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更需要三種心態

2020-02-13     藝行

新冠肺炎來勢之兇猛,傳播速度之快,令人觸目驚心。全國人民全力以赴抗疫的當下,病例還不斷的攀升。

疫情不僅僅考驗的是醫療技術和整個民族的責任,更考驗的是人心,的確到了每個人捫心自問,深度思考的時候了。

老老實實的聽話,在家待著,不聚會,不恐慌,不人云亦云,這就是厚道。保護好自己,不添亂,就是善良。

做到這些不是簡單的口號,需要身體力行,需要挖掘心中的良知,更需要三種心態。



1. 靜下來,一切都會好

專家說,抵抗病毒的最好方法是免疫力。那麼怎麼提高免疫力?除了充足的營養和良好的生活習慣,還需有一個心平氣和,保持寧靜的心態。

其實說起過年,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以前叫過年,現在叫放假。過節慢慢變成了儀式。

我們舉杯慶祝不是因為團圓,拜訪親人不是因為想念,放鞭放炮不是因為喜慶,笑逐顏開不是真的來自內心的幸福。那些生活中的困頓,工作中的壓力,藏在心中的壞情緒時常還煎熬著我們。

所以熱鬧喧囂沒有帶來最真的快樂。

韓紅在微博上說的那段話特別好:「危機中,人都容易焦慮混亂,可貴的是臨危不亂。讓我們冷靜下來,保護自己、理解他人。」

是的,平靜下來,你就會睿智不糊塗;平靜下來,你就會慈悲不胡來;平靜下來,你就會自律有底線。

生活中不會全是讓我們笑逐顏開的日子,人生也不總是處處艷陽天。有時候,困難和逆境總是跟你如影隨形。

面對病毒肆虐,平靜下來,我們才能更理智的渡過難關,一切都會變好。



2. 身心乾淨,是打敗疫情的最好良方

契訶夫說:如果各人打掃自家門前,整條街道就乾淨。

如果每個人在疫情面前,戴好口罩,勤洗手,不去扎堆人群,有接觸史的自動隔離,都按照專家所說的意見好好落實,那麼疫情失去猖獗的市場。

保持身心健康,就是在為抗擊疫情盡責。如果每個人都是積極向上,思想純潔,不信謠不傳謠,那麼人定勝天的局面就會指日可待。

鍾南山院士提醒大家:講衛生,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發現了,就隔離!我們需要重視防護,但也不必恐慌。

堅守一顆純粹思想和乾淨靈魂的人,不管是疫情,還是其它突發事件,總會讓你在關鍵的時候充滿信心,絕不會茫然失措,焦頭爛額。

好好宅在家裡,不要成為他人的負擔,不要讓前線的人前功盡棄。

利用宅在家這段時間,回顧一下自己的人生,琢磨一下自己生活方式,思考一下自己的飲食習慣,以及對萬物生命的態度。這也是一次歷練,一次難得的成長契機。


3. 有一種平安,叫敬畏

曾國藩將自己一生為官從政之道的核心歸為一句話:「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這次新冠病毒感染,正是人類濫吃濫殺野生動物,才造成了這些大災禍。人類對大自然的不知敬畏,是災難的源頭。

沒有敬畏之心就看不到潛在危險,沒有敬畏之心,就難以自律,甚至會貪得無厭。

古人云:「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

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會不作孽,才會時刻有一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感覺。

一個人如果失去敬畏之心,為人處世就可能變得狂妄自大、肆無忌憚、無法無天,最終吞下自釀的苦果。

一個民族如果失去敬畏之心,必將接受災難的洗禮。

敬畏之心,是責任心,是對疫情最起碼的態度。

心存敬畏,才有了建設「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的中國速度。

心存敬畏,才會有一批批醫療隊伍、一批批醫療物資星夜馳援武漢。

心存敬畏,我們才會有未雨綢繆的魄力,才不會讓那些逆行者前功盡棄。

病毒爆發,專家一再呼籲,儘量減少走親訪友,儘量少去人員密集的場所。

可是在廣東累積發現聚集性疫情14起中,居然有13起是因為家庭聚集。

天災人禍面前,還有的人如此輕慢,真是太可怕了!

人生最大的福氣,不過是平安健康地活著。或許只有經歷過災難,才能看清生活的真相。

希望所有的失去和離別,都是虛驚一場;所遇的天災人禍,都能劫後餘生。

如果快樂太難,那我就祝你平安。

※ 本文系京博國學原創,作者莞爾一笑

※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I0TQXABjYh_GJGVtq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