平型"的人,在他們對各自伴侶的包容之下,我和我爸這兩根刺頭,也在各自的關係里,得到了心靈上的療愈。
所以,後來我學心理的時候講到"邊界"一詞,感觸頗深。我和我爸之所以關係緊張,本質上是因為他在我身上施加了他的投射,而他與我的關係中,他又不斷越界,對我施加控制。我們之間的鬥爭,本質上是對自我邊界的爭奪戰,也是權力之爭。我們在爭奪,在"自我"的問題上,誰說了算。
其實我媽對我也有很多控制,因為溺愛必然產生控制,只不過我媽的控制不是暴力型的,更多的是對我精神上的羈絆。在共生關係中的孩子,在潛意識裡會認為離開父母是對父母的背叛,故而精神上無法獨立,始終依賴。
這一點我媽始終不肯承認,她堅持說她巴不得我能自立,遠走高飛。但是我知道那只是她意識層面的想法,在她的內心深處,實際上她對我有依賴和控制,並不願意我真正離開她。換言之,我的獨立會激發她內心中"被遺棄感"的創傷。
在我的家庭里,母女關係以壓倒性的優勢碾壓夫妻關係,截止到現在依然如此。但我們都知道,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家庭關係。
當然,現在的我,不會去追責,而只是能夠看的清楚。
保持人際邊界很難,尤其是親人之間,所以最簡單的方式是保持物理上的邊界。就像我現在獨自居住,而不和父母一起居住。我能夠感受到我媽對我的"獨"有一些隱晦的傷感,但是我還是堅持保持地理空間上的獨立。
這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相聚為目的,唯有父母對於子女的愛,是以分離為終點。人格越健全的父母,越能夠忍受子女獨立帶來的傷感——這句話說起來容易,但是做到卻真的太難。
【03 從傷痛走向和解】
我養了兩隻加菲貓。最開始我爸知道我養貓的時候,氣憤不已,因為那時候我已經辭職,我爸認為我不務正業,不養孩子卻養貓。
但是後來他接手了這兩隻萌寵,他就完全改變了態度。在我爸身上,我很少能看到他流露出來的愛,不管是對我,還是對我媽。但是對這兩隻加菲貓,我們所有人都看出來了。他是真的愛,疼到心尖上的那種愛。寵愛、溺愛、憐愛...各種各樣的愛。
很難說我和我爸關係的和解,是因為他被加菲貓療愈心靈創傷,變得和藹可親了,還是因為我看懂了他,放下了對"傷害"的執念。又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前兩天我和父母一起去逛裝飾材料——他們倆在接近70歲高齡依然保有雄心壯志,居然還要裝修房子。相比之下,我就顯得非常湊合且懶惰。我簡直無法想像裝修這種大工程多麼累,所以即使我的房頂掉了一塊牆皮,我也懶的修補。而經歷過N次買房裝修經歷的我的父母,卻老驥伏櫪,野心勃勃。
我媽說:你一點也不像我們倆那樣吃苦耐勞,我們倆都特別勤勞,不怕辛苦。
我說:就因為你們倆過於能幹,所以我才這麼懶。
在去看裝飾材料的路上,我們隨意的聊天。我說我爸:你一天到晚節省,攢錢,但是在大事上卻毫不英明。賣房子賣到房價暴漲的前夜,股市6000點的時候你衝進去,還有投資,別人都因為利息太高跑掉了,而你卻殺了進去。加起來怎麼也損失了200萬,你在超市買三輩子處理菜也補不回來。說完,我繼續搖頭晃腦的總結到:你是幹啥啥不行,虧錢第一名。
說完,我和我媽哈哈大笑。我爸在一旁假裝沒聽見,保持沉默。我媽擠了擠眼睛說:看他,又假裝聽不懂。
像這樣我和我媽合起伙揶揄我爸的場景,近些年經常發生在我們家。我爸的脾氣越老越好,以前他有潔癖,酷愛搞衛生,但是不怎麼喜歡做飯。而現在,還變著花樣做,五一還專門給我做了麻辣小龍蝦。他之前看的吊頂圖案被我瞬間否決,他也不堅持自己的審美,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
至於我,經歷了怨恨——修通道理——面見真相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會說:雖然你的父母養育方式不恰當,給你帶來了很多創傷,但是他們的初心是愛你的。事實上,這樣的話,在一個人沒有真正療愈之前,只會增加他的自我壓抑。一個人創傷的療愈,必須經過釋放的過程。這個釋放,不一定非要父母懺悔認錯,但需要正視它。
我正視了我對父母的恨意。他們受各自人格成長程度的局限,帶給了我在成長過程中的很多創傷性體驗。而這些創傷,無法徹底療愈,很多會進入我的人格底色,成為我的一部分。
