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薦書 | 那麼多人推崇王陽明心學,看完這篇明白了

2019-10-23     企業家夜讀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王陽明在他臨終時曾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心光明了,世界好像都可以一同點亮。此後的幾百年間,王陽明和心學理論真的點亮了很多人的內心世界。

相信你一定聽過「知行合一」,在我們的節目中,就有多位夜讀嘉賓在談到對自己影響深刻和推薦的書時也選擇了王陽明的《心學》。

一介儒生王陽明,為什麼能成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

為什麼能成為曾國藩、梁啟超、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靈導師?

後世無數陽明心學的踐行者,為什麼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輝煌事業?這是因為他們都受到過陽明心學的影響。

《王陽明全集》

宋慶峰 編

遼海出版社

關於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 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寧波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現代社會中,很多人越來越焦慮、迷惘、缺乏安全感。殊不知,這是我們的「心」處於亞健康狀態。今天就讓我們從這本心學的經典文本和故事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心學這一領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

以心照物

什麼叫心學呢?就是身心性命之學。所以王陽明說,聖人之學,心學也。就聖人的學問就是心學。

王陽明——心學的集大成者,十分推崇「以心照物」的觀點。

以心照物的本質就是:有什麼心,就有什麼物。有什麼樣的志向,就能成就什麼樣的事業。一個人即使沒有了手,沒有了腳,聽不到說不出,但他只要有一顆仁心,就可以做個好人。

有一次陽明大師和學生們一起遊學,他的友人就指著花說:「老師,您常說心外無物,您看這岩中花樹自開自落,與你我的心有什麼相干呢?」

王陽明回答:「你未看此花之前,此花與你的心,同歸於寂,當你來看這花的時候,此花的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這就是「以心照物」。

所以,你有什麼心,就有什麼物。有什麼樣的志向,就能成就什麼樣的事業。

以善良的心性

去明照萬物

有一次王陽明為了印證他這個哲學,和一位叫楊茂的聾啞人來筆談,這位聾啞人也是一位讀書人,雖然不能說不能聽,但是可以寫。他們兩個會面之後,王陽明就問說,你是不能說,也不能聽,但是這個會妨礙你做個聖人嗎?會妨礙你有一個好的心嗎?有個善良的心嗎?

楊茂說,這完全不會妨礙,所以王陽明說,一個人即使沒有了手,沒有了腳,沒有了四肢,聽不到說不出,但是他只要有這顆心,他就可以做個好人,對不對。相反有些人,長得何等的美貌,聽得何等的聰明,多麼巧言令色,多麼耳聰目明,可他心壞了,他能做個好人嗎?他做不到好人。

做一個人,或者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最重要的是什麼,是他的形貌嗎?是他的顏值嗎?不是,是他的心。

古代先賢從不單單通過外貌,就簡單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君子,而是看他有無愛人之心。王陽明經常做一個比喻:我們看事物,就是以心照物,以善良的心性去明照萬物。

只有把自己的心修煉得一塵不染,才能夠明照這個世界。如果連自己的心都是糊塗的,鏡子都是模糊的,又怎麼能夠照亮世界呢?

所以身心,身的主宰是什麼?是心。心的發出是什麼?是意,意志的意,意的本體是什麼?意要落在一個物上面。什麼意思呢?如果孝順父母,意在孝順父母,那麼這就是孝順的一件事情。意在於事君,忠君,那麼忠君就是一件事情。意在仁民愛物,那仁民愛物就是一件事情。意在視聽言動,視聽言動就是一件事情。

所以所有的事情,都有一個心在上面,都有一個心像明鏡一樣地去照。那麼美醜貴賤,是非曲直,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就呈現在這裡了。所以王陽明就說,這世上哪裡有心外之物,心外之理呢!

如何擁有

善良之心

宋明理學一直秉承「存天理,去人慾」這一觀點。其實質是懂得節制自己的慾望,不能任由其泛濫,否則無底的慾望會毀了人類自身。想要擁有善良之心,首先就要展現出自己的良知。

所以人要做什麼,人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致良知,就是把良知、良能呈現出來就好了。人家說很難嗎?這個有什麼難的,王陽明說這很容易的,心什麼都知道,心有一個光在照,心像一個鏡子一樣在照,它知道的。

見到父親母親,自然知道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這就是良知,不用到外面去求。

什麼叫孺子入井呢?就是孟子講的,在《公孫丑章句上》講,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個人都有不忍受別人受苦的心。先王有不忍別人受苦的心,所以就會有不忍別人受苦的政策。

