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斯:他不是「蠢貨」,而是真朋克

2019-10-10   桃花島浪人

1998年,春晚舞台上,陳佩斯、朱時茂身著古裝亮相,出演《王爺與郵差》,台下掌聲雷動,電視機前的觀眾更是激動不已。

簡陋的舞台,簡單的道具,兩人插科打諢,浮誇的動作,配合連珠妙語,把觀眾逗的前仰後合。

沒人會料到,這是陳佩斯最後一次在春晚登台演出。

伴隨著叮叮噹噹的鼓點聲,陳佩斯彎著腰,快步離開了央視舞台。

這一轉身,留下觀眾無限的念想,帶走了一個黃金時代。

1950年,著名演員陳強,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隨團演出。

大兒子出生的喜訊從國內傳來,陳強喜不自禁,為其取名為布達。4年後小兒子出生,自然補全了這個紀念意義,陳佩斯名字由此得來。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父親的身份為這一家人帶來了許多磨難。

也就是那時候,陳佩斯體驗了人情冷暖,心中產生了對小人物的深深理解與憐憫。

為了一口飯吃,在父親的到處引薦下,他成了一名演員。

由於長相平平,一開始,陳佩斯處處碰壁。但是他善於琢磨和思考,幾句話、幾個動作,就能把人逗樂。

父親陳強發現了兒子這一天賦,親自帶著兒子演喜劇,《瞧這一家子》火了,這也為陳佩斯父子帶來了信心。

他給兒子指了一條道路,「中國的老百姓太苦了,你可以演喜劇,以後多給大家帶來一些歡樂。」

就這樣,在藝術的道路上,陳佩斯踏踏實實,一走就是幾十年。

1984年,陳佩斯和朱時茂首次登上春晚。

簡單的一隻碗,在陳佩斯手中翻來覆去,無實物表演驚呆了眾人,也笑翻了全場。

在那個崇尚「高偉正」的年代,這樣的純喜劇,無疑像是針強心劑,為死板的藝術注入了活力。

一部《吃麵條》,標誌著中國「小品」的誕生。一夜之間,陳佩斯火得一塌糊塗。

後來的14年間,陳佩斯一共為春晚貢獻了11部優秀作品。

《羊肉串》中他兩撇誇張的鬍子,操著魔性的口音,擠眉弄眼,將小攤販得狡猾演繹的活靈活現;

《主角與配角》中,他貓著腰,仰著臉,邁著小碎步湊上前來,「隊長,別開槍,是我!」

《胡椒麵》寥寥幾句台詞,卻憑藉肢體語言,展現了角色內心的情感糾葛;

「我,王老五,從沒見過這麼多錢啊。」《拍電影》中這幾句反反覆復的台詞,至今餘音繞耳,那是那個時代中,不可多得的快樂……

有人評價,陳佩斯的喜劇,是高級的喜劇。

與當今很多低俗,或者以嘲諷弱勢群體,博取觀眾一樂的喜劇不同,陳佩斯的喜劇聚焦於日常生活,運用精準的肢體動作和表情,挖掘的是有溫度的故事。

「每一個引得觀眾發笑的人物,其實都有一個悲情的內核。」這是陳佩斯對於喜劇的見解。

他擅長製造「窘境」,演繹的多是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悲歡離合。

作品中幽默中不乏諷刺,諷刺中又帶著幾分憐憫。

直至多年後的今天,想起這些簡單的小人物,人們依舊會心一笑。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反觀現在市場上粗製濫造的影視劇,和拿著高片酬,卻演技拙劣的明星們,不免要生出幾分悲哀。

我們懷念的,是大年夜一家人圍在電視機前,等小品的氛圍;是雖然科技不發達,但是簡簡單單淳樸的快樂;懷念的是那個時代,演員們對藝術的兢兢業業。

這也是人們對老一輩藝術家念念不忘的原因。

陳佩斯半輩子都在鑽研喜劇,在很多人看來,他的人生卻頗具幾分「悲劇」色彩。

當年家喻戶曉,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偏偏他是個不肯低頭的「硬骨頭」。

央視未經許可,將他們的小品集結出版,陳佩斯沒有絲毫猶豫,一紙訴狀將央視告上法庭。

明知雞蛋碰石頭,他也不肯退讓。

「社會已經爛了幾十年,還要把餘生爛下去?」

官司贏了,陳佩斯丟了名利,丟了光明前途。

很多人看來,識時務者為俊傑,這樣的陳佩斯實在是個「蠢貨」。

從體制出走的陳佩斯,事業一蹶不振,生活也變得落魄,最難的時候,甚至連兒子的學費都繳不起。

但是這麼多年,他不曾後悔。

「如果我接受強權,那我的後代一定會為我感到丟臉!」

倔強的陳佩斯,拿著積蓄,在北京包了一片荒地。

關了影視公司,鋤頭一扛,陳佩斯轉身從演員,變成了農民。

他說,「我去種石榴了!」

其實他心裡清楚,那裡什麼都種不出來。

與其說是為了增補開支,不如說他是厭倦了爾虞我詐,這是他對自己的一次放逐。

遠離了喧囂的名利場,陳佩斯重新思考了人生的意義,他更清楚地知道了,自己該選擇一條什麼樣的路。

離開枷鎖的陳佩斯,丟掉了名利,遠離了浮華喧囂,但是依舊活得肆意,忠於自己。

告別春晚後,陳佩斯似乎銷聲匿跡。

再次被大眾所關注的時候,人們驚訝地發現,多年前那個混不吝的「陳小二」,滿面皺紋,帶著花白的鬍子。

不知不覺,他已經老了。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陳佩斯換了一種活法,但是未改做藝術的決心。

他將眼光對準了話劇。

湊齊了錢,陳佩斯開辦了培訓班,一頭扎進創作里。

曾經頂著壓力做小品和電影,一部火過一部,如今轉型做話劇,依舊得心應手。

話劇《託兒》一經亮相就獲得了巨大成功。首場上座率達到95%,在50多個城市演了120場;

《親戚朋友好算帳》,一年內演出近60場,觀眾80000人;

自編自導自演的《陽台》,先後在國內37個城市上演二百餘場,令20餘萬人見證了陳佩斯喜劇的魅力。

……

對於演出無數遍的拿手作品《戲台》,他仍舊心存敬畏,「都說作品是我的孩子,但這部戲是我的『祖宗』,是需要我去仰視的。」

64歲的陳佩斯還像個孩子,純粹、執著而認真。

2015年,《楊瀾訪談錄》上,楊瀾詢問陳佩斯,「為什麼不去做商演賺錢呢?」

這恐怕也是很多觀眾一直十分關心的問題。

對面的陳佩斯笑笑,直接反問了楊瀾四個問題。

——掙那麼多錢幹嘛?掙完了幹嘛呀?

——買房子呀。

——買完幹嘛呀?

——買車子呀。

——買完了幹嘛呀?

楊瀾沉默了。

——再好的車不是就是四個車軲轆嘛,也只是一個代步工具。

你看,年輕的時候,陳佩斯是個讓人不解的異類。

60多歲了,一把年紀的「陳小二」,依舊朋克,且永遠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