這個現實其實很殘酷。但只有真正的接受,才有和原生家庭與自我的和解。
我清楚的記得在某一節課上,我的這個肥皂泡被戳穿後的錐心之痛——在那一天,我才徹底知道,原來我以前所有的創傷都會留下終生的印記,我永遠都不可能回到最初完美無缺的狀態。
那一刻,我痛哭不已。
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但是真正領悟卻不容易。
沒有完美的世界,沒有完美的自己,沒有完美的不帶創傷的成長經歷,更沒有完美的父母。
那一刻,我的靈魂像觸電一樣醍醐灌頂。也許,"面見真實,接納不完美",對於我,就是從那一刻真正開啟的。
成長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領悟,的確能在瞬間打通任督二脈。但是長久的執行,卻還需要刻意練習,因為慣性的力量太大了。
我不斷的通過寫作釋放被壓抑的憤怒,我在控訴別的父母的錯誤的同時,其實也在宣洩我對自己原生家庭的不滿。寫了一百多萬字之後,我被療愈了。
我不斷的思考,越來越理解我爸,理解他的創傷、他的防禦帶給他的限定。他雖然現在和以前相比已經是天壤之別,但是骨子裡的內容沒有改變——就像我也是一樣。
我們都要受到自己基因和成長環境的影響,甚至是限定,我們都要和強大的慣性鬥爭,不斷覺察。逐漸的,我看他的時候開始有愛,他對我,也不再那麼嚴苛。
搞笑的是,他似乎有些怕我,據我媽說,他有很多時候還是對我不滿,但是他只敢和我媽抱怨,在我面前,他不斷拍著彩虹屁,連吃完飯都不讓我刷碗。
在我剛學心理不久,老師說,雖然你的成長過程不可逆,但是你仍然可以選擇自我療愈——自己用恰當的方式重新養育自己。對待父母,當你有一天心理力量足夠大的時候,你會放棄對父母的苛求,而能夠養育他們——因為他們的內心同樣千瘡百孔。
老師說:在所有的關係里,都遵從一個原則:誰的能力大,誰就負更多的責任。如果你的父母成長不夠,那麼當你懂得更多,成長更好的時候,你便有責任療愈父母,做你父母的父母。
那一刻,我潸然淚下。大概是因為在那一刻,我終於從「孩子」的夢中醒來,意識到原來自己已經長大,要向一個真正的成年人那樣,承擔責任。
哦~多麼痛的真相。
【寫在最後】
這篇文章,我依然寫的稀碎,缺少邏輯。其實想表達的還有很多,並沒有全部寫出來。但是幸好,來日方長。
我一直說,不要把我當成"老師",這並不是虛偽的自謙,而是在心理學面前,我只是一個小學生,一個剛剛摸到門口的行路者。
我是一個擁有漫長"青春期"的人,可以說,心智成熟的相當晚。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我爸雖然對我嚴苛,但骨子裡卻還是包辦替代和溺愛居多,我媽也是。這些可能都是我"晚熟"的客觀原因。
我有時候會遺憾,覺得自己走了很多彎路,浪費了很多時間。但有時候轉念一想,又會覺得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沒有這些痛苦的彎路,沒有這些兜兜轉轉,也就不會有今天的我。
在20多年前,我為自己的QQ空間起名為"蛻變",毫無疑問,這兩個字代表著我的期許。但我覺得很多年過去了,這個美好的願望都沒有實現。直到近些年,我像一顆成熟的極其緩慢的果子,逐漸一點點從青變紅。到現在,我終於可以說自己"蛻變"了。
雖然我的身上還帶著過去的很多影子和痕跡,但是我還是認為,自己成長和蛻變了。
我來自過去,現在的我,有過去無數的影子。
但我更屬於未來,因為此刻的我,比以前更有能力重新選擇未來的路。
所以,我才能說一句:"未來可期"。
原生家庭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關於這個話題的思考還遠未結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NVA3XEBnkjnB-0z3B5F.html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心理學的終生學習者與踐行者。歡迎關注,互動,點贊,評論,打賞...
你的評論,可能會成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題~
我為自己寫作,而產生共鳴的讀者,只是剛好遇到我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