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天似乎來得特別早,十一假期後半程就急急來了一波冷空氣,大幅度降溫。如今的環境氣候已不如前,四季變得不那麼分明,感覺直接從涼爽的夏末驟然就進入了初冬。這把年紀也就不跟自己較勁了,慫慫地換上秋衣秋褲心裡就踏實了,可能還得加個薄棉服什麼的。
翻一翻日曆,嗯,也還好嘛,畢竟再過倆禮拜(這是提前一個節氣好嘛)就要霜降了呢。一聽到結霜了,那可不就冬天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
霜降,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霜降一過,冬天真的來了。
霜降三候
一候豺乃祭獸
《逸周書·時訓》:「霜降之日,豺乃祭獸。」霜降時,豺狼開始大量捕獲獵物,捕多了吃不完的就放在那裡,就像是在「祭獸」,以獸而祭天報本也,方鋪而祭秋金之義。如同人豐收之時,向上天獻祭,以示回報,並以此祈禱來年風調雨順。
二候草木黃落
霜降一到,草木開始枯黃,葉子紛紛飄落。冬季,生物的代謝緩慢,為減少自身的消耗,大多數樹木僅保留枝幹,而落葉歸於大地,來年化為春泥,為生命提供更多養分。
三候蜇蟲咸俯
霜降時,寒風瑟瑟,天氣是真的寒冷。蜇蟲在洞中不動不食,垂頭俯身進入冬眠。收斂自己,蟄伏一冬,蓄積能量,度過嚴寒。待到來年,又會煥發新生。
霜降節氣是大秋作物最後完成收穫的季節。
「霜降一過百草枯,薯類收藏莫遲誤。」霜降過後,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開始大量收挖紅薯。北方則到了收穫蘿蔔和大白菜的時候。因此在立冬之前,人們還要再忙上一陣:收土豆、收白菜、拔蘿蔔、拔棉秸、耕翻整地。
霜降是一種稱為凝華的物理現象,由於夜晚氣溫特別低,近地面的水蒸氣遇冷凝華成的小冰晶附著在地面或植物上,凝結成了一層白霜。很多耐凍的蔬果,結霜之後會非常好吃,比之前更綿軟、更甜。比如霜打的柿子、蘋果、橘子、蘿蔔等。這是因為這些蔬果里含有的澱粉在澱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就會水解而變成麥芽糖,麥芽糖再經過麥芽糖酶的作用變成葡萄糖,葡萄糖是甜的並且容易溶於水,所以蔬菜水果就變甜了。
為什麼這個過程會發生在霜降的時候呢?
因為澱粉酶水解澱粉需要較高的溫度。而霜降這種凝華過程恰恰會釋放熱量,滿足了澱粉水解的需要。從傳統陰陽的角度來說,霜降時陽氣下降,地面上最後一點熱量就積蓄在植物的塊根和果實里,作為冬季和來年春季生長繁育的儲備。
所以經霜打過的果實就更加美味啦。王羲之的《奉橘帖》就寫道:「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古代文人真有生活啊。
寒露到霜降時,池塘里的藕充分成熟,不似夏季的新藕那樣爽脆,含澱粉量高,肥嫩無比。加上花生、紅棗,煲一碗熱湯,清香綿甜,滋味濃郁,正適合深秋初冬時節,滋陰補血,補脾養肝。食材講究當令,就是這個道理。
即便是深秋清肅凋零,大自然仍然這麼豐富地給予,我們要好好珍惜、感恩。這種珍惜和感恩,不僅僅是一種姿態,而是當人由衷地體會到這些的時候,生命才和天地更加契合,才會活出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