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ijingjie」可快速關注我們
《境界》獨立出品【推薦閱讀】
文 | 楊牧谷
播音 | 豫東
投稿及奉獻支持,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人在教會熱鬧,耶穌在外叩門。我們喜歡說得漂亮、做得排場,當環境艱難,無法通過事工掩蓋內心貧乏,迷戀語言的你我被要求活出來,我們就慌了。我們到底跟從哪位主?竟然如此僥倖,麵皮沒有風霜,手背沒有釘痕?不求一生藍圖,不求全程照亮,但求每天忠於祂。
簡介:楊牧谷(1945-2002), 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牧師、神學家,1992年身患癌症後事主更勤,寫下百餘本著作,被稱為「上帝為教會預備的先知型牧者」。
《啟示錄》寫於公元一世紀末,正值羅馬帝國豆米田當政時期,他被歷史學家稱為「冷血殺手」,全力推行凱撒崇拜。加上地方官員為討朝廷歡心,同時藉機對付異己、鞏固勢力,各地的教會落在嚴重的逼迫中。在這個幾乎全無勝利可能的時代,《啟示錄》卻由頭到尾充滿著勝利與榮耀的希望。這些人是熱衷製造神話的宗教狂嗎?
其實,現代社會的神話才真是多!每天媒體都不斷告訴我們,維護某種社會秩序,人們才會平安;建立某種制度,國家才有前途;擁有某種商品,人才快樂;改變某種態度,人就可以突破自我、獲得成功。這些應許能否叫人更真實地面對世界,更具創意地面對自己的將來,更富同情心地面對比我們不幸的人?還是只能用來滿足人的貪慾、英雄主義和自我中心?它們是在神化現今的制度?或者徹底否定這個世界、逃避社會責任?
平常日子,人在教會越久就越難體會耶穌才是教會的主,他以為某某長執、某某牧師才是教會的主。而在試煉的時候,人又很容易以為地上的權勢擁有讓教會或生或死的權力。但《啟示錄》禁止我們採取失敗主義來生活,哪怕眾人已經向凱撒屈膝,斗獸場飢餓的獅子正在吼叫,羅馬士兵的刀劍已經出鞘,我們需要重新學習認識「金燈台的奧秘」:擁有教會的不是某個人或勢力,而是行走在金燈台中間、手拿七星的主耶穌。
擺脫對語言的迷戀
當環境艱難,人自然希望多得安慰鼓勵。因此試煉臨到,人常常很有聽道和傳道的熱情。但所謂試煉,很少是試驗我們有沒有聽道和傳道的熱切,而是試驗我們是不是對所信的道認真,即使利益和生命受損仍然認真。這種認真不能藉聽道或點贊來表達,它對華人信徒的挑戰是,放下對高言大智的迷戀,而要躬身力行。
約翰一開始就說,「念這書上預言的和那些聽見又遵守其中所記載的,都是有福的」(啟一3)。仿佛預見到《啟示錄》可能會被後人當作滿足好奇心、猜測未來事情的談資,約翰指出預言不僅是說說聽聽,它帶著強烈的今世指向和行為要求。
對語言和概念的執著是中國人的民族性,我們相信文字與實體總有某種形而上的關聯。加上基督教自改教運動以來越來越趨向唯理的傳統,早期教會透過崇拜、讚美、禱告,及聖禮所經歷的奧秘,慢慢被講道與聽道取代,我們對文字和語言的重視已經到了不合理的地步。
隨著越多有文化的知識群體、城市中產進入教會,語言對中產信徒具有某種想當然的救贖功能,甚至到了一個地步,它已代替了身體力行的緊迫性和服從的必須性,我們以為只要聆聽、了解、辯證,然後認可,就完成了啟示對人的要求。其他事,只須支持別人去做便夠了,例如宣教,我們奉獻金錢即可,很少考慮自己作宣教士的可能。
這類背景的信徒和傳道人所受的專業訓練使他習慣以邏輯和理性角度來認識人和神。一套正統的屬靈的宗教語言就變成了他們的救贖器具——初信主的人若能用適當的言語來描述他的屬靈經驗,就比較容易被接納為重生得救的人;他若沒有適當的語言,就去參加慕道班補課,慕道班很多時候成了學習使用屬靈話語的場合。
