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講述家庭關係的電影多之又多,但是很少有電影真正反映現實生活中緊張的家庭關係。
今天這部《柔情史》,則將中國母女之間的矛盾、溫情等,赤裸裸地展示了出來。
《柔情史》剛上映的時候,就引起了很大的關注。
從西寧First影展,到上海電影節「一帶一路」單元媒體關注,再到提名柏林電影節最佳處女作獎,《柔情史》獲得了不少的讚譽。
導演楊明明更是親自上陣飾演片中的女主角,而飾演母親的是國內文藝片領域非常有名的耐安。
故事發生在北京。
小霧是一個靠寫作為生的自由編劇,靠稿費攢夠錢後她立刻從家裡搬了出來,在北京的胡同里租了一間房。
父親去世之後,母親和公公住在一起很不習慣,她執意搬到了女兒的家裡。
母親是一個典型的精細小寡婦,她盤算著自己的拆遷款,盤算著公公死後留下的遺產,加起來就能在北京買套房,所以她每天都盼著公公早日死掉。
扳倒女兒家裡,她嘴上的碎碎念也不見少,逮住一點不順眼的地方就開始大吐苦水,「不要一天到晚看手機」、「你怎麼還不起床」等。
她將自己改變命運的慾望全部寄托在女兒身上,也不排除靠著女兒出嫁來改變。
她不管女兒跟結婚對象是否合得來,只要對方有錢、有房子、有地位,就算是個50歲的老頭她也無所謂,絲毫不關心女兒的想法。
她固執刻薄,在飯桌上吃飯也能跟女兒一言不合吵起來,吵架的方式不像是母女,更像是一對仇人,諸如「你趕緊下地獄」、「連狗都不如」等惡毒的話,都能從她們嘴裡說出來。
小霧對自己愛情有自己獨特的看法。
她總覺得愛情如果太美好就會顯得不真實,所以每當跟男朋友過於親密的時候,她的安全感也逐漸降低,換男朋友對她來說是常事,現在她還談著一段忘年戀,對方是一個離過兩次婚的中年男子。
儘管母親很強勢,但是她也沒有能力限制女兒。
她其實也有自知之明,自己什麼都不會,也很羨慕女兒的寫作才華。
所以她也嘗試著寫作,嘗試著去談戀愛,沒多久就遇到了舊時的情人,母親煥發第二春,對方卻拍拍屁股走了,最後還是只剩下母親一個人。
母親看著女兒,原本兩人有著深仇大恨,此時兩人就像照鏡子一樣,對方身上所有的不如意跟自己似乎沒什麼區別。
她們在生活中唯一消遣的方式,似乎只有吃。
電影中吃飯的場景多的超乎尋常,仰著頭大口大口喝牛奶,大口大口啃羊蠍子,大口大口吃哈密瓜等,其他消遣方式都太虛了,唯有吃才讓她們感到實在。
但是兩人的鬥嘴似乎沒有停過。
上街買衣服,母親不是嫌貴就是嫌丑,但是她並不是為了省錢,她只是不想讓賣衣服的賺到錢;看到女兒走路歪歪扭扭,她嘴上又開始碎碎念,但是話里話外都是為了女兒好。
女兒對母親亦是如此,比如母親口紅塗的不好,她也是橫加指責,說話尖酸刻薄,她也想母親好,只不過選錯了方式。
兩人相依為命,又互相傷害,溝通問題似乎從未停止過。
但是母女倆沒有隔夜仇。
雖然母親經常罵小屋,但是她對小霧的生活很是關心,小霧也是如此,每次吵架的時候她都會把「錢」擺上檯面,恨不得將母親氣死過去,然而事後她又會偷偷從窗簾縫裡觀察母親的動靜。
後來小霧的劇本被買走了,她也因此獲得3.5萬左右的定金,相當於半年的房租。
小霧和母親相互擁抱在一起,她們拿著錢上街買東西,但是到頭來啥也沒買,她們砍價砍慣了,忽然這麼大手筆的花錢,兩人還不適應。
電影結尾,小霧和母親站在路燈下合影,一切仇恨似乎隨風而去
雖然只是暫時的,但是母女倆很享受此刻的溫暖,這一刻溫暖的像一幅畫一樣。
電影分別用「牛奶」、「羊蠍子」、「蜜瓜」三種食物來命名每個章節。
導演的意思是告訴觀眾,刨去現實生活中的蒼白,似乎也只有吃是最實在的,畢竟我們是最會吃的民族。
《柔情史》裡面的母女關係,代表了目前大多數家庭中的有矛盾的母女關係,所以觀眾在看的時候有很強的代入感,甚至在電影中看到了生活中不願意承認的醜陋一面。
導演說,這部電影就是要將生活中柔情的面紗揭開來給世人看,無法切斷的血緣關係,只能夾雜著柔情的傷害,最終的結果只能和解、妥協,然後再一次互相傷害。
有些矛盾無法解決,有些關係無法斷裂,但是生活依然要繼續下去,柔情的傷害雖然累,但是這也是唯一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