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協人戰「疫」時刻 ▎構建全國科技館體系的抗「疫」科普長城

2020-02-14     科學網

2020庚子年這個特殊的春節前後,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的嚴峻時刻,全國各地科技館為防止人員聚集帶來的疫情擴散風險,紛紛採取了閉館措施。實體科技館雖然關閉,各地的科普工作卻沒有停,抗擊疫情應急科普和科普宣傳更是一刻不停。

在中國科協黨組的堅強領導下,按照中國科協向全國科技工作者發出 「團結信任 創新爭先 堅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 倡議書的總體要求,中國科協應急科普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帶領全國科技館體系,堅持「全國一盤棋」,全面構築起防控疫情的科普長城:中國科技館推出多種專題展覽、視頻活動,各地科技館積極行動,紛紛通過網絡平台分享科學防疫知識,策劃多種線上活動;「科普大篷車」依然穿行田間地頭,將抗擊疫情科普工作做在祖國的大地上……

應對疫情,科技館體系發揮作用

2020年1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快速蔓延,全國多省市陸續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國務院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進行全面部署。

自1月23日起,武漢市科技館、襄陽市科技館、雲南省科技館、黑龍江省科技館、浙江省科技館、江西省科技館、中國科技館、上海科技館等科技館,先後宣布採取閉館措施。

首次面對突發重大疫情,許多場館沒有經驗可循。在中國科協應急科普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科協科普部的統籌和指導下,中國科技館帶領全國科技館系統,緊急行動起來:共同探討、互通信息、交流經驗,針對突發疫情制定相應應急措施。

這期間,原本人頭攢動的實體科技館內空空蕩蕩,可全國科技館系統的工作群里卻異常「熱鬧」:

「哪家場館做好了疫情防控應急預案,哪家有應急通知的模板,能否提供參考一下?」

「武漢館已經有一套應急制度,可以馬上發給大家……」

全國各館互學互鑒,第一時間成立應急管理領導小組,擬定防控預案,部署工作,結合自身實際細化防控措施,及時研究解決各種防控問題。

春節放假前,各地科技館均已通過微信公眾號、官網等渠道發布閉館公告,處理已購票或預約公眾退款、溝通、解釋等事項。通過各地科技館的全國聯動閉館措施,消除了科技館作為春節期間公眾大量聚集場所可能引起病毒感染和傳播的安全隱患。

線上科普,全國科技館一起行動

全國100餘家實體科技館紛紛閉館、嚴防嚴控,但疫情防控和應急科普工作,卻一刻不能停。

在疫情「重災區」,武漢科技館首先開展了疫情科普宣傳工作。1月9日,該館轉發央視新聞《初步判定!武漢不明原因肺炎病原體為新型冠狀病毒》,向公眾傳播冠狀病毒類型及可能引起的相關症狀和預防方法。

隨著疫情的蔓延,各地科技館紛紛加入應急科普宣傳大軍,引導公眾在疫情爆發期,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國家衛健委新型肺炎診療方案》《科學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口罩怎麼選?如何洗手才正確?》《使用過的口罩如何處理?》等文章,通過各地科技館的微信公眾號、官網等途經,傳播到公眾手中。

同時,中國科技館開發了一系列原創內容,走上了抖音、快手等公眾平台。如《抗擊新冠肺炎》動畫專欄、《科普君的闢謠時間》系列短視頻等,累積播放量8000多萬;設置「科技館輔導員帶你一起玩實驗」話題,發布居家試驗視頻,播放量將近3000萬。

2月6日,「來吧,組團滅毒!——戰『疫』有我,用科學精神致敬最美逆行者!」大型主題教育活動專欄正式在中國數字科技館、掌上科技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線。該活動通過線下隔離、線上團聚的方式,讓處於隔離期的民眾特別是青少年在家中以手工形式,製作病毒模型,並親手毀滅模型,上傳各自的製作視頻,致敬最美逆行者,為國加油。

2月8日,中國科技館上線推出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網絡專題展覽——《「新」的對決》。展覽以「萬眾一心 共克時艱」為主題,以舉國上下勠力同心抗「疫」為主線,整體呈現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形成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

在這個特殊的春節假期,中國科技館副館長隗京花抽調網絡科普部和展覽設計中心17人組建展覽項目組,共同開展展覽內容策劃、形式設計、網頁製作等工作。展覽設計中心韓永志、唐罡、李贊、胡濱等4位同志組織策劃協調,分展區對展覽指導把關;內容策劃組組長王劍薇帶領團隊晝夜加急完成展覽框架策劃、資料搜索、大綱編制等工作;藝術設計組組長侯林帶領團隊部完成展覽總體環境設計,探索新的設計形式,建立三維模型,設計圖文版面和渲染效果圖;網站開發組組長任賀春帶領李大為、劉昊、劉亞輝同志搭建開發環境,保障展覽開發進度……

