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000字,讀完需要7分鐘,沒有恐怖圖片,不要怕哦
1968年,匹茲堡,富爾頓劇院。
一個平凡無奇的周六下午,一群美國觀眾吵吵嚷嚷的在門口排著隊,等待即將開場的恐怖電影。
——這是他們習以為常的消遣方式
1957年,在富爾頓劇院外面排隊等待電影開場的觀眾
1968年的美國,電影分級制度還未完備。
即使是13歲以下的青少年,只要購票就可以觀看到任何一部電影。
為了獲得這些客源,從1950年至1960年代,美國的電影院都會默契的將恐怖電影的首映日放在周六下午。
這些青少年觀眾們,在座位上興奮的呼喊、尖叫、打鬧,等待一部叫做《活死人之夜》的電影開場。
他們天真的以為,自己會像往常一樣,在電影院度過一個刺激又愉快的下午。
直到電影開場半小時後......
全場變得異常安靜......
同樣在場觀影的影評人羅傑·伊伯特,生動的描述了當時的場景:
那些年幼的觀眾受到驚嚇,現場幾乎是鴉雀無聲。
有個小女孩從我身旁的通道走過,她在座位上時顯得非常僵硬且不停的哭泣。
電影結束後,他形容觀眾們:
「就像是遭受心理衝擊之後,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孩子。」
到底是什麼樣的電影,能對這些看慣恐怖電影的觀眾,造成如此大的內心衝擊呢?
我們來聊聊這部喪屍電影的「開山之作」——《活死人之夜》。
01、喪屍到底是什麼?
在介紹電影之前,先簡單科普一下「喪屍是怎麼來的」。
喪屍,與東方奇幻文學裡伸著舌頭略略略的「殭屍」並不是一個品種。
在歐洲文化里,「喪屍」的概念起源於海地巫毒教的一個恐怖傳說。
巫毒教,又稱為伏都教,是一個西非巫術混合天主教教義的原始宗教。
現在的西非,還能看見伏都教「拜物」市場
在伏都教里,喪屍就是被巫術復活的死人。
他們並不兇惡,反而混的很慘,是被巫師「壓榨」幹活的廉價勞動力。
1932年,歷史上第一部喪屍電影誕生,名為《蒼白殭屍》。
影片里,海地的巫毒教巫師復活了大量的死人,將他們囚禁在製糖廠里幹活。
沒有工資、沒有休假、沒有五險一金......
他們還試圖將來到「海地」的漂亮白人女性們也統統變成喪屍
所以,在這部電影里,真正讓人感到畏懼的是巫毒教,而不是喪屍。
直到電影《活死人之夜》出現,賦予了喪屍新的熒幕形象,「喪屍群體」才終於有了地位的提升
02、喪屍為什麼是現在這個形象?
喪屍片是恐怖電影的一個重要分支。
無論是揭露人性幽暗的《釜山行》,還是女主武力爆表的《生化危機》。
數十年過去,不管這些系列電影風格如何變化,喪屍的「行為準則」卻是始終統一的。
《做一隻好喪屍》的行為規範
那些在街道上緩慢移動,追著人撕咬、嘴角淌哈喇子的傢伙們。
他們在電影中會被定義為「喪屍」而不是痴漢,離不開這些在電影熒幕上貫徹了五十多年的「喪屍行為準則」。
它們是組成喪屍電影的故事框架的根基。
這些重要的準則,來自於《活死人之夜》的導演——被譽為現代恐怖電影之父的喬治·A·羅梅羅
1967年,27歲的喬治·A·羅梅羅與搭檔約翰,拍攝了這部成本只有11萬4千美金的電影。
上映後即獲得了1969年歐洲電影票房冠軍。
該片在美國流行了近十年,在全球翻譯超過25種語言。
又在十年重映時,獲得了近3000萬美金的全球票房。
高達300倍的收益!
故事講述了女主芭芭拉與哥哥,去為父親掃墓,卻在墓地里意外遭到攻擊
一個面色蒼白,行為怪異的高個男子,力氣很大,毫無緣由的追逐和撕咬二人
喪屍還挺帥...
哥哥拚命拖住那個男人,換來芭芭拉逃命的機會。她一路奔跑,躲進一個民宅
進入屋內,卻發現不僅電話打不通,二樓還有一具被啃食過的屍體。
——這明顯是一個被喪屍攻擊過的屋子。
幾番驚嚇後,女主繃緊的神經終於撐不住了
在她精神崩潰之際,鏡頭轉向室內,這個房子裡還躲藏著六個人類。
一個積極求生的黑人男主
(在60年代美國,非洲裔在白人電影中擔任主角是極少見的)
一對年輕情侶
躲在地下室的三口之家。
他們的小女兒似乎剛被喪屍咬過。
這個封閉的空間裡,各懷心思的人們,被動的成為了生死相關的命運共同體。
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他們進入了一種「零和博弈」的狀態。
父親懦弱又膽小,他希望所有人都退回到地下室保護自己
情侶和黑人男主則是在屋內積極搜集情報,想自救求生。
到底該聽誰的?
