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屑、脫髮、頭皮損傷——男人頭皮的三大「災情」

2021-05-27     家庭醫學

原標題:頭屑、脫髮、頭皮損傷——男人頭皮的三大「災情」

男性陽剛之美離不開一頭茂密烏亮的好頭髮,而好頭髮並非憑空得來,如同好莊稼離不開好土壤一樣,好頭髮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頭皮的健康狀態。

與其他部位皮膚相比,頭皮表皮角化及更新速度約為其他皮膚的2倍,角質層厚而緻密,且多暴露於自然環境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陽光照射、大氣、雨水以及電吹風加熱、梳子摩擦等。

從頭皮的構造看,最外面的表皮層能夠幫助防止外界污染和細菌的侵襲,一旦受到損害,將會產生瘙癢、頭皮屑等問題。表皮層下的真皮層,則為頭髮提供極為重要的滋養成分,如果遭到破壞,就會導致油脂分泌失衡,光澤度不佳,甚至白髮、脫髮等問題。表皮層真皮層之間的就是伸展到真皮層深處的毛囊了,它直接關係到頭髮的生長和新陳代謝。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一個健康標準:頭髮有彈性,有自然光澤,沒有頭屑;我國健康教育協會推薦的標準為無屑、無頭癢、油脂分泌平衡、不油不幹等。

頭屑、脫髮、頭皮損傷——男人頭皮的三大「災情」

「災情」1:頭屑

頭屑的形成主要與一種叫做糠秕孢子菌的真菌侵襲有關,因為頭皮分泌的油脂恰恰就是這種真菌的「優質營養」。真菌分解油脂產生一種特殊的酸性物質,刺激頭皮產生癢感,這就是頭皮發癢的源頭所在。由此不難明白,最有效的預防措施莫如「釜底抽薪」——及時徹底地清洗掉過多的油脂,並配合使用去頭屑用品,使頭屑成為「無源之水」。另外,身體缺乏某些營養素也是一個誘因,如維生素B12、B6攝入不足等。

養護金點子

1.調整食譜,原則是增加鹼性食物與富含維生素B2、B6以及鋅元素的食品。如糙米、動物肝臟、瘦肉、蛋、牛奶、花生、葵花子、豆類、綠菜花、洋蔥、蕃茄等,儘量避開辛辣、肥膩以及可能誘發皮膚過敏的食品,如辣椒、芥末、生蔥、生蒜、咖啡因及含乙醇飲料。

2.選擇適合你的去頭屑洗髮露洗頭並沖洗乾淨,如去屑香波,通過抑制頭屑孢子菌的生長繁殖而收效。也可用熱醋或薑汁洗頭髮,用洋蔥汁擦頭皮,然後用溫水將頭髮洗凈;或先用啤酒將頭髮弄濕,經過15分鐘或更長時間後用水洗凈,最後用洗髮水洗頭。

3.調好生活鍾,勞逸結合,避免過於疲勞與焦慮。

4.不要過度燙、染頭髮或隨意抓撓頭皮。

5.按摩頭皮。取坐位,用雙側或單側的手指與手掌,從前額髮際處向後腦勺處來迴轉動按摩,往返做20~30次,直至頭皮出現發熱感;或者單手四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拇指)併攏彎曲成90度,從髮際處向後輕輕敲打,使頭部有輕鬆感,往返5~10次。兩種按摩方法每日做兩次,每次5分鐘。

頭屑、脫髮、頭皮損傷——男人頭皮的三大「災情」

「災情」2:脫髮

脫髮僅次於頭屑,發生率約20%~30%。主要原因有遺傳、免疫低下、雄性激素平衡紊亂、皮脂分泌增強、頭皮細菌或真菌增殖、毛乳頭微循環障礙、毛髮生長相關酶活性異常等,這些因素使頭皮血液供應減弱,營養供給不足,抑制營養吸收,最終導致毛囊萎縮,毛髮脫落,再生緩慢。

另外,勞累、失眠、緊張、用腦過度,導致大腦組織所需要的營養競爭性增加,造成頭皮血液循環中的有效營養成分相應減少,加之頭皮位於身體的最頂端表層,屬於末梢血液循環,有效營養成分的供應相對本來就較少,同時又是環境污染物最易沉積,紫外線損害最為嚴重之處,故可致頭髮加速脫落。

養護金點子

1.去醫院尋找、確定脫髮原因,對症治療。

2.管住嘴,辛辣、過咸與甜食等都可引起或加重脫髮,應予以限制。

3.按最佳方案洗髮。英國研究人員以500多名志願者為對象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試驗,包括如何弄濕頭髮、如何揉搓和漂洗等,最後得出了一個方案:洗髮水溫36.7攝氏度;洗髮水量2~6毫升;洗髮水泡沫至少要在頭髮上停留28秒以上,揉搓超過20次;清水清洗頭髮時間至少持續22秒,並重複1次,確保從髮根到發尾都沒有洗髮水香精殘留;最後用干毛巾擦乾頭髮上的水分,自然風乾,不用電吹風。

4.按摩頭皮,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持續5~10分鐘。

5.焦慮的情緒對脫髮也有一定影響,須及時化解心理壓力。

頭屑、脫髮、頭皮損傷——男人頭皮的三大「災情」

「災情」3.頭皮損傷

不少人的頭髮存在諸如發乾、發黃與折斷的現象,歸根到底都是頭皮遭受損傷的結果。

養護金點子

1.保護好頭皮,儘量避免外力帶來的損傷。

2.經常「施肥」——提供足量營養。如選擇一些富含維生素B原乳液精華或人參精華的洗髮護髮品,這些對頭髮有益的元素可以微量地滲入到頭髮毛囊中去。

3.常用寬齒的梳子梳頭,或者用手指按摩頭皮,刺激頭皮加快血液循環。

4.多食核桃、黑芝麻、豆類製品與富含維生素的水果與蔬菜。這些食物可以調節人體全身的功能,並對頭皮毛囊細胞產生滋養作用。

5.合理染髮、燙髮,切忌過度。專家建議:為了你的頭皮乃至頭髮的健康,一年內染髮務必不要超過2次。

(文/鄧倫旭 達州職業技術學院)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關注公眾號《家庭醫學》,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f55r3kB-4LL0rMdQZn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