「一個人看到一個小孩,匍匐在井邊,好像要掉到井裡去了一樣,這個時候,所有的人都會有怵惕惻隱的心,無論在北京還是在深圳,在全世界各地,看到一個孩子遭遇到危險,要掉到井裡去了,你會不會想到要救他,一定會要救他。"

每個人本能的就有這個心。這個心,就是良知。就是不忍別人受苦的心,就是慈悲心,就是惻隱之心,這個不是從外面來的。

人心就像

這樹木一樣

學問之道沒有其他的,就是把自己的私慾,私念,行差踏錯了的心回到本位,盡己之心,推己及人。這個就是良知,這個就是學問,這就是格物致知。

孟子曾講過牛山之木的故事。從前有一座美麗的牛山,山上的樹木鬱鬱蔥蔥。但人們經常上山放牧,總想著砍伐樹木,綠樹青山慢慢的就被砍光了。

人心就像這樹木一樣,原本都是美的。但人心又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受到私慾的蒙蔽。我們要做的,就是去呵護,去存養這顆心。要時常反省自己,拷問自己的良知。

王陽明說,你平常大庭廣眾說話,我還不大很相信,你可能有各種顧慮,有可能說假話。但是夜半三更,你自己捂著自己胸口,捫心自問問自己說,我做的對不對,這個你總會知道吧,這個還要別人告訴你嗎?

心學的修煉,都要經歷存心、養心、不動心這三個過程。其中,不動心堪稱最高的境界。

死生不變於己,心無所懼,還有什麼東西能令他心動呢?君子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當生則生,當死則死。時常保有一顆不憂不懼,寵辱不驚的強大內心,萬事萬物皆可淡然處之。

有心就有力

有心就能做事

知行合一,知就是心,就是能覺悟的心,能明照的心,在你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它在照,你自己歷歷在目,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是在做慈悲的事,還是邪惡的事情,做光明的事情,還是黑暗的事情,它在時時有個心在照,有個心在覺悟,這就是知。

想問題的時候,不要茫茫蕩蕩去想,而是把這問題落在實處,在事情上磨鍊這個心,這就是行,這就是知行合一。

不會有兩條路,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就想著我做這個事情是怎麼樣做的,不是行而不覺,而是心裡很明白自己在做什麼。

很多人說,王陽明心學是空幻的,虛幻的。其實,王陽明心學是實學,是經世致用之學。

梁啟超先生說,這個不止是修身養性的,它對這個世界是非常有大作用的。每個人有這個心性就能做大事業,沒有這個心性,就不能做大事業。有一句話說,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也不是沒錢人的,是有心人的。有心就有力,有心就能做事情。

在我們的生命中,會遇到很多好書,這些書或曾給過您生命的啟示,或曾讓您感受到美好,又或者讓您獲取知識、增長閱歷,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您和那本書的故事。

《企業家夜讀》

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經濟之聲的一檔

專注於企業家群體的閱讀朗讀節目

每周日晚九點準時播出

在微信、微博、搜狐、騰訊、

新浪財經、愛奇藝、百度百家、

優酷、咪咕閱讀、喜馬拉雅FM、

阿基米德FM、蜻蜓FM等同時呈現

往期精彩

袁雨來《原則》

於揚《有限與無限的遊戲》

衛鑫《茶詩四首》

丁曉宇《堂吉訶德》

朱葉青《瓦爾登湖》

錢倩《麗娃河》

王建宙《第四次工業革命》

何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王奇《體育頌》

毛大慶《鞋狗》

王樹彤《未選擇的路》

任匯川《青春》

管清友《早晨從中午開始》

勵行根《科學的價值》

徐和誼《相信未來》

陳忠偉《熱愛生命》

謝偉山《孫子兵法》

劉自鴻《必然》

胡葆森《循道追光 感恩時代》

程虹《我感到了陽光》

夏華《生如夏花》

張躍《九三年》

劉棠枝《平凡的世界》

譚文清《財富的福音》

曾強《雨巷》

艾路明《阿拉善之歌》

劉昕《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梁建章《給我未來的孩子》

苗鴻冰《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余鋼《門前》

俞敏洪《給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信》

尹燁《大醫精誠》

陳榮華《只有一個人生》

劉積仁《遠方》

宋志平《再別康橋》

閱讀的價值

讀書,獲得更多的生命經驗

慢下腳步,感受寧靜和自由

詩歌就像給靈魂洗澡

心靈深處有風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QGFCm4BMH2_cNUgzFS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