說出一個正確的詞語,就等於進入那個領域,盡了那個責任,達到了那個生命狀態。教會亦常懷疑不用傳統屬靈話語的人是否真正得救,我們不時看見有人否定一篇文章的理由是,「全篇沒一處提及十字架、罪、赦免」。沒提及就等於沒有,在他心目中,救贖是憑藉語言完成的。
知識群體和中產信徒最難正視的是雅各的勸告,「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雅一22)。他們的學歷和生活水平是窮其半生努力達到的,舒適、安全,溫馨而有尊嚴感。要真正實行聖經的教導,很多時候就會攪擾這個小天地,挑戰其生活形態,這是不能忍受的。
約翰的光景絕不比任何當代受壓迫的信徒輕鬆,他的前景也不比任何人更明朗。基督或凱撒不再是理性辯論的題目,而是生與死的選擇;信仰不再是一個命題,而變成一個極度尖銳的現實。環境不允許我們再用語言代替實體,以第二層次的責任代替第一層次的順服。危難的日子正是我們兌現屬靈言語的契機,不以語言為救贖媒介、躬身力行的信徒有福了。
有了愛,再苦也容易捱過
風調雨順的時候,馬馬虎虎地作基督徒,甚至同時事奉兩個主,既是可能的又是普遍的。當環境緊迫時就完全不同了。你馬馬虎虎,時代不容許你,你自己也會覺得沒意思。為什麼要作掛名的基督徒呢?想想看,假如你只是掛名的王太太,與王先生沒有真實的夫妻關係,那是多痛苦的事!作掛名的富翁又如何?作掛名的什麼,都是痛苦的。
以弗所教會的信徒們患上了一種很普遍的屬靈病徵,就是以工作代替愛神,以護衛真道代替愛人。這就是「以弗所症候群」。他們的問題不在沒有事奉,或外面的工作不夠多,而是裡面的工作不夠好。基督教常犯的毛病、就是以更多的外在服事來掩蓋裡面的問題,遇上有人指出不妥當的地方,就愛用許多理論來辯駁,把真相混淆,把真理掩蓋起來。
耶穌對以弗所教會的忠告,乃是不要自辯,只需反省,思想是在什麼地方墜落的,立刻悔改,立刻去行。從實際層面來說,無論教會怎樣努力,也許都無法改變教外的大氣候,但教會若肯切實愛神愛人,就能見證神、造就人。有了愛,更困難的時刻也容易捱過。愛的見證所發揮的力量,不容低估。
人內心越空虛難耐,就越喜歡用密密的工作和應酬來掩蓋空虛與寂寥,個人如是,教會亦如是。慣於以事工來給予自己身份感的人,以忙碌來代替價值,假如環境變化,沒有條件開展外面的事工,那時我們怎樣確定自己仍是耶穌的門徒呢?
華人信徒喜歡看聖徒傳記,聖徒的遭遇越慘,我們就越喜歡,越得激勵。但我們很少想,會不會有一天我們也要這條十字架的路?害怕、退縮,都是自然的,我們卻不能讓自然的反應為我們作抉擇。在害怕與退縮的時候,要聽主的話: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讓我們嘗試一起走吧。主對我們一切的主權,在逆境的時候顯得最為真實寶貴,而不是在平順安樂的日子隨便說說來點綴的。
當我們為神受苦,很多時候就覺得更有理由求主拯救,心中想著的儘是舊約里神拯救的應許。如果事情沒有如願,就容易灰心放棄。耶穌給士每拿教會的信中,我們看到祂只是警告前面有更大的試煉,卻沒有半點意思要減少試煉。對於受苦中的信徒,祂給出的回答是:「你務要至死忠心,我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啟二10)。
有的領袖習慣扮演彌賽亞強人。我們若堅持只有消耗許多人力和物力的大場面,才是教會唯一有效的事工,當條件不許可的時候,彌賽亞強人的角色找不到舞台了。跟隨這種領袖的信徒都相信若不改變社會建制,一切受苦和不公義的問題都無法解決,因此推動權力架構調整,才是改變社會最有效的途徑。但這不是信仰群體唯一可以有的反應,我們可以不把當權者作為殫精竭慮的對象,轉而用心服事那些缺少支持、無處可逃的人。
這正是耶穌受苦僕人的角色。士每拿教會明白什麼是「受苦的僕人」,在艱難時勢里,教會也沒有更有效的角色了。難道我們只能在安穩的瓶子裡作鹽,不能在淡而無味、絕望之境作鹽嗎?
你是在哪裡妥協放鬆的?
