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關於水稻的超稀植栽培技術的措施。在我國東北寒地稻作區,低溫冷害是水稻高產穩產的主要障礙。為了水稻安全生產,他們從70年代起開始探索採用早熟品種、早育苗、早插秧的綜合高產栽培技術。經多年的試驗示範,研究出了名為「三早栽培」超稀植技術體系,並在生產上得到廣泛的應用。聽起來是不是很厲害呢,點進來看看,帶你解開這個奧秘。
一、超稀植栽培的技術措施
(一)透用抗寒性強的品種
(二)培育壯秧
早育4.5~5.0葉的壯秧,標準是100%的秧苗帶1~2個分櫱,莖部扁蒲狀。主要育苗措施:
1、 稀播。每平方米苗床播芽種100~150克,盤育苗播芽種60~70克/盤。
2、 增施磷肥。秧田適當增施磷肥,要注意氮、磷、鉀三要素配合適當,一般採用大棚早育秧時,每平方米宜施用純氮及磷各60~70克,氧化鉀50克,混入表層床土中作底肥.
3、 控溫、控水。床內溫度不宜超過25℃,床土最大持水量不宜超過60%,移栽前一周須注意控水,以提高秧苗素質。
(三)超稀植密度
一般以每平方米插11~13穴,每穴3~4苗,移栽時薄水淺插,以促進低位分櫱髮根。
(四)肥水管理
由於超稀植栽插密度稀,要奪取水稻高產,只有在水稻的生長前期取得足夠的穗數,培育合理的株型和良好的根系;生長後期主要是確保足夠的粒數,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為實現這些目標,在施肥上以基肥為主,配合少量穗肥,這是水稻超稀植栽培施肥技術的基本方法。
1、 施足基肥,為使生育前期穩定的發揮肥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並使水稻表層和深層根系都能吸收到養分,農家肥和部分化肥都要實行全層施肥,農家肥是遲效性肥料,含有機質較多,對改善稻田土壤結構,均衡供給各種養分,都有很好的作用,其施用量以每畝2方為宜。施用方法是在耕地前撒施,隨著旋耕,混於全耕層。此外,一般稻田缺磷少氮,應氮磷配合施用,磷肥對促進秧苗返青、分薰有明顯作用,根據分櫱期吸磷最多,分櫱隨磷量增加而增加的規律,磷肥以作基肥施用效果最好。氮素作基肥,雖對增加莖數有很好的效果,但在施用氮肥促進分櫱時應注意切勿過量,以免引起稻苗徒長,形成過度繁茂,帶來不良後果。根據經驗,一般每畝施磷酸二銨10千克或過磷酸鈣40千克加碳酸氫銨30千克,耙混全耕層。
2、 適量追肥。為得到足夠的莖數,如果基肥氮量不足,插秧後應施少量追肥,通常每畝追尿素5千克或碳銨10~15千克,到無效分櫱期是否要施保櫱肥,要根據氣候條件和稻苗生長狀況而定,前期氣溫低,發苗不好,莖數不足的田塊,可酌情施用少量保櫱肥,每畝尿素2~3千克;生長正常的田塊,則不宜大量施用氮肥,以防止旺長倒伏。
3、 後期補肥。按水稻生育進程,抽穗前30天左右開始幼穗分化,此時氮肥充足,枝梗和穎花數增多,穗子加大,但這時正值莖基部節間開始伸長,顧部葉片正在形成,又是地力肥效開始旺盛發揮時期。如果氮素過多,會使基部節間過度伸長,頂部葉片過度增大,影響通風透光,容易誘發病蟲寄和倒伏,造成減產。所以在冷涼稻區,沒有明顯缺肥的情況下,沒有必要施用以增加穎花數為目的的促花肥;但在較暖稻區,後期常有脫肥現象,造成穎花不足.穗子變小,可根據苗情追施適量的氮素肥料,用量為每畝3~5千克,以增加額花數,提高結實率和增加粒重。
水分管理技術:前期以淺灌為主,以提高地溫,促進分葉,一般以2~3厘米深為宜;但在寒地稻區,裁後遇著低溫或大風天氣時,則需要灌4~5厘米深水護苗,以利保溫和減少葉片蒸騰量。深水護苗時間不宜過長,約3~4天,待苗長出一定的新根、新葉即可排水,保持淺水層,以提高水溫促進分櫱早生快發;至有效分藤終止期落干烤田,以減少無效分冀的發生,促進生育中心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移。幼穗分化時建立淺水層以滿足水稻幼穗發育對水分的要求,抽穗後實行間歌灌溉,保持根系活力。
二、超稀植栽培的技術路線
水稻高產栽培一般利用生育期較長的晚熟品種,因其營養體生長量較大,乾物質積累較多,而且有較大的高產潛力,但在寒冷地區由於低溫冷害發生頻繁,往往造成產量不高不穩,這說明晚熟品種在高產與安全成熟之間存在矛盾。為了防禦低溫冷害,宜選用早、中熟品種種植,但在種植早熟品種時,雖穩產性強,但高產潛力有限,如何利用早、中熟品種的穩產因素,採取優化措施來增加其生長量,在冷害年也能實現安全高產,這就是超稀植栽培的技術依據。
三、應用地區
超稀植源自於寒地稻區「三早」栽培技術,它對當地戰勝低溫,奪取水稻高產起到積極的作用,目前部分暖地稻區,在一些肥沃的稻地,借鑑這一技術進行超稀植栽培,也獲得高產和較好的經濟效益,深受稻農的歡迎。隨著研究的深入,超稀植栽培技術在一些栽培水平較高,具備一定條件的稻區將會有一定的發展。
以上就是關於水稻的超稀植栽培技術的措施啦,近年來這種栽培的技術有由北向南發展的趨勢,所以趕緊把文章收藏起來吧,以後說不定能用上呢。好啦,今天就到這裡啦,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