展覽項目組全體同志們工作加班加點,甚至通宵達旦搞策劃、做設計。策劃組孫曉軍、金小波同志手上沒有電腦,用手機收集資料、編輯策劃文案;毛立強同志一邊搞策劃,一邊做網絡對接工作;范亞楠、崔勝玉同志為使工作完成的更好,提前回京。設計組王晨飛同志身體患病時,仍進行計算機3D效果圖繪製;魏蕾同志的硬體不趁手,但仍堅持畫圖。網站組李大為同志與設計中心同事及時溝通對接,為展覽上線提供技術支持。大家勠力同心加油干,僅用10天時間就上線推出了網絡專題展覽。

截至目前,中國科技館科普資源總瀏覽量2.41億,其中青少年在線教育「空中課堂」傳播量1.37億。「中科館大講堂」等館內品牌活動全部轉為線上,由100個故事組成的「向科學致敬」網上音頻節目,成為青少年睡前一課。中國科技館聯合全國科技館的數字平台,共同組織開展「科學實驗挑戰賽」活動,打造線上「永不閉館」科技館,參與場館達到174家。

為了配合好「科學實驗挑戰賽」,廣東科學館通過「廣東省科技館研究會」微信群發布通知,動員各地市、縣科技館共同加入「科學實驗挑戰賽」活動,廣東科學中心、廣州青少年科技館、佛山科學館、中山科學館、東莞科學館、東莞市科技博物館、深圳科學館、惠州科技館、河源市科技館、陽江市科技館、汕頭科技館、深圳市寶安區科技館等13家科技館紛紛響應,全體同行第一時間行動起來,動手做科學實驗,上傳視頻,告訴青少年朋友們如何科學「宅」在家。

「長三角科普場館聯盟」也不甘示弱,這個由上海自然博物館、江蘇省科技館、南京科技館、浙江省科技館、安徽省科技館等17所場館組成的聯盟,策劃發起了線上「答題戰役打卡」活動,通過有獎競答的形式為社會公眾科普抗疫知識。

這期間,上海科技館策劃組織了《科技館臨時閉館參觀不了,怎麼破?》線上虛擬觀展、《我和我的祖國》臨展線上觀影、《鯨奇世界》原創遊戲等科普活動;鄭州科技館推出《科學·造起來——魅力科學課堂》活動,利用身邊日常物品共做小實驗,通過科普小視頻、每日一課等方式豐富線上科普活動,為居家公眾尤其是青少年提供多樣化的科普活動;嘉興市科技館推出「嘉科防疫四個一」活動,通過知識競答、網上科學實驗課、防疫知識精準推送等方式吸引公眾參與。

各省級科技館也紛紛推出原創科普文章,加入科普內容開發、生產大軍,如廣西科技館及時推出的《關注健康、預防新冠肺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手冊)》科普圖展……

在湖北,湖北省科技館、武漢科學技術館、黃岡市科技館、襄陽市科技館、荊門市科技館、黃石市科學技術館等科技館率先響應,在頑強抗擊疫情的同時,為當地家長和孩子們送上淺顯易懂、趣味生動的科普知識大餐。

各家科技館組成網格方陣,在這場特殊的閉館戰「疫」中,發揮出應急科普的重要作用。

「閉館」變「流動」,各地在行動

疫情當前,其向市縣鄉村蔓延的風險增加。這更需要全國各級科協組織聯動,將防控措施、疫情科普宣傳到田間地頭,嚴防疫情傳播的「最後一公里」。

為此,中國科學技術館資源管理部動員指導全國科普大篷車將科普抗疫向市縣鄉村基層延伸,利用科普大篷車、流動科技館開展防疫抗疫工作。

流動科技館展覽人群聚集,會增加疫情擴散風險。為此,相關領導通過調研等,暫停第一季度全國流動科技館的巡展工作,制定利用流動科技館展覽電子互動屏、數字科技館等具有聯網功能展品線上推送的科普防疫抗疫工作方案。

為及時部署全局工作,工作人員們加班加點制定科普大篷車科普抗「疫」方案,整理能一鍵下載的防疫應急電子資源包等,供全國科普大篷車項目團隊使用。

各地項目團隊紛紛響應,部分省市科普大篷車項目團隊將科普大篷車開到田間地頭,在防疫抗疫科普宣傳薄弱的地方開展應急科普工作:

寧夏科協安排29輛科普大篷車每天行程8000公里,深入鄉村街道,流動防疫抗疫科普宣傳,每輛車日均宣傳6小時;四川旺蒼縣科協科普大篷車深入城鎮社區鄉村,開展疫情防控科普宣傳,巡迴20場次,LED滾動播放疫情防控科普知識50餘小時,發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健康科普》資料8000餘份……

「多消毒來勤洗手,殺死病毒沒後患。出門就把口罩戴,切莫隨意亂吐痰。發熱症狀及早看,自行隔離不傳染」。通俗易懂的歌曲隨著科普大篷車唱到鄉村各個角落。

目前,全國科普大篷車的項目團隊正在陸續加入到防疫應急科普宣傳工作中,在疫情防控基層應急科普中發揮更多作用。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依然肆虐,中國科協領導下的科技館體系,通過全民參與、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將應急科普知識傳播到大江南北,全國各地的科普大篷車與各省市的線上科技館一起,構築起一道道立體的抗擊疫情科普防線。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編輯整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8IGQnAB3uTiws8KGEm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