近代基督徒有一種風氣好奇怪,就是害怕自己太像基督徒,理由是怕讓那些不信的人不敢接近他。像一個不信的人就會吸引不信的人嗎?叫不信的人由好奇而至相信的,不是一篇道理,而是生命氣質的流露。人們常愛引用保羅的話,「向什麼樣的人,就作什麼樣的人」,卻忘記保羅說這句話的目的是「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而不是出於人天然的掩護本能。因此保羅同樣寫道:「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
在這個時代,不同流合污,為主的名持守真道,我們就不能冀望討好所有人。若是為了真理的緣故與人衝突,就求神叫我們堅持到底。時代愈緊迫,人愈容易亂了陣腳,事事只顧眼前的得失。我們若只爭朝夕,亂世的朝夕是今天成王明天敗寇,很容易叫人失望。此時人人都爭取他的發言權,都說他是為了公義。基督徒要學習冷靜地聽,分辨什麼是群眾的叫囂,什麼是基督的要求,群眾會把真理釘在十字架上。作領袖的,不要只一味討好群眾,作信徒的也不要僅僅跟著大隊走。
要具歷史感地活在此時此地,就是要求自己每日每事均能在基督的台前交帳;就是看見一點點亮光,就倚靠祂走下去;不求一生的藍圖,不求全程的照亮,只求祂使我們永遠忠於祂,忠於每一日,忠於每一個機會。與其到時結結巴巴不知怎樣向基督解釋,不如今天就像活在審判台前,這就是我說的歷史感。
信徒在神的手中,就像弓箭在弓箭手的手中一樣。弓箭在弓箭袋只是處於預備的狀態,時候到了,弓箭手就把箭扣在弦上,弓拉得漲滿,瞄準目標,就好像神以我們瞄準祂的目標一樣。我們知道目標嗎?大多數時候是不知道的,但祂仍然拉,叫我們受不了,我們掙扎呼求,祂好像不理不睬。直等時候到了,祂就射我們出去。在風和日麗、目標準確的時候,哪裡需要信心和忍耐呢?前景不明、生活困苦之際,像推雅推喇的信徒那樣,才需要信心。
教會裡面出現錯誤思想,是古今皆然的事實,教會容讓它坐大,卻有無可推諉的責任。我們的問題不是有人利用自由傳講不合真理的事情,如果剝奪這種自由,更大的罪惡就會冒出頭;我們的問題是太少人使用他的自由勇敢站出來為主耶穌表明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我們容讓巴蘭的教訓、尼哥拉一黨人和耶洗別在教會通行無阻了。
撒狄教會面對的危機是:這個在人面前有好名聲的教會,其實名存實亡,在主面前沒有一樣是完全的,竟然不自知。然而「在撒狄你還有幾名是未曾污穢自己衣服的,他們要穿白衣與我同行,因為他們是配得過的。」(啟3:4)配得,不是說他們做了什麼可以賺取救恩,而是指持守信仰以致受排擠、吃苦頭的信徒,主認為他們是配得過與主同行的。
配得過的生命,就是活在神前、討神喜悅的生命,而不是活在人前。不要說你不知道分辨什麼是神的意思、什麼是人的意思;不要用另一問題來逃避真正的問題。你自己清楚,你在什麼地方一定要用別人的意見和利弊的衡量來跟內心的聲音比較、用懷疑的聲音和辯論的態度擾亂自己的心。
有一則笑話,乍聽荒唐,想深一層卻道盡教會以至個人墮落的血淚——一個美國富商去見教宗。他們在花園邊走邊談,後面跟著紅衣主教。紅衣主教只聽見富商說:「一百萬怎樣?」教宗搖頭說:「不行。」「那麼五百萬吧!」富商語帶希望。「還是不成。」教宗固執地說。紅衣主教開始皺起眉頭。「最後一口價,一千萬可以了吧!」富商顯得焦急了。教宗仍然堅定地回答:「實在是不行啊!」富商滿臉失望,憂憂愁愁地離去了。
這時紅衣主教走上前去:「你為什麼這樣固執呢?一千萬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了,可以救濟多少窮人啊……他到底要求你做什麼?」教宗靜靜地回答:「他要我以後在群眾面前祈禱的時候,最後要說:奉可口可樂的名祈禱,阿門。」
你聽過教會、機構為了籌措經費,而向其他人做出降格的事嗎?基督教圈子裡的現象,很多時候比這個笑話更荒唐。總有人以為教會就是他的,他想怎樣搞就怎樣搞。什麼時候我們以人的理想代替基督的理想,以世俗的標準代替聖經的標準,教會、機構就必然落到名存實亡的境地。什麼時候我們能警覺到我們是存於基督手中,祂是那位遍察精微又有豐盛恩典的,我們感受到祂恩典的嚴厲立刻迴轉,就重新活過來了。
要自己回想,你在哪裡出了紕漏,你在哪裡妥協放鬆,這些是只有你自己才知道的。你回想又知道了,就要老老實實去悔改,回歸的路就是這樣走出第一步的。
聽,祂正在門外叩門
活在這個世代的一個殘酷現實是:有原則的人難免吃苦。《啟示錄》叫人最吃驚的異象之一,就是得寶座的竟是被殺的羔羊。有一天當信徒顯現在羔羊的寶座前為一生交帳,那位被殺的羔羊也會吃驚,怎麼我們可以皮光肉滑地度過一生?我們到底是跟從哪一位主?竟然可以如此「僥倖」?怎麼麵皮沒有風霜,手背沒有釘痕?
