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石油大學學生張龍、周笑言、王怡諾、李龍飛組成「洛宜行」實踐隊到達我縣鹽鎮鄉李寨村與南窪村實地調研,通過走訪、問談,高校學子們仔細察看了扶貧產業園、脫貧戶家庭,詳細了解我縣脫貧攻堅模式,並寫下實踐報告,用稚嫩認真的筆觸,反映了我縣在脫貧攻堅熱潮中積極作為獲得的優異成就,現將學子們的報告摘選如下,以饗讀者。
實踐隊第一站來到了扶貧模範村——李寨村。李寨村黨支部書記為隊員們詳細地解答了關於目前該村發展的系列問題。書記向隊員們介紹了近幾年村內的特色產業項目,如產業為扶貧車間、屋頂光伏電站、養殖場、煙葉種植等,以及各種保障政策。這些優勢讓宜陽縣有足夠的信心完成脫貧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扶貧車間,它為村民們提供四十多個工作崗位,一天可生產3000多雙鞋子,訂單通過網上銷售。普通工作人員一天能掙六、七十元,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接著,在扶貧辦工作人員帶領下,隊員們來到了新農村建設示範基地——南窪村。實踐隊一走進村口,就被整齊的房屋,乾淨的道路所吸引。工作人員說,南窪村原本是一個「空心村」,地里收入很低,但是通過改良土壤,發展特色農業,實施種植煙葉、花椒、中藥材等一系列政策,南窪村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該村也在大力加強基礎性設施建設,努力將村子建設成一個標準的現代化新農村。
「任何一件事的成功都是有理由的,村子的建設也是如此,有了明確的鄉村治理體系和工作流程,南窪村被評為模範村也不足為奇了。」實踐隊員周笑言這樣感嘆到。
在本次的調研學習過程中,實踐隊對鹽鎮鄉的扶貧和鄉村振興情況有了基本了解,深刻地感受到扶貧攻堅工程對於村民生活變化的影響。然而,扶貧攻堅是一項漫長而又艱巨的工程,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在原有的扶貧模式上可以衍生出諸多新的模式,這些模式將對鄉村振興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