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業態快速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導致塑料包裝、塑料餐具等消耗量快速上升,造成大量「白色污染」,危害著我們的生態環境,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有專家稱,平均使用時間只有1小時的普通塑料外賣餐盒,可能需要幾百年時間才能自然降解。
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近日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積極推廣替代產品,規範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塑料製品生產、流通、使用、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
哪些塑料製品要退出市場?禁限部分塑料製品後,有哪些替代產品可使用?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
塑料垃圾給人們心情「添堵」
每天早上,很多城市小區里的垃圾箱經常會堆滿各種白色塑料餐盒和塑料購物袋,有時一些空塑料袋甚至會被風吹到馬路上,影響市容市貌,給人們的心情「添堵」。
「塑料在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是重要的基礎材料。不規範生產、使用塑料製品和回收處置塑料廢棄物,會造成能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加大資源環境壓力。」該負責人說,當前,隨著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和新興業態發展,塑料污染治理工作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挑戰,塑料製品特別是一次性塑料用品的消耗量持續上升,替代產品的推廣應用存在不足,新型治理模式培育不夠,企業、公眾參與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識有待加強。
治理塑料污染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該負責人表示,我國是發展中大國,在全球共同應對塑料污染問題上,將積極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把倡議變成行動,把理念轉為實踐,為全球共同應對塑料污染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該負責人介紹,《意見》遵循「突出重點、有序推進,創新引領、科技支撐,多元參與、社會共治」的原則,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環一批、規範一批」的思路,提出了塑料污染治理分階段的任務目標,對不同類別塑料製品提出了相應管理要求和政策措施: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推廣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產品,培育形成塑料減量、綠色物流和循環利用新模式;規範塑料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和處置,降低塑料垃圾填埋量。
部分塑料製品被禁止生產、使用
「加強塑料污染治理,首先要按照減量化的原則,對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提出管理要求,實現塑料垃圾源頭減量。」該負責人說。
《意見》提出,到2020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貿市場規範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2年底,實施範圍擴大至全部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和沿海地區縣城建成區。
到2020年底,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2年底,全國範圍星級賓館、酒店等場所不再主動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可通過設置自助購買機、提供續充型洗潔劑等方式提供相關服務;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市的郵政快遞網點,先行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降低不可降解的塑料膠帶使用量。
在生產、銷售方面,《意見》提出,到2020年底,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簽;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到2022年底,禁止銷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
該負責人表示,雖然《意見》按照穩妥有序的原則對禁限措施做了安排,但在具體執行中,不可避免會對部分行業企業生產和居民生活便利性等造成一定影響。各項措施的落地,需要社會各界的大力配合和支持。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及時跟蹤分析各地、各領域實施情況,讓這項工作不斷深化。
推廣環保布袋、紙袋等替代產品
當然,對於塑料製品,不能一禁了之。塑料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和處置是完善塑料全流程管理制度的重要環節,規範塑料廢棄物分類回收、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是解決塑料污染問題的重要內容。
該負責人介紹,為破解當前一些地區和領域存在的塑料垃圾分類回收不足、規範化利用處置不夠、隨意丟棄現象依然存在等問題,《意見》提出了加強塑料廢棄物回收和清運、推進資源化能源化利用、開展塑料垃圾專項清理等措施;同時,也明確要求推廣應用替代產品,培育優化新業態新模式,增加綠色產品供給。
比如,在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推廣使用環保布袋、紙袋等非塑製品和可降解購物袋;在餐飲外賣領域推廣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稈覆膜餐盒等生物基產品、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產品。
「目前,部分商超、電商、快遞企業積極探索,投入了一批可循環周轉箱、快遞盒等新型包裝器具,取得了良好效果;可降解包裝產品也在部分領域得到一定規模的推廣。」該負責人說,要支持相關企業等通過「信用質押、超期扣款、回投返款」等模式,提高可循環箱的使用率和回收率;加大智能回收設施的投放力度,豐富可循環快遞包裝的終端回收方式;推動各城市政府積極破解可循環快遞包裝智能回收設施進社區和公共場所的政策障礙,降低體系運營成本。
本報記者 劉坤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