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戰國時期進入三國分晉後,基本上呈現了七國爭雄的局面。說到戰國七雄,大家應該對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國家有一些印象。這個時候不但是有這七個強國爭霸,還有一些實力不可小覷的諸侯國,其中有一個叫做中山國的諸侯國就是代表之一。
在東周時期,雖然名義上周王室還擁有對各諸侯國的統治權,但實際上每個諸侯國已經形成了完全獨立自主的政權,周天子只也只能算名義上的統治者。如此局面讓很多諸侯趁機割據一方,建立自己完全獨立自主的政權。
公元前411年,中山武公正式創立了中山國。中山國從立國到覆滅前後經歷了二百餘年。中山國也曾經有過輝煌。在中山國立國之前的鮮虞部落聯盟,就對他周圍的國家不是很友好,時不時的就去騷擾一下。他們首先把目標看上了衛國,如是就派大軍前去攻打衛國。
中山國古城
衛國面對來勢洶洶的鮮虞部落聯盟,雖然是堅決抵抗,但仍然是無濟於事,最後不得不向其他國家發出求救信。等以齊桓公為首的諸國兵力趕到時,衛國君已被殺。要不是聯軍挫敗鮮虞部落聯盟的進攻,衛國就已經被滅國。
中山國立國之後,最大的敵人就是晉國,兩國是世仇,相互之間互有攻伐。公元前457年,晉國派新稚穆子率領大軍伐中山國,晉軍猶如一把利刃直插敵人腹部,一天之內,中山國連丟兩城,中山國受到了致命打擊。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分晉,昔日霸主名存實亡。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把韓、趙、魏分封在諸侯。天下形成以秦、齊、楚、燕、趙、韓、魏戰國七雄爭霸的主要格局。而中山國靠著戰國七雄之間的相互鉗制,得以慢慢復興。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領他的部落離開了山區,向東部的平原地區遷徙,隨後在今河北定州建立了新的都城。中山武公是個有遠大抱負的人,他開始效仿戰國七雄的禮制,建立起中山國的政治軍事制度,對他的國家進行有效的治理。但可惜的是中山國剛剛開始出現興盛,中山武公就去世了,接替他王位的是桓公。
中山國古城
桓公年幼無知,對國政難以掌控,因此魏文侯派遣大軍攻占中山國,雙方的戰鬥經歷了3年多,最終強大的魏國在公元前407年占領了中山國,桓公率領中山國殘餘勢力進入太行山,進行休養生息,準備第二次復國。
桓公在太行山中勵精圖治,經過20多年的休養生息後,積蓄力量,在公元前380年讓中山國重新得以復興,建都靈壽。因中山國重新建國的位置比較特殊,中山國在戰國七雄趙國的東北部,領土接壤本沒什麼好稀奇的,但中山國偏偏把趙國南北兩部分領土分割開來,因此中山國就成了趙國的心腹大患。
趙國在中山國重新立國之後,前後三次大規模的進攻中山國,前兩次都遭到了中山國頑強抵抗而失敗。隨後中山國還在邊境修築長城抵禦趙國。
《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築長城。」
隨後的中山王不思進取,只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興土木,再加上政治腐敗,中山國開始進入衰弱期。當趙國第三次對中山國發起進攻時,腐敗無能的中山國再也無法抵禦趙國的入侵,最終結局就是滅國。
中山國出土文物
結語:中山國的興衰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國家無論大小,如若統治者勤政愛民,奮發圖強,這個國家就會興旺發達;反之,只顧貪圖享受,奢侈與貪腐成風,不思進取,國家就衰弱敗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