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簡化字「氣」其實比繁體字「氣」出現得早。「氣」字始見於甲骨文:
這個象形可謂一目了然,取像自「雲氣」,表示「雲氣、空氣」之「氣」:
《說文》:氣,雲氣也。象形。
【注1】
由於這個字與漢字「三」十分相似,容易產生混淆,所以,東周時代的字形,將首筆和末筆的橫劃稍微彎曲,以作區別:
至此「氣」的基本輪廓就有了。可以看出,古今文字幾乎數千年變化不大。
戰國時代有從「火」的「氣」字,漢代以後基本就被淘汰了。
「氣」的字形演變過程:
【注2】
「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也假借表示一些虛詞意:
如:《甲骨文合集》12532正:王占曰:疑茲氣雨。之日允雨。
《甲骨文合集》12532
意思是:商王占卜說,這個卜兆顯示終究會下雨。這一天果然下了雨。
如:《屯南》2366:「氣日(酉彡)」
《屯南》2366,引自【注2】
意思是:到了這一天舉行(酉彡)祭。
在金文中,也假借表示「索取、給予」的意思,這個假借意義的後起字也就是「乞求」之「乞」。
如:春秋金文《洹子孟姜壺》:「用氣(乞)嘉命」
《殷周金文集成9729 》
意思是:祈求得到君王的美好命令。
綜上所述,在殷周古文字中:
《說文》,迄,至也。《說文》:訖,止也。
「迄、訖、乞」是「氣」的假借義成字,起到分散職務,精確表意的作用。
理解漢字的分化模式,是【古文字學】的重中之重,不然你無法理解漢字演變過程。
「氣」字出現的非常晚,始見於《說文》小篆:
「氣」是一個形聲字,以「氣」表聲,以「米」表意,本義是「饋贈的糧食」,是「餼」的本字,簡化字為「餼」
《說文》:「氣,饋客芻米也。從米氣聲。《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矦。』䊠,氣或從既。餼,氣或從食。」
「氣」的演變過程:
【注4】
在《睡虎地秦簡》中,「氣」用作本義,表示「糧食」,如:
《睡虎地秦簡·倉律22》:稟者各一戶以氣(餼),自封印,皆輒出,余之索而更為發戶。
《睡虎地秦簡·倉律22》,圖引自【注5】
也通假「雲氣、空氣」之「氣」:
《睡虎地秦簡·封66》:解索,其口鼻氣出渭(喟)然。
睡虎地秦簡·封66,圖引自【注5】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用法呢?
很簡單,因為當時還沒有「迄、訖、乞」等字,這些字的意義全部是用「氣」在表達,職務過多,容易產生歧義。
而「氣」字只有一個職務,就是表示「糧食」,所以街借用「氣」字表示「空氣」之「氣」,起到分散職務的作用,之後漸漸約定俗成,積非成是。
正如清代學者王鳴盛《蛾術編》所言:
王鳴盛《蛾術編》:『氣』字隸變,以『氣』代『氣』…『氣』廢而不用。
經過以上的考證,我們可以放心的下結論:
在古文字階段,假借「氣」表示「終止」、「至、到」、「祈求」等多個假借義,職務過多,很容易發生歧義。
從現有的文獻材料來看,最早是從戰國秦簡開始的,就借用職務比較少的「氣」表「氣」的本義「雲氣、空氣」,而本字「氣」則表示「假借義」。
後來,「氣」的三個假借義分別造了「迄、訖、乞」三個漢字,以實現精確表意。
但是,以「氣」表示「空氣、氣息、氣體」已經約定俗成,形成習慣固定下來。
所以,「氣」可以說是「鳩占鵲巢」,從而導致本字「氣」無處可用,成為一個古廢字。
而又為「氣」的本義造了一個後起字「餼」。
所以「氣」、「氣」、「餼」職務的變更關係,東拉西扯,十分錯綜複雜。
綜上可見,新中國的簡化方案,啟用古體字「氣」,使其回歸本位,廢除「氣」字,將「鳩」趕出「鵲巢」。
簡化方案在簡化字形,減少筆畫的同時,也是一種正本清源。
所以,真的不要說繁體字比簡化字更能代表傳統文化之類、更有理據,那是你真的不懂漢字的演變。
漢字從隸書以後,構字理據大量喪失,充滿著訛變、混同,無數的將錯就錯,積非成是,很多「正字」反而被「非正字」取代。
除了「氣、氣」,還有諸如「球、球」,「球」的本義是一種「玉器」或曰「玉聲」,因為錯誤使用,之後約定俗成,將錯就錯,反而將正字「球」擠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