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凝媽
媽媽群里有個媽媽說,她家孩子2歲了,還沒有戒掉紙尿褲,但是鄰居家1歲半的寶寶都已經會自己上廁所了,她感覺非常焦慮。
鄰居告訴她2歲的孩子再不訓練就晚了,美國兒科學會建議18個月就開始訓練呢,再晚,上幼兒園怎麼辦?
她一聽更著急了,總不能讓孩子比別人落後,這一落後還落後半年,差距也太大了。她急於想改變這個現狀。
她按照鄰居的建議,也回家給孩子進行如廁訓練。但是孩子很不配合,帶他去廁所的時候,他愣是不尿不便,掙扎脫身,離開廁所,孩子就尿褲子。
她忍不住訓了孩子「人家1歲半都不尿褲子了,你2歲了還不會」。一向愛孩子的媽媽變成了嫌棄孩子的媽媽,孩子也變得不像以前那樣愉快了,晚上也翻來覆去睡不好覺。
她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如廁訓練就真的這麼折磨人嗎?記得二寶如廁訓練的時候,順理成章,並沒有造成多大的苦惱。分析來看應該是訓練不當導致的如此局面,不用擔心,只要改正方法,孩子一定可以的。
很多父母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別的孩子比較,如果同齡的孩子已經能上廁所,自家的還不會,會特別焦慮。當引導孩子如廁訓練,孩子不配合的時候,出現強迫孩子、訓斥孩子的行為,孩子身心就會受到不良影響。
剝奪孩子感知身體的機會
《有愛的管教更有效》中提到,有些沒有做好如廁準備的孩子,卻被父母逼著去如廁,實際上是剝奪了自己感知身體的權利和機會。
孩子不懂如廁的真正意義時,被大人提醒如廁,才會被動執行,大人不提醒,還是會尿褲子,並非是自己主動的行為。
引發焦慮
如果孩子被要求如廁,但是無法順利如廁時,會引來大人對他的不滿。本來溫和的大人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忽然開始對孩子發脾氣,孩子感覺自己不再被愛了,他會感到焦慮。孩子晚上的睡眠質量會變差,長大後甚至會出現強迫症。
《兒童精神分析》一書中提到一個例子,6歲的女孩厄娜有強迫症,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如廁訓練。厄娜和作者做了一個遊戲,作者扮演一個被便便弄髒的孩子,厄娜扮演媽媽。她開始的時候很溫和,一會兒就變成了嚴厲憤怒的母親,實際上就是對她如廁訓練的一個情景再現。
導致便秘
在孩子不願意坐馬桶的時候,強迫他去坐馬桶,警告孩子如果拉了褲子,就會得到懲罰。孩子會變得精神緊張,越著急越便不出,會硬生生地把便便憋回去。本來當天能拉,結果攢到第二天才拉。水分減少,大便乾燥,更加難以便出,久而久之會出現便秘的情況。
《你的2歲孩子》中說,如廁訓練能否成功的關鍵是,孩子是否做足了準備,而不是母親有多努力。
當孩子做好了準備的時候,進行如廁訓練會變得輕而易舉。有的孩子早一些,有的孩子晚一些。張思萊醫生建議,1歲半-2歲是孩子養成如廁習慣的關鍵期。
實際上發展較為緩慢的孩子,會推遲到2歲半才能進行如廁訓練。建議最晚不要超過3歲,3歲前是肛欲期,對如廁這件事會非常感興趣,過了這階段興趣會大大降低。
如廁訓練有一定年齡參考,但更重要的還要看錶現。如果孩子有下列表現,就可以進行如廁訓練了。
尿布上2-3個小時沒有尿液
隨著孩子大腦、肌肉發育不斷成熟,輸尿管增長,抗返流機制逐漸增強,孩子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大小便。記得二寶6個月以後就能做到一天一次大便,非常有規律,除非吃得太多或者鬧肚子。小便形成規律的時間大便要晚一些,1歲以後逐漸形成。大小便規律以後,不穿紙尿褲,只要在規律的時間內如廁,就不會尿褲子。
餐飲熟睡的嬰兒
喜歡模仿大人坐在馬桶上
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到前運算階段,就喜歡模仿,當他喜歡模仿大人坐在馬桶上的時候,如廁訓練的時機就來了。因為如廁訓練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的示範,孩子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就會喜歡模仿父母如廁的動作,讓如廁訓練變得好玩有趣。
有能力平穩地坐在馬桶上
坐在馬桶上需要保持身體平衡,還要堅持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鐘,對孩子來說也是不小的考驗。如果孩子能夠平穩地坐在馬桶上,不會東倒西歪,還能夠堅持一段時間,就給如廁訓練打下堅實的基礎。
能夠用語言或動作表示如廁需求
孩子要學會如廁,開始需要父母的引導,但是之後要做到主動提出如廁。如果孩子能用語言表達如廁的需求是最理想的,如果不能用語言表達,也應該會拽著大人的衣服,或者直接跑進廁所,這時父母提供必要的協助,孩子如廁就順理成章了。
首先,態度——順應孩子的節奏
孩子需要如廁時候,身體會發出一些信號,父母做個有心人,記錄孩子的如廁信號。孩子要尿尿的時候,會打寒戰、夾腿。
孩子要便便的時候會煩躁不安甚至哭鬧,本來坐著會站起來,或者跑著轉圈。每個孩子會有所不同,只要認真觀察孩子,一定能掌握孩子獨有的如廁信號。
這時再帶孩子去廁所,就是順應他的意思,他會很願意配合父母的引導,心理上就不會產生被強迫的障礙。
其次,行動——選擇合適的如廁用品
要想讓孩子進行如廁訓練,一定要為孩子選擇一些感興趣的如廁用品。可以坐上去的卡通馬桶,男孩子小便用的卡通小便器,訓練褲或者閉襠的褲子。我家沒有選擇訓練褲,直接選擇閉襠褲,多準備幾條,及時更換也不麻煩。
最後,方法——循序漸進進行
第一步,了解馬桶的用途
每天定時把孩子帶到廁所,讓他在馬桶上坐一坐,讓孩子知道如廁就要去廁所,馬桶就是儲存便便和尿液的地方,先從心理上接受如廁的工具和環境。
第二步,認識如廁的意思
引導孩子如廁的時候,用孩子能聽懂的簡單詞彙解釋如廁的意思,尿尿是「嘩嘩」,便便是「嗯嗯」,讓孩子把語言和具體的動作聯繫起來
第三步,父母做好示範
父母坐在馬桶上,給孩子做好示範。女孩子由媽媽來示範,男孩子由爸爸來示範,這樣可以讓孩子和大人的動作保持一致。孩子不會一次學會,需要反覆示範多次,直到孩子能輕鬆掌握為止。
第四步,消除恐懼
孩子認為便便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如果便便被沖走,好像是自己的身體也被沖走了一樣,他會感到害怕。給孩子看一本關於排便的繪本,讓他明白便便是怎麼來的,要去往何方,他就能從心理上戰勝自己。
如廁訓練經常被標榜為非常困難的事情,大多數是因為孩子沒有準備好,而父母急於想訓練孩子導致的。如果在孩子準備好的時候,用合理的方法幫助孩子進行如廁訓練,將會變得輕鬆又有效。每個孩子都會學會正常如廁,記住這一點,我們就不會焦慮,孩子也放鬆學的會越快。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