——這群人產生了嚴重分歧
在修好電視機後,他們看到了政府與科學家們針對「活死人」的推論:
1、金星探測器的輻射,導致死人復活
2、只重擊喪屍頭部,才可以消滅他們
至此,喪屍的四個行為準則基本鋪墊完成。
建立基礎的世界觀,並鋪墊完人物矛盾之後。
——影片此時才進入了真正的「修羅場」。
03、電影到底哪裡嚇人?
《活死人之夜》是一部五十多年前的黑白電影,為了省錢用Bosco巧克力糖漿當血漿,也完全沒什麼特效可言。
憑什麼把觀眾嚇成那樣?
——這就要誇誇導演和編劇的功力了。
第一、從視覺效果的角度,導演通過角度詭異的特寫鏡頭
詭異的特寫鏡頭
對畫面光線明暗對比度的大幅度調整
以及演員強烈的肢體語言
配合背景音樂的鼓點,營造出了極度絕望驚悚的氣氛。
這部電影中首次出現了喪屍將人「分而食之」的畫面。
保留生前人類面容的喪屍,甩開沾著血的嘴巴,迫不及待的吃起同類的殘肢斷臂。
臉上掛著墓地裡帶出來的腐壞皮膚,卻露出貪婪而滿足的笑容。
這個畫面,給初次接觸喪屍電影的觀眾們留下了極大的心理陰影......
第二、從心理刺激的角度,編劇借著喪屍的獨特屬性,在劇本中設置了極端違背倫理,卻又非常符合邏輯的困境:
——變成喪屍的孩子,面無表情的弒殺不忍反抗的父母。
——曾經捨命保護自己的哥哥出現在喪屍群里,不射死他,你就會死,該怎麼選?
這種至親之間,不得不舉刀相向,必須親手分出你死我亡的生存壓力。
對觀眾造成的不只是視覺衝擊,更是深刻的心理折磨。
第三、喪屍形象的恐怖之處,在於它無限接近於人類:「他們就是我們」
從古希臘開始,各國的藝術家們便有一個共識:人體是最美的藝術。
反而言之,殘缺敗壞的人體,就是最恐怖的藝術。
因此,與動物的屍體相比,人類更會對同類軀體的殘缺和扭曲感到發自內心的恐懼。
這麼嚇人的怪物,卻並非憑空而生。
電影《活死人之夜》的導演羅梅羅曾經在採訪中表示:
我所有的殭屍電影都是它們所處時代的某種縮影。
他鏡頭下的「喪屍形象」,其實來自於美國冷戰時期的末世文化。
04、無產階級喪屍與末世文化
同為恐怖電影的常駐嘉賓,為什麼在影視文學作品中,只有高貴的血族王子、俊美的狼人王子,卻極少有「喪屍王子」呢?
為什麼吸血鬼可以是美貌的古老貴族,狼人兼具力量與速度。
唯有喪屍,總是一副破破爛爛的無產階級底層人民的模樣?
這不公平!
因為喪屍的形象,本就源於當時美國人對中下層無產階級的偏見和內心恐懼,尤其是對黑人。
喪屍的共性:愚昧盲目、數量巨大、衣衫襤褸、成群結隊、攻擊性極強。
——恰如失去了秩序的下層人民。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社會,簡直是亂成了一鍋粥。
處於冷戰高峰時期的美國,對外深陷于越南戰爭,國內的反戰示威遊行遍及全國各地。
對內則是階層分化、種族衝突嚴重:「黑人平權運動」、「女權主義運動」、「嬉皮士運動」集中爆發。
電影《活死人之夜》中,「喪屍吃人」的極端行為,被認為是對當時美國的戰爭暴行與鬥爭動亂的影射。
那一時期喪屍電影中常描繪的「末世景象」,也不過是對當時四分五裂的美國社會,民眾觀點的一種迎合。
電影和歷史,永遠是彼此映照、一路向前延伸的平行線。
1968年《活死人之夜》的結局中,黑人男主「本」是喪屍圍攻後唯一的倖存者。
一夜過去,當他聽見外面有隊伍路過,出屋求救時。
沒有死在喪屍手裡的黑人,卻被對面的白人一槍打死。
在你心中哪部「喪屍片」最經典呢?歡迎留言分享~
參考資料:
1、Zombie Apocalypse Now: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at 50 – Rolling Stone
2、Business data for the film at the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3、Vol. II, ed. Bill Nichols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p. 213, ISBN 0-520-05409-1
4、Roger Ebert, review of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Chicago Sun-Times, January 5
5、Wall Street Journal (New York), quoted in Dillard,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p.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