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菩菩公園
佛圈自古多奇葩,
今天要跟大家掰扯的,
是一個有才到近乎變態的人。
詩詞歌賦文學戲劇篆刻書藝丹青…
幾乎沒有他玩不轉的行當。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傳唱至今的《送別》即出自他手。
他是才子、學者、藝術家、教育家,
培養了豐子愷、潘天壽、劉質平等諸多名宿。
他是佛門律宗祖師,
編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等諸多典籍,
對近現代中國佛教影響深遠。
被譽為「民國四大高僧」之一。
他一生圈粉無數,
魯迅、郁達夫、郭沫若、葉聖陶、吳昌碩、徐悲鴻…
最傲嬌女文青張愛玲曾寫下
從鶯歌燕舞到晨鐘暮鼓,
從驚世才子到一代高僧。
「李叔同」「李哀」「李岸」「弘一法師」……
他用過235個化名,
卻每每撼動世間,
林語堂大師認為:
【紅透風月的天才小哥】
1880年10月23
天津桐達錢莊李老闆喜得第三子,
取名「叔同」。
李家三郎自幼被稱神童,
三歲識字、六歲作詩,
八歲研讀四書五經金石書法。
十三歲寫的魏書,
已可做成範本供學童臨帖。
(李叔同魏書作品)
春風得意少年多金,
像所有風流公子貪歡戲園,
李三郎不但賞玩,
還常登台客串,
更親手指導捧紅了一代名伶楊翠喜。
翠喜由此聞名海內,
後來飛入王府把慈禧前朝攪成了糊糊。
1897年,
失去小姐姐的李叔同,
不久迎娶茶業名媛俞氏,
並分得大筆家產開始進行投資,
其中有一項,
就叫「戊戌變法」。
失敗的經歷不過是人生的另一種勳章,
1899年,李公子甩甩衣袖舉家移居上海灘。
走哪兒都能「刷我滴卡」的錢莊公子,
迅速展現出令人瞠目的交際活力。
這廂跟當紅小鮮們組隊,
搞出「天涯五友」偶像天團,
轉頭就和大畫家任伯年廝混,
設立了「上海書畫公會」。
同時創作出諸多書畫曲藝作品,
《李廬詩鐘》《李廬印譜》…
他在南洋公學師從蔡元培學經濟特科,
還在上海「滬學會」設補習科,
以「李廣平」之名翻譯《法學門徑書》《國際私法》,
更不時參加京劇演出,
還一點兒沒耽誤與歌伶詩妓們繾綣廝磨……
(天涯五友 / 任伯年 / 蔡元培)
【離別的鋼琴】
輪迴中的悲歡如露亦如電,
1905年,
生母王氏的逝世,
讓李叔同第一次感知了無常之苦。
王氏是個賢良又有新潮思想的人,
不僅給予他滿滿的愛和溫暖,
也鼓勵他揮灑興趣、嘗遍世情。
即便去九流戲園客串,
她也是心形眼「兒砸棒棒噠」。
三郎自然也不是媽寶男,
母親給了他愛更給了他獨立人格。
王氏是李家妾室,
依舊俗遺體不可從正門抬入。
他悽然一笑,
fxxk off 了所有 舊傳統,
靈堂上擺放著鋼琴,
他低聲吟唱為母親所寫的歌--《夢》。
來賓一臉懵以為走錯片場,
各家媒體紛紛爭相報道:
「桐達三爺個人演唱會母親的新式喪禮」
他拒絕採訪、拒絕帛金、拒絕孝服、拒絕安慰。
多年後,談及母親逝世只淡淡地說
【海的那邊,最美的女孩】
療傷的方式有很多,
有人解放東路走九遍,
有人布拉格廣場喂鴿子,
李三郎則選擇:
「去日本留個學」
(李叔同攝於日本)
天才的光芒有時會黯淡,
卻終究無法遮掩。
遠涉扶桑的李叔同,
無意間竟又混得風生水起。
他化名「李岸」,
考入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
成為西洋畫先鋒。
這直接導致了後來的「西畫東來」,
是中國近代美術史「最重要事件」之一。
1906年,
他又以「李哀」之名,
在東京參與名士組織「隨鷗吟社」,
反串茶花女,
成為中國話劇運動的創始人之一。
(李叔同反串茶花女)
命運總是驚人的偏心,
1907年,
初見房東女兒,
李三郎驚為天人。
身為凡夫的我們,
不外乎加微信約電影之類俗套,
而大神自有神一樣的邏輯……
他壁咚問姑娘:
「可以做我的裸模嗎?」
接下來的劇情更是閃瞎狗眼,
日本姑娘不僅沒甩巴掌報警,
反而成了三郎的模特,
更與他相戀成婚,
成了他的畢生摯愛。
1911年,
以優異成績從學校畢業後,
李叔同帶著嬌妻回國定居。
離校前留下一幅自畫像。
殊不知,
這成了他僅存於世的三幅畫作之一,
現為東京美術大學館藏。
(李叔同自畫像)
回國後,
李叔同被聘為《太平洋報》主筆,
並與柳亞子創辦文美會。
1912年,
應經亨頤之聘赴杭州,
三十而立的李叔同開始投身教育。
上課第一天,
就記住了所有學生名字。
更在任教期間收了平生最得意弟子,
中國近代著名散文漫畫家--豐子愷先生。
以驚世駭俗為人生常態的李老師,
隨後將裸體素描帶進了大學繪畫課堂。
不僅震驚了整個社會,
也震開了中國美術教育新局面。
金錢、才華、聲名、愛情、
多少人終其一生追尋的種種,
都已被他輕舟略過,
成了身後的風景。
「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
這老僧徹悟般的句子,
是李叔同十五歲時的詩作。
聲色犬馬的前半生,
已如白駒過隙無處可追,
漸入不惑之年的他,
雖萬事具足,卻煩惱徒增。
1916年,
受國學大師馬一浮薰染,
李叔同開始在佛法中尋求解惑之道。
他照日文雜誌學習斷食,
在杭州虎跑寺閉關17天。
出關後著成《斷食日誌》,
並正式皈依三寶成為在家居士,
發願終身食素。
1918年,
神州大地驚雷滾滾,
政壇、文壇好戲翻花,
卻都比不上一件事引人側目:
大才子李叔同出家了!!!
