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凝媽
《父母,請這樣和孩子溝通》:交流決定方向,溝通成就未來。如何和孩子溝通,怎樣才能贏得孩子的喜歡和信任呢?這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每個父母都應該了解和學習。
孩子宅家學習一個月,家長擔負起監管孩子學習的任務。本來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卻因為學習的諸多不順,家長和孩子鬧得不歡而散。家長很納悶,在學校里很聽話的孩子,在家裡怎麼和父母搞成這個樣子?
我們的鄰居,兒子上六年級,媽媽在家陪著孩子上網課。上課時間到了,媽媽讓孩子去學習,孩子卻想打完遊戲再去上課。媽媽肯定不高興啊!媽媽想,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應該先完成學習任務才對。為此兩人爭執不下,吵了起來。孩子氣不過,跑回自己的房間,「哐一聲」使勁關上房門,還進行了反鎖,以此和媽媽對抗。
其實這個孩子在學校里表現很好,老師一致反映是個聰明懂事的孩子,學習很認真,可是在家怎麼和媽媽鬧彆扭呢!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鄰居和老師進行了溝通,老師給孩子打了一個電話。就這麼神奇,老師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一直耐心地聽著,時而露出笑容,時而進行思考。之後這幾天表現得都很乖,和媽媽的關係也緩和起來,開始按規定時間先學習再玩了。
這種情況在我們家孩子身上也是如出一轍,基本就是「老師一說就聽,家長一談就崩」,無奈之下,經常要請老師多管教一下孩子。
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的時候,老師會找家長管管孩子,家長們總會推脫「孩子就聽老師的,還是老師替我們多說幾句吧!」一下子甩鍋給老師,基本上老師說話還真的比家長管用。這是因為老師很有權威嗎?其實也不一定,通過觀察老師和孩子的對話,反思自己的說話方式,家長在溝通問題上確實存在一些誤區。
家長在什麼時候才會和孩子溝通?一般不會選擇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才想起和孩子溝通。孩子不及時上網課、不及時完成作業、作業出錯率太高、在學校犯錯誤、成績退步,諸如此類。
因為想糾正孩子的問題,想讓孩子達到自己設想的理想狀態。家長這時有情緒,和孩子溝通的態度一般都不友好,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不對等,溝通自然不暢。下面這些溝通誤區,在很多家長身上都發生過。
1)一開口就讓孩子自卑
因為感覺孩子有問題,所以一上來就會批評孩子「你怎麼這麼磨蹭」、「你怎麼還不做作業」、「這麼簡單的問題也會做錯」、「你怎麼又犯錯誤了」、「你看看這成績,以後還有救嗎?」。
看看這些溝通語言,目的是想讓孩子向好發展,但是上來就是批評、指責,孩子聽了心裡能舒服嗎?如果我們被老闆這樣批評,心裡也肯定不是滋味。
而老師卻沒有直接批評孩子,而是說「我們幾個老師都反映你很聰明,每門課都能學好,這次想想是哪個地方有問題,不明白的儘管問老師,相信你一定能學好的。」看這感覺,孩子得到了肯定和鼓勵,還能找到依靠,立馬有了自信和安全感。
2)提要求不會循循善誘
我們跟孩子溝通,其實也不是真正意義的溝通,而是直接提要求。「你趕緊去上課」、「你趕緊去寫作業」、「你別再出那麼多錯了」、「在學校別惹事」、「下次必須考第一」等等。
我們把對孩子的期望直接扔給孩子,不管孩子是否接受,只要家長說的就是對的,都是為孩子好,孩子就應該照做不誤。但是孩子還有自己的想法,可能不會立即照做,於是矛盾產生。家長嫌棄孩子不聽話,孩子嫌棄家長不講道理,一場爭執在所難免。
老師不會直接要求孩子,而是問孩子下步的目標是什麼,引導孩子說出為了目標應該付出怎樣的努力,現在最要緊的是做什麼。孩子一點點上鉤,把自我意識調動起來,就會主動變得「聽話」。
3)不停嘮叨讓孩子反感
家長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停嘮叨,同一個問題來回重複。總是催著孩子趕緊去做事、總是跟孩子強調認真寫作業、總是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好像只要家長不催、不強調、不要求,孩子就沒有主動性。但是家長除了嘮叨,也並沒有更有效的行為措施。這不僅會讓孩子反感,也會讓孩子漠視。跟兒子聊起來為什麼媽媽說的話他不聽,他就告訴我「因為你總是嘮叨」。
嘮叨大概是全世界父母的通病,在《孩子:挑戰》中也提到,反覆嘮叨,孩子就成為媽媽的「聾子」,在家裡不聽家長的話。
老師面對那麼多學生,不可能只對一個孩子嘮叨。如果一件事跟孩子說過很多遍,孩子還不改,老師會直接採取行動,從日常評分上見分曉。越少的嘮叨會讓孩子感到越珍貴,所以大多會聽老師的。
4)不加確認著急否定孩子
我們一直以為我們走過的橋比孩子走的路還要長,吃過的鹽比孩子吃的飯還多,在和孩子討論問題時,總是以一種「我說的對你照辦」的姿態自居。但是,現在很多知識已經更新,和過去有顯著不同,我們認為是對的可能是錯的,所以我們和溝通的時候,孩子就會來一句「你不懂你還來教我」。
比如「君子好逑」中的「好」字,我記得上學的時候學的是讀「hào」四聲,但是現在是「hǎo」三聲。當我看到孩子的注音時,很自然地脫口而出「不對」,孩子就不高興了,「你就知道說不對,書上就是這麼寫的」。一看書,果然孩子是對的,著急否定孩子自己都下不來台。
