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淘媽
今天帶孩子去做入園體檢,小朋友比較多,很多排在後邊的孩子乾脆直接玩起來了。其中一個小朋友(A)拿著自己心愛的小汽車在玩,另一個小朋友(B)走過去表示也想玩一玩。但是小朋友A說這是他最喜歡的玩具,不想給別人玩。孩子媽媽聽後就開始各種勸,意思就是要讓孩子學會分享,有玩具應該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勸說幾次之後,A仍然不為所動,自己玩自己的。這時候,媽媽就有點生氣了,說「你怎麼這麼小氣,像你這樣以後去了幼兒園哪個小朋友願意和你一起玩。」孩子也有點不開心,委屈地說「這就是我的玩具,他想玩也讓他媽媽去買。」最後小朋友B的媽媽帶著它離開了,看著也有點不開心。
可能很多人都覺得媽媽做得對,就是要從小教會孩子分享,不然以後會很自私的。可是淘媽卻真的很心疼這個孩子。他也不過是個3歲的孩子,那是他最愛的玩具,不想給其他的小朋友玩,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我們買了一個自己特別喜歡的包包,你願意借給別人背幾天嗎?道理是一樣的。家長總是對孩子充滿了高期待,這些期待往往都超出了孩子這個年齡該有的發展規律。在孩子3歲前,家長千萬不要逼著孩子做這幾件事,當心適得其反。
1. 逼著孩子分享
只要是孩子多的地方,總能聽到家長說「分享」這個兩個字。懂分享,會分享,這確實是一種美德。但是家長不要盲目地教孩子去分享,對於兩三歲的孩子來講,他們更多的是會注重自己的利益,還不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我們看起來很普通的一個玩具,孩子卻視若珍寶。其實這不光是孩子喜歡的東西,更是一種精神依託,在孩子眼裡,玩具可能就是他們身體的一部分。所以家長要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不要過早逼迫孩子去分享,不然只會讓孩子變得懦弱、不自信。
2. 逼著孩子打招呼
這種事不光小孩子會遇到,我們大人也經常會有這樣的經歷,只是表現的比孩子好一些。很多家長帶著孩子遇到熟人,讓孩子跟對方打招呼。如果孩子沒有如家長所願打招呼,甚至躲在家長身後,父母就會很生氣,覺得給自己丟面子了,同時也會覺得孩子沒有出息。要知道,對方是你熟悉的人,而孩子沒有見過這個人,本身就和對方會有距離感、陌生感。如果家長逼迫孩子去打招呼的話,只會讓孩子陷入緊張和不安中。如果事後家長批評孩子,還會讓孩子感到自卑。家長應該理解孩子的這種表現,告訴孩子「沒關係的,下次我們見了阿姨就認識了,媽媽相信你會表現好的。」
3. 逼孩子外向
和內向的孩子比起來,外向的孩子似乎更受人歡迎,所以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外向的。如果孩子不敢主動和小朋友一起玩,就會被家長說「你就過去跟大家說你也想玩,扭扭捏捏的幹啥呢?」其實內向只是性格的一種,而且不是說內向就是不好的,就是膽小、懦弱、沒出息的代名詞。一般來講,內向的孩子觀察力、理解力和創造力都很好。家長不要去否定孩子的性格,比起外向,孩子能夠真正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4. 逼孩子多吃飯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吃飯太少,所以頓頓吃飯的時候,都要催促孩子多吃點。其實孩子們在1歲半以後就懂得飢餓感和飽腹了,如果孩子不吃了,家長就不要再讓孩子多吃了。吃太多的話,孩子不僅容易發胖,還可能影響到腸胃和消化系統的發育。所以說,吃飯多少,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把你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
淘媽說: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其生長發育的規律。家長應該做的是了解自己孩子的發育規律,並且尊重孩子,不強迫、不打壓,讓孩子快樂成長。
不知以上這些事,你有沒有做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