這不是說,我們基督徒都要自己去「找死」,而是要有置於死地而後生的生命、一種不再害怕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生命、被復活大能覆庇的生命,叫教會能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建立起來,並且改變社會。
老底嘉教會的罪不是冷漠、屬靈熱度不足,或對基督冷淡。從他們自誇說「一樣都不缺」,可見這個教會在人看來應該是蠻不錯的,不大可能在宗教上全無作為。就像老底嘉的問題不是沒有水,而是地下水流到此地後水溫下降,既無法被當作具有療效的溫泉,又因為冷卻不夠、雜質太多而無法飲用,他們的宗教活動也已毫無用處。人們在教會裡鬧哄哄的,耶穌卻在門外叩門。老底嘉教會的屬靈功能已經患上了嚴重的「萎縮症」。
面對劇烈改變的社會,人們可以期待教會能對他們有些什麼益處呢?教會面對社會上無助無告的人,應有一份油然而生、不能自己的激情,就像耶穌看見人如同羊沒有牧人,就憐憫他們一樣。我們一定要學會問一個問題:耶穌若是來到我們這個社會,面對著同樣的人群,祂會怎樣做?祂會將一切問題都簡化為屬靈問題來解決嗎?
就以靈性問題為例,一切靈性問題都是福音的問題嗎?為什麼主耶穌不以福音方案來解決少年官的問題,祂若用福音方案來解決他的問題,而不是硬要他變賣所有、分給窮人——這明顯不屬於典型的福音方案——我們不就有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了嗎?為什麼祂不像眾人那樣,先批評撒該貪財害人,然後才接納他?
祂接觸活生生的人,他們的問題就成了祂的問題。祂以新生王的身份來接受一切代表舊勢力的人生問題,而迎戰的方法不僅是福音觀念的傳遞,而是實際的解決:迷亂者給他天國的指引,飢餓者給他食物,患病者給他醫治。這就是祂面對受舊勢力折磨的人所產生的激情,也是至終使祂受苦、被釘十架的激情。新生王從來不為祂的權利作任何辯護,在祂只有「是」,面對死亡及被死亡恐懼折磨的人,祂全面介入、迎戰,又勝過。
說真的,當時的教會有什麼呢?面對羅馬帝國,他們只是一群沒權勢、沒影響力的小民。你若問:「這有什麼用?」我便要問:「強大的羅馬帝國今天在哪裡呢?」弱小的教會卻已經成為歷史不能漠視的團體,好多人都試過想要抹掉它,卻沒有一個成功。
耶穌給教會的七封書信,是以祂自己在門外叩門作結束的,我們也當靜心聆聽祂的叩門聲,祂叩我們的心門、我們所居住的這城的門、我們這個國家的門。門內的人可以因著自滿自義、大事慶祝,以致聽不到叩門聲;門內的人也可以因著苦難而消沉消極、自怨自艾,以致聽不到叩門聲。活在這個時代,我們有責任聆聽祂的聲音,並且相信叩門者是凱旋的王,聽見又開門的,要與祂一同坐在寶座上。
(本文摘編自《基督書簡一一啟示錄的七教會書信》楊牧谷,恩谷出版,2007年2月,內容有刪改,大小標題為《境界》所加)
版權聲明:《境界》所有文章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來自《境界》,微信號newjingjie」,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如有進一步合作需求,請給我們留言,謝謝。
征 召 奉 獻 家 人
為支持原創采編、音頻、繪畫設計團隊的成長,《境界》繼續徵召每月固定支持境界的奉獻家人(金額不限),請將你的電子郵件,發至[email protected],註明「奉獻家人」,在這個世代,參與拓展神的國度。
歡迎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ijing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