老師肯定是傳授現在最新知識的人,和孩子的知識體系對等,和孩子溝通起來不會出現這樣的偏差,孩子自然不會和老師爭執。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類需求分為生理、安全、社交、被尊重和自我實現共5個階段的需求。
孩子解決了生存問題,建立起安全依戀關係之後,就會要求被尊重、被需要。
被尊重是指孩子說話的時候,我們能夠認真傾聽,不要隨意打斷他。孩子的一些行為,渴望得到我們的理解和支持。孩子做了一件事以後,希望得到我們的肯定和鼓勵。
但是家長只會把孩子當成不諳世事的小孩子看待,在孩子表達自己的時候,不等孩子說完就打斷孩子,沒有傾聽孩子的心聲就輕易下結論。孩子的一些做法,我們認為會浪費時間,對當前學習沒有幫助,不支持他的做法。
被需要是指被請教、被求助、被信任,孩子想成為一個小大人,想成為一個有能力影響別人的人,他信任爸爸媽媽也希望爸爸媽媽能夠信任他。有時候讓孩子幫我處理一下電腦問題,他真的是兩眼放光,那就是一種被需要的自豪。
可是很少有家長會讓孩子變得被需要!凡事包辦,家裡的事務不邀請孩子參與,遇到問題也不會想到向孩子求助,對孩子還有各種不信任,總是跟在後面催催催,生怕孩子玩性太大耽誤學習。這種感覺會讓孩子感到很痛苦,感到自己很無能。
正因為我們和孩子溝通時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孩子得不到尊重和信任,當他沒有能力反抗的時候,默默在心中積壓怨氣,當他有能力反抗時,遇到一個導火索事件就會燃爆。
這幾天也一直在為和孩子溝通的事情焦慮著,剛好學校推送了《怎樣和青春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這門課程。看完視頻,認真反思,把上面的一些方法應用到實際中,和孩子的溝通變得順暢了。孩子臉上有了笑容,眼裡有了光亮,也願意試著接受媽媽的建議,學習上也變得主動起來。這些方法其實並不難,只是以前沒有在意過。從實踐來看,下面這3個要點缺一不可。
第一步,調整好溝通態度
《溝通就是領導力》中說,態度是溝通中表達心情的主要工具,往往就是因為態度不好,而影響整個溝通,讓溝通變成了無效交流。
溝通的大門從態度開始,我們態度緩和,孩子的心理防禦會降低,自然願意和我們溝通。
我們面對孩子的問題,常常是眉頭緊縮,居高臨下地批判孩子。我們說話的聲音是高亢的、語速是快進的、語氣是嚴厲的、態度是強硬的,孩子感覺不到一點愉悅和自信,怎麼能夠願意接受我們的建議。
正確的態度是平等的姿態、平和的心態和平心靜氣的語氣,把孩子放在和我們平等的地位上,再加上中等聲音和語速,孩子就容易和我們親近。
對家長來說,看到孩子的問題忍不住火冒三丈,控制不住自己怎麼辦?有辦法!陪孩子上一天網課,和孩子一起做作業,一起背誦,親身感受孩子的學習狀態,就知道孩子有多難。當你想對孩子發火的時候,就會克制自己。
第二步,調整好和孩子的位置
國際肢體語言專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研究發現,一條信息的傳達,只有7%靠語言,38%靠聲音,55%靠身體語言。
所以,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善於利用一些肢體語言和孩子溝通。
我們和孩子溝通時,常常會忽視坐立位置的問題。我們一般習慣和孩子面對面坐著,或者面對面站著,用眼睛瞪著孩子,製造一種威懾感。但是這樣會讓孩子感到壓抑,溝通的氣氛顯得不夠融洽。
正確的方式是並排坐著,或者側面坐著,距離近一些,方便用手碰到孩子。如果孩子比較矮小,家長不妨蹲下來,或者坐在一個較矮的椅子上,和孩子保持同等高度。在位置上保持平等,也會讓孩子感到被尊重,減少心理防禦。
摸一下孩子的頭,輕拍孩子的肩膀,和孩子擁抱一下,用柔和的目光看著孩子的臉,讓孩子感到父母對他的愛和關心。
第三步,開始良性溝通
《怎樣和青春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提到:從詢問開始從傾聽靠近,不要用句號收尾。
和孩子溝通不要直接提要求、批評孩子,而是多詢問、多傾聽,然後給出嘗試性建議,要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不強求孩子立即改變,給孩子緩衝時間。
我想讓孩子好好寫字,以前的做法就是「以後寫字認真點」,孩子很不耐煩地答應著「知道了」,但是根本沒有改觀。我換了一種方式和孩子說話,他發自內心地接受,而且開始學著改變。
我很平和地跟他說「如果你要求媽媽別嘮叨,媽媽卻總是嘮叨,你是不是很煩很無奈?」孩子說「是!」我又問他「如果老師要求你把字寫好,說了好多次你都不改,老師也會很煩很無奈吧?」孩子說「是」。我接著說「那你覺得需要寫好字嗎?」孩子說「需要」。然後他又跟我說了寫不好字的原因,是太著急,我跟他說先保證質量,遲交作業可以跟老師溝通,孩子愉快地表示好好寫。
前面是設身處地的詢問,緊跟著是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最後也沒有要求他好好寫字,等著他自己做決定,孩子也願意去改變,願意和我們溝通。
《父母成熟了,孩子就成才》中說,成功的親子溝通包含理解、關懷、接納、依賴和尊重。
當我們還在抱怨和孩子無法溝通時,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上述幾點。我們的溝通態度、位置、溝通方式都會決定溝通的成敗。只要我們做出一點點改變,讓孩子感到幸福、愉悅、被愛、自信,孩子也會努力去改變。正應了一句話「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