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非說:
為什麼節食沒幾天,就開始渴望高熱量食物?
是我意志力太弱嗎?
為什麼明明少吃多動了,還是沒有瘦下來?
是我新陳代謝太慢嗎?
為什麼我總是比別人餓得快,沒事就想吃?
是我天生大胃王嗎?
……
……
試問哪個減肥人士沒有為這些問題頭疼過呢?
今天就讓紀錄片大佬 BBC 帶你揭開真相,告訴你:《關於減肥你應該知道的十件事》
有時間的話,推薦觀看全片。精心設計的實驗案例和數據對比,絕對讓你大吃一驚。
沒時間的話,就直接來看CICI為你準備的懶人版總結吧(記得收藏點贊轉發一條龍,抱拳感謝 )
01
看起來瘦 ≠ 脂肪少
BMI未超標 ≠ 健康好身材。
有些人看起來瘦,實際上脂肪都藏在身體裡面——內臟脂肪。
這種「狡猾」的脂肪可比令人肥胖的皮下脂肪危險多了,有可能引發II型糖尿病和心臟病,增加癌症風險。
如果你四肢纖細,肚子卻不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蘋果型」身材。很可能囤積了不少內臟脂肪,趕緊開始節食和運動吧!
02
節食 ≠ 少吃幾頓
餓肚子 ≠ 快速減肥。
飢餓感會使大腦和腸胃分泌「腦腸肽」,大腦接收到這個信號,就會降低你的熱量消耗,同時讓你更渴望高熱量食物而無視低熱量食物,這不是意志力問題而是生理反應。
如果你拚命抑制這種生理慾望,甚至可能患上進食障礙,陷入「節食暴食」的循環。
「節食」,正確的理解應該是調整飲食結構,少吃高熱量食物。這樣你既能吃飽,吃好,又不容易發胖。
03
想控制食量,先換個小碗
這是全片中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減肥要訣,簡單到你甚至不敢相信——換個小碗就能讓你輕鬆減少食量。
研究表明,電影院裡拿到大桶爆米花的人會比拿小桶的人多吃45%。
明明吃飽了,卻因為碗里還有食物,不自覺就多吃了兩口,積少成多,都是卡路里啊!
04
學會記錄飲食,計算卡路里
你有沒有覺得自己明明戒掉了奶茶、擼串、開封菜、小龍蝦……天天吃沙拉,蔬果魚肉,也有運動,竟然還是瘦不下來?
難道真的是你新陳代謝太慢了?
不,你可能還是攝入過多,沒能製造出熱量缺口。
根據BBC調查統計,我們會因為忽略了生活中隨手一口的小點心和飲料,還有食物里的「輔料」,而漏算50%的熱量。
如果你「久減不下」,是時候認真計算卡路里,跳出飲食陷阱了!
05
學會欺騙大腦:我不餓!
當你按照理想的卡路里攝入量安排飲食時,可能又會遇到一個難題:
太!容!易!餓!了!
但此時,產生飢餓感和食慾的原因並不是你攝入的能量不足。只是胃排空了,就會發送「腦腸肽」信號給大腦。
想排除這種陣發性飢餓感,有個很簡單的方法:多吃蛋白質(蛋、魚、瘦肉、豆類等)。
因為科學家發現在所有食材中,消化蛋白質時,消化系統分泌的「酪酪肽」是最多的。這種激素能夠抑制飢餓感,讓你的飽腹感更持久。
06
多喝牛奶,有助燃脂
牛奶的營養價值不用多說。但你可能不知道,牛奶中的鈣質有助於去除食物中的脂肪。
07
「躺瘦」不是夢
真正的燃脂發生在運動後的24小時。因為運動消耗了大量儲備糖原,身體會持續消耗脂肪來恢復體能。這個就叫做「後燃效應」
後燃效應最好的就是高強度運動。
比如說HIIT、快速游泳,上坡跑步,無氧重訓,訓練強度越大,能量需求越多,耗氧量越大,身體在恢復期消耗脂肪就越多。
08
減脂也可以「碎片化」
早一站下公交、多爬樓梯少乘電梯、站立式辦公……
改變一些生活習慣,一天下來竟然可以比平時多消耗 240 千卡的熱量!這可是要辛苦跑步半小時才能消耗掉的。
BBC揭示的這些減脂真相,你學到了幾個?
別忘了分享給和你一起健身減脂的小夥伴們喲~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