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聊城市冠縣清泉街道吳村村民宋建臣,正忙著規劃自家養殖場擴建相關事宜。「今年生豬市場行情不錯,是個補欄的好機會。」宋建臣笑著說。
宋建臣從2008年開始養豬,12年間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生豬存欄總量從最初的幾十頭髮展到如今的近700頭。其中,母豬存欄量近70頭。
「今年我準備將母豬存欄量增加到120頭,生豬存欄總量增加到1200多頭。」宋建臣說,增加存欄總量之前,還需將養殖場重新改造,擴大面積。目前,宋建臣的養殖場占地面積達700多平方米,為滿足生豬養殖場地需求,他準備將養殖場擴建到1300平方米左右。
養殖場改建所需資金,是宋建臣發愁的難題。「目前家裡資金有限,我準備去申請國家關於養殖場建設的補助。如果能申請到,改建壓力就會小很多。」宋建臣說,他將養殖場改建的時間定在5月左右。一是因為現階段疫情還沒結束,為防止疫情傳播,不敢貿然開工建設;二是因為5月份氣溫升高,養殖場消毒滅菌效果好,可大幅度降低動物傳染性疾病的發生率。
在宋建臣籌劃建設新養殖場的同時,相隔近200公里的德州市平原縣王廟鎮唐度村村民唐吉榮,正精心照顧著一頭剛住進豬場不久的長白公豬。
「這頭公豬是用來與母豬交配繁育的種豬,一個星期前從北京運來,今年補欄的希望就指望著它了。」唐吉榮說,為保證豬場穩定生產,他採用生豬自繁自養方式,出欄率高,還減少了豬場疫情交叉感染。
唐吉榮是個養豬20多年的「老把式」,養殖技術嫻熟,但在2018年,他的生豬養殖路被迫中斷。「2018年,受非洲豬瘟影響,豬場發展艱難,無奈之下我把生豬全賣了,想換個方向發展。」唐吉榮說。
轉機出現在2019年6月。「2019年生豬市場行情大好,我養豬這麼多年頭次遇到。」唐吉榮說,當他為生豬行情心動時,平原縣養豬協會找到他,建議他重新開始養豬。當年7月,在協會的幫助下,他買進30多頭母豬。今年2月份,產下80多頭小豬仔。
重新養豬沒多久,就遭遇了來勢迅猛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唐吉榮心中有些擔憂。「現在疫情還沒結束,又是動物疾病高發期,防疫工作得謹慎,飼料供應不斷,才能讓小豬仔健康成長。」唐吉榮說,為阻斷疫情傳播,縣裡各鎮、村都進行封閉式管理,最初他擔心道路封閉,會影響飼料、獸藥等物資運輸供應,但沒想到只要一個電話,銷售商就給送貨上門。
「協會現有150多戶養豬戶,覆蓋全縣,多是50-100頭固定存欄母豬的養殖規模。因為豬場大都建在養殖戶所在村莊周邊,疫情期間,在做好消毒防控的前提下,基本不影響飼養。」平原養豬協會會長孫玉國說,飼料、獸藥等物資供應方面,若養殖戶需要,可以告知協會,協會幫助聯繫本地銷售商。銷售商會第一時間將物資送到養殖戶指定地點,養豬戶再去取物資,避免直接接觸。「銷售商在年前就把飼料、獸藥儲備好了,儲備量基本能滿足養殖戶的需求,所以不用擔心供應不足。」
「雖然疫情形勢緊張,但養殖戶的積極性絲毫不受影響,不少養豬戶延長了肥豬出欄時間,原本養到100公斤就出欄的肥豬,要養到150公斤左右才出欄,期待能多些收入。同時,還能進一步滿足市場供應,」孫玉國說,協會還考慮到養殖戶需要的養殖技術,每隔3天邀請養殖專家,在微信群里給「上課」,讓養殖戶無後顧之憂,保持穩定生產。
「現在豬場裡生豬存欄總量有200多頭,第一批80多頭肥豬不久將出欄,每頭體重大都在240斤左右,長到300斤就可出欄賣了。」唐吉榮說,目前,生豬市場價格在17-18元/斤,收入很可觀。
相較於唐吉榮的傳統養豬模式,萊西市店埠鎮東張格莊村一位名叫李增傑的「90後」年輕人,養出了「新花樣」。去年7月,李增傑創新推出生豬代養模式,受到不少客戶認可。
「現在是疫情防控的非常時期,認領生豬的客戶都擔心自家豬的生長情況,他們除了在監控中查看生豬成長外,還經常在微信上跟我打聽消息。」李增傑說,自從疫情爆發後,他和其他員工沒有回家過年,而是搬到豬場裡,守護著豬場裡得1000頭生豬。
「現在豬場裡一切正常,飼料供應不斷,生豬們吃喝不愁,長得很好。」李增傑說,目前,豬場裡已經有280頭生豬被認養了。2月底,豬場新出生的300頭小豬崽,正等著「新主人」來認養。
眼下,全國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積極復產復工。山東作為養豬大省,正不斷加快推進發展生豬生產。據山東省畜牧獸醫局調查統計,2020年1月,全省1萬餘家生豬規模養殖場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長1.12%,已實現連續6個月回升;生豬出欄連續3個月環比增長,1月份增幅達17.99%。有關專家預計,到年底山東生豬產能有望恢復正常。
農村大眾記者 張婷 通訊員 許永飛 張大偉 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