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楊老師
智力圈美式學堂(ID:Brainhoop)
1
最近的微博熱搜有一對畫風清奇的CP——
「」在北大附中上學有多幸福#和#清華附中國際班#,一下子讓我刷新了對國內高中生活的認識:原來在中國還有高中生是這樣生活的!
這位在北大附中的女生分享了自己的一天,簡直就是我少女時代夢想中的生活...
每天早上7:55衝進學校,語文課是選修的,這學期她報的《中國古代文學史》,每個人都抄寫《論語》。10:00開始上體育課,學校體育館的體育課不僅有啦啦隊健美操,還有擊劍這樣的「貴族」運動。
10:45課間出去買杯飲料,下了課的社團活動也頗為豐富,去看個戲劇社演出,還能帶上男女朋友,哦對了,學校對校園早戀也是不限制的,可以放心大膽地拉小手了。
11:45出門吃飯,不用穿校服,也不用去食堂端個盤子,去附近的餐廳點個菠蘿披薩和義大利面,肚皮就滿足了。
接著回學校午休,午休室里還放著一張床...桌遊也是必不可少的,還能跟朋友一起打牌。
接著下午去上化學課,然後去圖書館自習,去籃球場上看帥哥打球,晚上去看戲劇社表演,最後還不忘拉仇恨:今天又是沒有作業的一天,高中生活真的好快樂!
2
正在感嘆著不一樣的高中生活,隔壁的清華附中也跳出來了——「 直升清華」、「 雙國籍」這樣想都不敢想的條件,一下子被揭露在內卷激烈的中國社會,引起一片譁然。
果爸是清華附中畢業的,我問他:「你們學校的國際班真的都是雙國籍嗎?」
他說:「哪個國籍不知道,清華附中是真的分很多級...」
清華附中有龍班、小龍班、馬班,學生剛入校就劃到了不同的等級。對於清華附中國際部,果爸表示他讀書的時候還沒有國際班,據說清華附中是2008年取得了招收外國籍以及港澳台學生的資質,從2009年開始招生的。
至於直升清華,果爸表示:「除了走保送和申請國外學校的,走高考路線的孩子在清華附中的待遇都是一樣的,不能保證直升,不過,外籍的國際生路線就大有不同了...」
這事後來環球時報也做了澄清:2020屆畢業生共計49名, 有23人申請清華大學,17人被錄取,錄取率73.9%,privilege已經從錄取率中盡數體現出來了。
我當年讀的也是省重點高中,一進校園就已經被分級了——
第一級叫做「省理科實驗班」,搜羅了全湖南省最頂尖的聰明腦袋,這群人不是奔著高考去的,而是 參加國際級別的比賽拿金牌,從而取得保送清華北大的資格。這類人,對我而言可望而不可及。
第二級叫做「英語實驗班」,主要是培養英語水平,奔著 出國讀常青藤大學的目標而去,哈佛全獎錄取這樣的神話人物就從這群人里誕生。
第三級就是我這樣,老老實實考進去,不拔尖也不落後的 普通學生。
第四級是中考分數差一點就錄取的學生,他們雖然跟我們一個教學樓上課,但是規劃屬於私立,不計入公立錄取名額。但這群人也常常有厚積薄發的牛人出現。
在這樣好的學校里,競爭也是很殘酷的。「直升清華」這樣的豪言壯語對於普通學生而言想都不敢想。
說起來,我並不享受高三那一年的瘋狂。那段「沒有最努力,只有更努力」,眼睛從睜開到閉上都在學習和思考的日子, 讓我一次次探測自己的極限。
為了節約時間,我高三甚至搬到了學校退休老師家裡住,就靠在教學樓旁邊,這樣從出門到教室只需要五分鐘步行...
講實話,我是真的不願意再經歷一次這樣的高強度學習生活了。但也是因為有過這樣的經歷,鍛鍊我的做事效率,讓我更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
後來的人生里,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我常常會回想起那段高三的時光,連那樣的苦都吃過了,還有什麼怕的?後來我讀大學,考托福,申請學校,考教師資格證,甚至帶孩子,我都覺得咬一咬牙,就能抗下。
大概我的心理韌性就是那個時候練成的。
你問我:「如果時光倒流,你還願意再來一次嗎?」
這話問得很好,如果我不願意,那就必然沒有今天的我, 一個沒權沒錢的學子,除了靠高考,還有什麼別的好機會呢?
所以我還是會選擇這條路。
但是你問我:「你還想你的孩子經歷這一切嗎?」
大機率,是不想了。
3
讀書的時候也曾經羨慕過——
那些擁有優質教育資源地區的孩子不用費我這麼大的力氣卻能獲得更好的教育機會;
不用參加高考,家裡的財力足夠去國外獲取優質的教育資源...
