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一生,比陪伴更重要的是尋求自我的心靈歸屬

2019-09-30   一往情聲

人們常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每個人都是獨自來到這個世界又獨自離開這個世界,而我們的一生卻是相伴成長的一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互陪伴、妻子與丈夫之間的相互陪伴。毫無疑問,陪伴讓人擁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但父母、孩子、愛人都無法與你時刻相伴,也無法陪你走完一生。當我們不得不獨自生活的時候,當我們感到孤單的時候,就需要通過自我的調節來尋找心靈的歸屬。

孩子的心靈歸屬是自我創造

父母需要陪伴孩子長大,因為他們還沒有學會獨立生活。他們幼小的心靈還不足以承受生活的壓力,他們淺薄的見識還不足以應對生活的磨難。

但父母對於孩子的陪伴,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兩個方面:一是給他們帶來溫暖和愛的力量,學會一切好的品德;另一方面在於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讓他們學習、模仿、創造屬於自己的東西。最終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們在行動和思想上的獨立。

著名記者柴靜曾經採訪過一位特殊的國際友人,他就是來自德國的盧安克,他在中國廣西支教10年,全身心投入,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家庭。

在《告別盧安克》的專訪中提到,盧安克因為妻子要求他回歸家庭而不得不離開他支教的地方板烈村,可是他的內心並不願意這麼做。為什麼他寧願一生清貧也不願離開這個地方呢?

他的答案很簡單:孩子們需要一種力量,需要歸屬感

可為別人創造歸屬感是十分困難的,這些孩子幾乎都是留守兒童,從小就缺乏父母的關愛,加上當地的貧困落後,他們或許根本不知道成長的意義,也不知道長大後將何去何從。盧安克希望通過自己的陪伴能為這些孩子找到心靈歸屬感,他通過自己特殊的教學與孩子們友好地相處,讓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認識自我,創造力量。

當他應妻子的要求他返回城裡找到工作後,最終卻義無反顧地回到農村繼續從事鄉村兒童的教育研究工作,我們不難看出盧安克完全不受名利和物質的誘惑,傾其所有要為孩子們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心靈歸屬感,而這一份他一生為之努力的工作也正是他的心靈歸屬。

愛人的心靈歸屬是自我認可

在生活中,大部分人都過著公司和家兩點一線的生活,在公司完成工作,回到家裡各種娛樂軟體玩到不亦樂乎。

我們很難在工作中找到歸屬感,因為對於大部分人來講,工作只是一種謀生手段。而那些給人帶來快樂的軟體也只能讓人感受到一時的快樂,一旦放下手機卻依然覺得空虛迷茫。

實際上,那些看似有趣的東西與我們是不相關的,就像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里說的那句「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那皎潔的月光下有無邊的荷塘,有婀娜的楊柳,有鳴叫的蟬和蛙,他享受這觸手可及的熱鬧,可這熱鬧都是外在的,他無法融入,更不能將其納為己有。

古人用「相敬如賓、相濡以沫、舉案齊眉、琴瑟之好」這些美好的詞語來比喻婚姻,並不是一種教條的觀念,而是人們對理想婚姻狀態的最高願望。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足以感人肺腑,但在漫長的共處時光里,我們習慣了陪伴就忽略了自我。

有一位朋友向我傾訴,說她和丈夫的關係明明很好,彼此都很信任,也很關心對方,可是回到家裡他總是一個人玩遊戲或者和朋友聊天,想和他說話卻總是有一句沒一句的,每天只有睡覺的時間是屬於彼此的,心裡很失落甚至懷疑她的婚姻是否已經出現了危機。

這就是婚姻的現實,很多人把婚姻當成了一種完全的依附,漸漸地就失去了自我。

唐代詩人李冶參透了人情世故,便寫下「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的感悟。在婚姻中,兩個人既是最親近的,也是最容易被疏遠的,因為每個人都需要獨處,需要自我感知、自我放鬆,只有發現自我存在的價值,才能找到心靈歸屬感。

培養心靈歸屬感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玄妙,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去旅行、做菜、看書、樂器、手工、運動等,當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就會發現你可以過得如此充實和有趣。

有了精神寄託,生活就有了方向,有了更多的選擇,心裡便不再缺乏安全感,婚姻就不再是唯一的寄託,你也不會成為對方的負擔,彼此相互依靠又相互獨立,這才是最容易長久的婚姻關係吧。

老人的心靈歸屬是重塑生命的意義

當下社會不僅有留守兒童,空巢老人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群體。因為要應付忙碌的工作和巨大的生活壓力,以及子女獨自生活的需要,使得很多老人變得孤單寂寞。對於很多老年人來說,子女就是他們人生的歸屬,子女一旦遠離,他們就覺得生活不再有指望。

楊絳先生曾在百歲之際,寫下這樣一段感言: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生活是自己的,可是面對日漸衰老的身軀和無欲無求的心境,很多人不免生出「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感慨。

在上個世紀有一位曾轟動世界的老年藝術家,她叫「摩西奶奶」。年輕時她只是一位普通的農場工人,除了工作和家務,她的業餘生活便是以刺繡為樂,直到76歲,因為關節炎她不得不放棄刺繡,轉而開始畫畫。

因為她的天賦、熱愛和努力,終於在她80歲時舉辦繪畫展,名揚世界,她的畫受到廣受喜愛,她的一生也成為了一個傳奇故事。

有一位日本的粉絲曾寫信傾訴自己在家人安排的令人討厭的工作和自己真正熱愛卻又希望渺茫的工作之間的兩難選擇,摩西奶奶回復他:做你喜歡的事,上帝會高興地為你打開成功之門,哪怕你現在已經80歲了。

做自己熱愛的事,並不是為了成名獲利,而是為了給精神世界尋求一處港灣,讓自己可以平心靜氣地享受可貴的生命。不再為子女操勞,不再受困於家庭瑣事,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我們不難發現,有心靈歸屬感的人更專注、更容易獲得幸福,那些能為一件事付出終生努力的人,一定是在這件事情上獲得了非凡的心靈慰藉。

沒有心靈歸屬的人就像靈魂沒有根基,容易受到外源的干擾,一旦沒有了外在的依靠,內心也就坍塌了。

有人喜歡靜心養性的禪意,有人喜歡熱鬧喧囂的市井,各有千秋無需比較,只要能讓你卸下疲憊、回歸生活的本真,感受生命的純粹之美,那就是值得追尋的。


註: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