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星隕落! 緬懷致敬袁隆平院士、吳孟超院士 精神永存照亮前路

2021-05-22     成都科技

原標題:雙星隕落! 緬懷致敬袁隆平院士、吳孟超院士 精神永存照亮前路

據新華社消息,5月22日13時許,「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醫治無效,在湖南長沙去世,享年91歲。

5月22日13時02分,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原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吳孟超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歲。

一日痛失兩位國之大者、科研巨匠

科研巨匠雖隕

科學精神永存

國士無雙

願世間如你們所願醫食無憂

送別

袁隆平

「雜交水稻之父」

逐夢腳步從未停下

始終牽掛成都雜交水稻工作

袁隆平出生於1930年,從事雜交水稻研究50多個春秋。他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科學家,是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

畢生投身「禾下乘涼夢」

把對祖國的熱忱結成飽滿的稻穗

「要想不受別人欺負,國家必須強大起來。」袁隆平從小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始終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利益緊緊相連。他有過體育救國的夢想,也曾打算參軍報國,最終,他將自己對祖國的熱忱,結成了一串串飽滿的稻穗。

「我們國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單產。因此高產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永恆的主題。」袁隆平說,新中國成立前,自己親眼見到倒伏在路邊的餓殍,這讓他感到痛心。於是在1949年,他報考了西南農學院。

1956年,為了響應國家「科學發展規劃」,之前還在學校代教俄語的袁隆平,帶著學生們開始了農學實驗。1966年,袁隆平發表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篇論文,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在海南發現的一株花粉敗育野生稻,讓雜交水稻研究打開了突破口。袁隆平給這株寶貝取名為「野敗」。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回憶起那段攻堅克難的日子,袁隆平記憶里最深刻的細節之一,是背著足夠吃好幾個月的臘肉,倒轉好幾天的火車,前往雲南、海南和廣東等地輾轉研究,只為尋找合適的日照條件。袁隆平說,這樣的經歷「就像候鳥追著太陽」。

近二十年,他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不斷刷新產量紀錄。直到今年(2021年)年初,袁隆平院士還堅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

「禾下乘涼夢」是袁隆平一生的夢想,「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他的孜孜追求。近年來,雜交水稻在國內的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每年在海外的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

就在不久前,這位在我國乃至全世界雜交水稻事業發展中,做出了最傑出貢獻的偉大科學家,還帶病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堅持科研工作。他與他的團隊人員一起,探討雙季稻畝產3000斤攻關項目的實施方案。

袁隆平在雜交水稻57年的耕耘,詮釋了這位人民科學家一生的不懈努力和追求,青春即是汗水和辛勞。袁隆平畢生的夢想,就是消除飢餓。

今天,老先生帶著對他人生中最後一個科研目標的希冀,以及對其鍾愛一生的雜交水稻事業的無限眷戀,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這位畢生追求解決全人類溫飽問題的時代巨匠,就這樣留下他的「禾下乘涼夢」,與世界道了別……

袁隆平先生生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他是1951年與四川成都結下淵源的,他在這裡留下了太多記憶和故事,更結識了一批「相當巴適」的朋友。

來川試點

袁老與成都的「科研情緣」

在成都繞城高速和沙西線交匯處,水稻田長勢良好,田坎上有人影低身在查看水稻情況。這是2005年,袁隆平親自來成都指導建設的試驗田,占地53畝,晃眼一看跟普通農田沒有什麼區別。

不過,為了選好和培育好這塊試驗田,袁老和專家們不僅綜合考慮土壤、光照、溫度、濕度、水源等因素,還計劃經過10年精心培育,讓試驗田達到雜交水稻科研的高標準要求。

2006年,袁來專程來到成都,帶著十分喜悅的心情,親自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以下簡稱「成都分中心」)揭牌。成都分中心也是他專門為四川、乃至西南的氣候地理環境「量身」定製的,直接受他領導開展相關科研。

袁隆平為雜交水稻科學園的科技館題字

「當時有人認為,和長江中下游相比,四川光照先天不足,兩系水稻在四川是行不通的。但袁院士認為,只要因地制宜,完全可以選育出適應四川生態的兩系雜交水稻品種。」成都分中心相關負責人彭甦說,成都分中心可以說是袁隆平為了在四川選育和推廣兩系雜交水稻而專門成立的。

「袁老很寶貝這塊試驗田,經常跟我們聯繫問情況,他時不時也要飛過來看看才放心。」說起袁隆平與他這片「寶貝田」的感情,成都分中心相關負責人彭甦對這樣一幕仍是記憶猶新:袁老不戴草帽也不打傘,頂著烈日,走路像跑一般來到田邊,脫下鞋就徑直下了田……

