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首《清平樂》(年年雪裡),短短几十字,就好像讀完了李清照的一生,早年、中年、晚年,三個階段,三種境遇,都通過這一場雪、一次賞梅,全部傾訴出來了。
《清平樂》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上片是回憶,寫了早年與中年兩段時光有快樂有憂傷,下片從傷今到傷國,則是淒涼,我們分開來看。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
李清照早期寫過一首《漁家傲》,開頭寫道「雪裡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結果又寫:「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你看,這一首《漁家傲》,從開頭到結尾,其實寫的就是「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
早年的李清照多幸福啊,國家還比較穩定,父親當著官兒,嫁個趙明誠也是著名才子,所以讀李清照早期的詩詞,能感受到字句中小女兒的嬌憨可愛、無憂無慮。
也許寫這首詞的時候,她正和趙明誠一起賞雪,心上人摘下一枝梅花,為她戴在鬢角,她醉了。這個「醉」字太過美妙,不僅是酒意微醺,更是對眼前之美景,對眼前這位情郎的如痴如醉。
宋朝有位佚名詞人作過《二色宮桃》,有句「花開處且須行樂」,這不正是李清照當時的純真和快樂的最好寫照嗎?
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接下來這兩句,心境明顯變化了。賞雪賞梅,為的是什麼?為的是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即使心中有許多不痛快,也可以通過這些美好來排遣,可如今呢,摘下的梅花,沒有人再為她戴在鬢角,只能把梅花拿在手上,漫不經心地揉搓著,原本梅花代表著美好,可由於心中的憂傷太深沉,所以美好的東西,都被自己挼盡,沒有好意。
李清照和趙明誠結婚之後,有過短暫的離別,也許此時李清照內心正充滿了相思之苦,回想起以前「常插梅花醉」,產生了強烈的對比。更有可能是此時李、趙兩家都出現了變故,國家也陷入動盪之中,賞雪賞梅的雅興都沒有了,只剩下對家庭和國家的未來,深深的擔憂。
對比一下上片這兩句,前面在插梅,為之沉醉,後面在挼梅,為之流淚。觸景傷情,傳達出一種物是人非的悲涼感,也是從這裡開始,李清照詩詞中的小女兒不見了,她變得傷感,另有一首《訴衷情》也創作於這個時期,也寫到了梅花,她說:「夜來沉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又說:「更挪殘蕊,更拈餘香,更得些時」。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
下片以「今年」起,正好與上片「年年」相對,此時,國家已經徹底崩壞了,李清照南渡,一路充滿了崎嶇與坎坷,天涯海角,極寫南渡的顛沛流離,趙明誠還老做些沒出息的事兒,又先李清照去世,真正可以說是國破家亡,家破人亡。
在一重又一重的打擊之下,蹴罷鞦韆和羞走的小女孩兒,也已經憔悴蕭條,白髮蒼蒼。
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賞梅的季節又到了,如果說第一次賞梅,是有情郎相伴的美好,第二次相伴,是與情郎分離後的相思,那這一次,且看這一夜風勢,吹得梅花敗落凋零,明兒哪還有梅花可賞呢?
風勢是什麼,是比興,是用自然的風雨莫測,來比喻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那麼再美好的事物,也承受不住這樣的摧殘啊!故應難看梅花,不僅是看不到梅花,即使是有梅花,也沒有那份閒情逸緻了。
李清照的晚年,將永遠籠罩著這份悲哀。
小結
這首詞啊,表面上是寫梅花,實際上是寫自己的一生,三個階段,從早年為梅沉醉,到中年為梅流淚,到晚年無心賞梅,非常強烈的對比,表現出了一生的巨大變化。特別是最後,從兒女情長,升華到家國情懷,李清照的思想境界,有幾人能與之相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