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跑出成都加速度 向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加速進發

2022-05-05     成都科技

原標題:創新驅動跑出成都加速度 向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加速進發

赫赫赤烏,摩挲星辰;如月之恆,如日之升。

3000年前,古蜀先民在0.02厘米厚的金箔上,創造出了太陽神鳥。古蜀先民對宇宙的浪漫想像,觀察世界的獨特視角,以及巧奪天工的極致技藝,震驚世界。

3000年後,太陽神鳥振翅新飛翔:成都籍航天員葉光富乘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奔向「天宮」。「神舟」系列的每一次造訪太空,「成都造」關鍵性精密部件、材料都萬里同行。

跨越3000年不斷延續,成都一直是一座富有創新創造基因的城市。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成都把握時與勢,始終胸懷「國之大者」「省之大計」,堅定把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作為一項事關戰略全局的重大任務來抓,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五年征程,行穩致遠——成都全球創新指數排名躍升至第39位,國家級創新平台增至216個,高新技術企業增長近3倍……

4月26日,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會開幕,大會描繪了成都下一個五年的藍圖,指向一座城市和2000萬人更好的未來。

堅持把創新作為贏得優勢、制勝未來的關鍵增量,成都堅定不移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在市第十四次黨代會開幕式上,「建設全國創新人才高地」的聲音,激起現場陣陣掌聲。在黨代會報告中,關於「科技」「創新」的關鍵詞,更是數十次頻密提及。

全面建設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成都將堅持把創新作為贏得優勢、制勝未來的關鍵增量,一手抓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一手抓產業技術創新和全社會創新創造,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培育多元創新主體,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打造全國創新人才高地,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在新舊動能轉換中跑出成都加速度。

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創新策源地服務戰略大後方

成都城南,興隆湖畔,湖心生態成勢、湖畔創新成林的城市畫卷已然呈現——

環湖而行,一條名為群賢街的道路不久前剛剛迎來了新「住戶」——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不遠處,天府興隆湖實驗室、四川天府新區宇宙線研究中心正加緊建設,中國科學院大學成都學院預計將於今年9月開學……從0到1,從無到有,眾多頂尖科技平台、科技企業加速入駐,西部(成都)科學城正加快成型起勢。

如今,西部(成都)科學城「一核四區」創新布局和主體功能初步形成,進入了發展新階段——2021年6月,西部(成都)科學城和天府實驗室正式揭牌,天府實驗室短短半年多時間,已從「零的突破」變為「組團出道」。目前,核心區域已聚集「中科系」「中核系」等國家級科研機構25家;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正式揭牌,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成都)項目開工……

5年來,成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城市創新策源能力穩步提升,「國之重器」、各類重大創新平台如雨後春筍般在蓉城大地「拔節生長」——填補西部空白的成都超算中心建成,並成為西部地區首個國家超算中心;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四川農業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兩家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成都國家重點實驗室增至12家,實現成都13年來國重實驗室零增長突破,國家級創新平台達到216家。

抓創新謀未來,強化創新策源功能。步入新征程,成都將著眼形成服務戰略大後方建設的創新策源地,高標準建設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和西部(成都)科學城,配合科技部編制出台《西部科學城建設方案》,制定科學城總體規劃、建設實施方案、專項支持政策;啟動電磁驅動聚變、跨尺度矢量光場兩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等。

「2022年,更多『為國鑄劍』的戰略科技平台將落戶西部(成都)科學城。」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將高水平運行天府實驗室,年內掛牌天府絳溪實驗室、天府錦城實驗室,推動天府興隆湖實驗室、天府永興實驗室實體化運行。

超大城市孵化創新夢想

建圈強鏈打造科創「成都軍團」

4月12日,海創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成功上市。至此,成都科創板上市公司總數增至14家。

海創藥業自成立以來,「科創通」破解新藥研發燃眉之急。

培育多元創新主體,五年來,成都科教資源優勢轉變為創新發展態勢,創新活力迸發。市場主體總量實現倍增、達341萬戶;高新技術企業增長近3倍、達7821家。

蓉城四月,大樹吐綠、湖岸看柳。同樣成長綠意蔥蘢的,還有五湖四海來蓉創新創業的企業,他們在這裡迅速生長。

成都,這座超過2100萬人的超大城市,「孵化」著創新創業夢想,更讓這些夢想,從新芽成為參天大樹。我們聚焦朝氣蓬勃的創新森林,同時關注孕育創新生長的城市土壤:

壯大創新主體,成都開展科技企業梯度培育計劃,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硬核科技企業—科創板上市企業」的梯度培育體系,實施「政策支持+投資孵化+科技服務」定向扶持組合拳,以催生更多創新型領軍企業,激活創新活力。同時,為成都科技企業引金融「活水」,打造科技版「天貓商城」——科創通,完善「科創投、科創貸、科創貼、科創保、科創券」五創服務鏈條。「科創通」被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

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成都通過科技體制改革多領域「破冰」,讓科教資源「先天優勢」正轉變為創新發展的「強勁態勢」。2021年,成都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點研發項目121個,一批高端裝備核心部件打破國外壟斷,22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技術合同登記額達1228億元,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8%。

快馬加鞭不下鞍,開啟新征程,成都將持續培育建強各類創新主體。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採取「研發資助+項目孵化+融資服務」相結合方式,培育壯大高新技術企業集群;支持科技領軍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組建產學研聯合實驗室,協同開展產業技術攻關,開發硬核科技產品;支持在蓉「雙一流」高校加快發展,吸引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在蓉建設新型研發機構。

同時,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深化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建立健全技術類國有資產差別化管理、容錯糾錯免責等配套制度;支持西部(成都)科學城與各區(市)縣加強聯動,構建「核心+基地」「研發+轉化」協同發展模式;圍繞重點產業建圈強鏈,加快建設中試研發平台,布局建設概念驗證中心、檢驗檢測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等功能服務平台。

揭榜挂帥等你來拼

給「千里馬」以「成都賽道」

2020年4月16日,一身西裝革履加紅圍脖的「敲鑼三件套」,57歲的李進將成都先導送上了科創板。李進也是從「菁蓉匯」走出來的「菁蓉創業之星」。

成都先導實驗室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成都加快建設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在布局創新源頭、打造創新平台上奮力求解,將城市作為最大的場景實驗室,全面激發人才創新活力、釋放人才創造潛能。

近年來,各類高能級創新平台如雨後春筍般在蓉城大地盎然生長,1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16個國家級創新平台,5個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74個國家級孵化平台,都推動了科技創新人才的匯聚。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初,成都人才總量達587.58萬,其中各類重大人才計劃專家3788人。成都榮登《財富》雜誌「大學生和青年求職者吸引力城市」榜首,連續3年榮獲「中國最佳引才城市」獎、蟬聯「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

謀創新政策,廣聚創新人才。成都將聯合區(市)縣持續開展雙招雙引,深化與清華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知名高校院所的戰略合作,全力招引頂尖科技創新團隊,吸引集聚戰略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

為人才幹事創業賦能,成都將深化拓展「人才貸」「成果貸」「研發貸」等科技金融產品,做大天使投資基金規模,構建覆蓋科技創新全生命周期的風險投資體系。

為人才鬆綁,成都將深化科技人才評價改革,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推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探索科研項目「揭榜挂帥」「賽馬制」,只要是「千里馬」,成都就給「賽道」,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競相迸發。

你「在看」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72b53509ad1ab8730e42dd24e1ec5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