夏丏尊 、柳亞子、豐子愷、劉質平、經亨頤……
一眾好友愕然之餘極力勸阻,
而李叔同心意已決無能轉圜。
詩詞、書法捲軸送給了莫逆之交夏丏尊,
手稿留給弟子豐子愷、劉質平等,
油畫作品贈給了北京國立美術專門學校,
93方印章則封入了西泠印社的石匣。
他留下三個月薪水安頓家眷,
其中一份連同剪下的一綹鬍鬚,
托老友楊白民轉交日籍側室。
並囑託朋友將她送回日本。
安排諸事後,
李叔同飄然邁進虎跑定慧寺山門,
削斷青絲披起衲衣,
於此,
一代大德弘一法師正式上線。
【我的南山我的律】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出生豪門的弘一法師,
卻在佛門中以持戒勤儉被稱頌。
他與豐子愷通信,
信紙寫得密密麻麻不肯浪費方寸。
豐回信時多附了幾張紙給他,
他卻再三詢問確認後才肯使用。
信紙尚且如此,
弟子供養的珍品自然更不舍用,
自言福薄,轉手就贈了他人。
按照 「玩啥啥精」的人設,
弘一法師剛入門,
就選擇了「律宗」。
打個比方,如果是跳水,
那這個難度相當於109B……
「律宗」由唐朝南山道宣和尚創宗,
由於修持方法過於高冷晦澀,
南宋之後便無人願意觸及。
弘一法師潛心三載,
把南山律玩出了新高度。
1921年,
弘一法師撰《謝客啟》掩關治律。
6月《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初稿成。
這本書就甭問度娘了,搞不懂的。
1922年起,
弘一法師在生命的最後20年中,
輾轉紹興、杭州、衢州、溫州、泉州、漳州等地,
講經治學,弘法利生,
整理、編撰、講授無數經論典籍,
《華嚴疏鈔》《護生畫集》《華嚴經疏論纂要》《三寶歌》《李息翁臨古法書》《改過經驗談》《隨機羯磨》《寒茄集》《南山律鈔記》《常隨佛學》《一夢漫言》《見月律師行腳略圖》《彌陀經義疏擷錄》《凈宗問辨》《一夢漫言》《律學要略》《清涼歌集》《南閩十年之夢影》《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律鈔宗要》《律鈔宗要隨講別錄》……
歲月荏苒,初心不變。
鮮衣怒馬的風流公子,
漸漸在苛刻的修行中成為舉世公認的
「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解鎖了普通人類無法企及的人生版圖。
【悲欣交集】
1938年,
廈門戰雲密布,
敵機敵艦不時侵擾。
弟子好友們懇求他轉到內地避難,
弘一法師卻淡然安住。
一位日本艦隊司令慕名造訪法師,
用日語套近乎,法師卻冷言道
「在中國就說中國話。」
日軍司令不但不覺受辱,
反被弘一大師氣度所折。
跪求法師東渡日本弘法,
被法師斷然拒絕。
1942年深秋,
在泉州溫陵養老院的晚晴室,
病重的弘一法師最後一次揮毫,
寫下四字墨寶,
交給隨侍弟子妙蓮法師。
他仔細叮囑弟子,
把遺體裝龕火化時,,
切記要在龕腳下各墊一水碗,
以免螞蟻蟲豸爬過被燒死。
三天後,
弘一法師溘然圓寂。
享年六十三歲,
戒臘二十四。
公子不在,
高僧西去。
法師一生傳奇,
衣袖飄動間,
聲色俱往,
只留給塵世一抹難以言喻的情懷。
來源:菩菩公園
註:僅作分享,如有侵權,告知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