再訪成都

田間地頭健步如飛談水稻

2012年9月3日,剛過完82歲的生日的袁隆平再次來到四川成都,實地察看成都雜交水稻研發情況。當天上午,一場簡短的雜交水稻學術研討會剛結束,袁老便趕往天府新區高科農業示範園區,實地察看這裡的「超級雜交稻苗頭新品種試驗」。

謝絕了現場提供的遮陽傘,當天上午袁老在位於雙流的試驗田中,看著稻田裡一排排掛著沉甸甸稻穗的莊稼,他笑得合不攏嘴。

2012年9月3日,成都雙流,袁隆平考察雜交水稻。

在「Y兩優973」水稻試驗田裡,袁隆平一眼就看出了該品種的優點:「稻穗壓得低,能很好地防倒;稻葉尖且直,能更好地吸收陽光。」袁隆平指出,這種品質的水稻,很適合在我省、雲南等西南「低溫寡照」地區生長,適合推廣。

袁隆平說,成都乃至四川有著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基礎以及目前發展都很好。在他看來,四川的水稻發展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所以我們將西南地區唯一的一家雜交水稻研發分中心,設在了成都。」袁老說,近年來,四川近九成的雜交水稻良田實現了畝產500公斤,發展潛力很大。他希望四川能因地制宜,穩步推進本土「超級稻」的研發與推廣工作,從而為我省的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做貢獻。

袁老的四川情結

愛秀四川話 1951年就與成都結緣

「我普通話不好,在這裡我說四川話,大家應該都能聽得懂。」2012年9月3日,在成都這場有關超級雜交稻育種的專題學術報告會上,袁隆平幽默的開場白,引來全場一片掌聲。

2012年9月3日,成都雙流,袁隆平在一場雜交水稻的學術研討會上,傾聽會議發言。

彼時,他在會上說,當前已進入第三期雜交水稻育種期,計劃在2015年達到900公斤/畝。「只要技術抓得好,2020年實現第四期畝產1000公斤/畝,甚至更高畝產的奮鬥目標,都是有可能的。水稻是我們國家的人民主食,水稻產量上去了,大家才不會餓肚子。」

會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聊到這次剛過完生日就匆匆趕來成都時,他笑著說,「我和成都有淵源,你們(記者)都沒出生時我就經常來。1951年,我還和同學一起到成都來參加游泳比賽。可惜我沒有得獎,直接被淘汰了(笑)。但我現在都還在堅持游泳。」

他點贊成都的發展,現在的成都越來越漂亮,今天從這邊天府大道過,覺得和北京的長安街一樣漂亮。

袁老視頻連線

與成都市民「雲互動」致謝

2020年8月29日,成都市郫都區城鄉融合機會清單(首站)在德源街道「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正式發布。就在這個集科教、旅遊為一體的科學園裡,90歲的袁隆平先生與大伙兒視頻連線,發來雲祝福,「我希望將雜交水稻科學園打造成農業高科技示範基地,為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做出貢獻。」

在視頻中,袁老還說,「多年來,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得到了成都市郫都區各級黨委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對此我謹表示十分感謝。在推動郫都區鄉村振興『起好示範,走在前列』的過程中,我希望將雜交水稻科學園打造成農業高科技示範基地,為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做出貢獻。」

「袁院士,一路走好,我們會永遠記得您!」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讓成都分中心幹部群眾心情特別沉重。

「袁隆平院士有兩個夢想:一是禾下乘涼夢,二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但袁隆平院士還有一個藏於心底的心愿,他希望能建立一個青少年農業科普教育基地,並能通過該基地向今天的年輕人展示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讓他們認識農業、熱愛農業並投身農業。」郫都區統戰部常務副部長黃曉雲表示,正是因為院士的第三個夢想,才有了今天位於郫都區東林村的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

「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是全國唯一經袁隆平院士授權以其名字命名的科學園區,由成都市郫都區人民政府、國家雜交水稻中心、四川泰隆公司三方合作共建而成。「園區」通過建設好的袁隆平雜交水稻科技館、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及「袁隆平科普課堂」等場館,弘揚和傳承以袁隆平院士為代表的農業科學家創新實幹精神,並整合其他國內青少年教育優勢資源,引導青少年理性「追星」, 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打造國內高標準、高質量的青少年教育基地、研學營地。

吳孟超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醫者仁心

無影燈下70年挑戰「癌中之王」

吳孟超出生於1922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無影燈下70年挑戰「癌中之王」,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回國、學醫、參軍、入黨,吳孟超的一生猶如一曲壯美的樂章,將青春和生命融於祖國的山河,成為我國醫療和科研戰線上一盞永不熄滅的無影燈。

他伴隨我國肝膽外科

「臥薪嘗膽、走向世界」

1922年仲夏的一天,吳孟超出生在福州閩清縣白樟鄉的一個小山村裡,5歲時隨母親移居馬來西亞。1937年,抗戰爆發,完成初中學業的吳孟超萌發了回國投身抗戰的念頭,3年之後登上了回國的輪船。1943年秋天,吳孟超考取了同濟大學醫學院肝膽外科專業。

1956年的春天,當時已是第二軍醫大學主治醫師的吳孟超,在被譽為「當代中國外科之父」的裘法祖教授的悉心指導下,已經小有名氣。裘法祖對他說:「世界醫學發展得很快,但肝臟外科目前還是個薄弱學科,我國的肝臟外科幾乎是一片空白,如果你真有志向的話,可以朝肝臟外科的方向發展。」從此,吳孟超和肝臟外科結下了一輩子化不開的緣。

1958年,聽到一位外國權威「中國肝外科要達到國際水平,起碼要二三十年」的斷言後,吳孟超當晚寫下「臥薪嘗膽、走向世界」8個字。自1976年以來,吳孟超就帶領他的學生在上海開展了18萬人次的肝癌普查,摸索出肝癌早期診斷的經驗。20世紀80年代初期,吳孟超率先建立了國內第一個肝癌專業性研究實驗室,為肝膽外科的基礎研究積蓄能量。2009年,國家批准在上海建立了由吳孟超牽頭的「國家肝癌科學中心」。

他在患者面前

一心赴救,皆如至親

我國是肝臟腫瘤的多發國家,且確診多見中晚期、復發率高,肝癌以極高的惡性程度被稱為「癌中之王」,每年都要奪取數以萬計的生命。除了一顆堅定的愛國心,支撐吳孟超近70年行醫道路的,是對病人的一腔熱情和無私愛心。

在指導學生的一次手術中,由於動脈上一個止血鉗夾得不牢,血液噴射而出,吳孟超的眼鏡瞬時被血覆蓋。在完全看不見的情況下,他憑著經驗在第一時間用手指堵住了出血口。年輕的學生因為緊張,縫針時刺在了吳孟超的手指上。吳孟超泰然自若,指揮繼續縫針。手術後,吳孟超把學生們叫到一起:「要把病人放在第一位,這是一名醫生的基本修養。」在護士拉住吳孟超打免疫針時,他說:「外科醫生碰到這種事很正常,不用太緊張。」

一個晚期肝癌、肝硬化、肝腹水的病人看吳孟超的門診,他拉著病人的手說:「不用急,我給你開張住院證先住下來。」病人離開後,助手不解地問:「吳老,這個病人不能手術,用藥也沒有太大意義,咱們的病床又緊張,幹嗎還把他收進來?」「我也知道把他收進來做不了太多,可是他已經被多家醫院拒之門外了,如果我們再不收他,他肯定會絕望,說不定會做出傻事來。」吳孟超說,「我們既要看病,更要救人。」

大醫精誠

他將技術和財富無私奉獻

吳孟超擁有無數的榮譽和頭銜,但他最看重的無非是三個,一個是共產黨員,一個對病人來說是「醫生」,一個對他的學生而言是「老師」。

「我的技術屬於人類,我吳孟超沒有專利。」吳孟超從不害怕學生超過自己,搶了自己的風頭。1978年,國家恢復了研究生招考制度。「要讓中國肝膽外科站到世界最前沿!」吳孟超「敢為天下先」,開設了獨立的肝膽外科學科;又於1979年開始正式招收碩士研究生。半個世紀以來,吳孟超先後培養出的100多名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後絕大多數已成為我國肝膽外科的中堅力量。

吳孟超每年都會接收很多地方醫院的進修醫生,手術的時候,總讓進修醫生儘可能地靠近他,並耐心為他們講解手術的方法、要領和技巧。

在吳孟超兄妹7人中,他的名氣最大,而錢最少。吳孟超曾對勸他到國外發展的弟弟說:「我不是為了錢,要想賺錢,在國內也能成富翁。錢是身外之物,只有事業和精神是永存的。」

1996年,吳孟超就將個人積蓄的30萬元加上社會各界捐贈的400萬元設立了「吳孟超肝膽外科醫學基金」。目前基金已發展成為「上海吳孟超醫學科技基金會」,總額已達1500萬元。

綜合:新華社客戶端、人民日報微博、錦觀新聞客戶端、封面新聞客戶端

整理:王彥超

值班編輯:何華

你「在看」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bTKqnkBef-y2NoCemD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