後來我明白了:
自己沒有做富二代的命運,那就努力讓自己的孩子變成富二代;
自己沒有去北大附中喝咖啡的機會,那就只能更努力的讓自己的孩子有同類的教育資源。
北大附中的孩子父母,很多都是北大的教授、學者, 他們的孩子之所以能在這麼好的環境中喝著咖啡唱著歌,必然是上一輩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很多甚至都是在貧苦的環境中白手起家一步步走到今天,這樣,才為自己孩子爭取到了北大附中的入場券。
那些在北上廣奮鬥的異鄉人,也是為自己的後代積累起了一個更高的起點。我有個朋友,離開四線小城市的家鄉,在北京艱難地漂著。
我問她:「為什麼不回家鄉?」
朋友說,為了孩子的教育,為了孩子有個更高的起點,不想再浪費一代人的努力,回到原點。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爸爸媽媽。
很多年前我的爸爸媽媽在湖南的一個小縣城裡教書,那個農莊跟城市隔得很遠,更別說省會了。我五歲的時候,家裡剛剛買了第一個房子。
為了住上裝修好的新房,我常常陪媽媽去新房做清潔,我還記得媽媽跪在地上把地板擦得亮亮的樣子,我們每天都在憧憬著住進來的那一天。
後來爸爸得到了一個去省會長沙教書的機會,因為他是學校的骨幹老師,當時的領導不讓爸爸走,不允許調檔案,甚至不讓爸爸轉賣新房子——「誰都不許買他們的房,看他們還走不走!」
爸媽還是走了,連新房子也不要了。
後來聊起這段往事,爸爸說, 一切都是值得的,來到省會城市,給我的人生一個更高的起點。好學校、省重點,這些資源只有這裡才有。
當年我很感激父母給我這樣的機會,直到後來有了自己的孩子,成為了一枚「美漂」,我才真切實地的體會到了父母那顆愛子之心。
在美國的生活像煙花一樣,看似繁華燦爛,卻沒有根,美國永遠不可能成為我的根,我的根永遠是在中國。
但是果果就不一樣了,他的人生有更多的選擇,而這些選擇的權利,是我日日日夜夜地複習托福、昏天暗地地趕論文畢業、努力實習工作, 就為了讓他也能下了課去買一杯咖啡,再去上一堂自己喜愛的文化課。
一代一代的人,就是這樣踩在父母的肩膀上,走向更好的生活。
雖然我不雞娃,但是我依舊想給我的孩子我最認同的教育方式,會為了最適合他的環境而奮鬥。
無論是哪裡的父母,都是一樣的。
馬上果果準備上幼兒園了,我帶他參觀我學校旁邊的幼兒園。果果一進教室就愛上了這裡,幼兒園跟我的學校只有幾步之遙,每天上班想到他在我身邊,就覺得特別安心。
在美國漂泊了這十年,卻因為這個小小的人兒漸漸安定下來。
4
多年前一名叫「麥子」的網友寫了一篇引發億萬網友共鳴熱議的文章,作者用自己十幾年的經歷揭示了 寒門通過努力要改變命運是多麼艱難的一件事,以及改變後那種矛盾對立的複雜心境。
因為農村戶口, 高考是他跳出農門唯一的機會。除了學習功課,他無暇去顧及業餘愛好,學校也沒有這些發展個人特長的課程。
他的考卷也不一樣,但是當所有人都獲得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所交的學費是一樣的。考上大學以後,他東拼西湊加上助學貸款終於交齊了第一年的學費。教育產業化時代的大學招收的不僅是成績優秀的同學,而且還要有富裕的家長。
畢業後,他在上海讀完了碩士,有一份年薪七八萬的工作,終於能在城市找一個體面的工作了。
麥子感嘆道 :「我奮鬥了18年,現在終於可以與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後來,一位清華大學碩士寫了另外一篇文章——
「無數個夙興夜寐,換來一個碩士學位,如果不想讓戶口打回原籍,子子孫孫無窮匱,得趕緊地找份留京工作。而你,卻已經在家人的資助下創業。
當你拿到了第一筆投資興奮地報告全班時,我冷靜地穿越大半個北京城,去做最後一份家教。
我曾經以為,學位、薪水、公司名氣一樣了,我們的人生便一樣了。 事實上,差別不體現在顯而易見的符號上,而是體現在世世代代的傳承里,體現在血液里,體現在頭腦中。
當我還清貸款時,你買了第二套住房;我每月寄1000元回去,承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你笑嘻嘻地說,養老,我不啃老就不錯了;
至此,喝不喝咖啡又有什麼打緊呢?」
他說:「 我奮鬥了18年,不是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
18年前,我的確沒有機會悠閒地喝一杯咖啡。我忙著完成桌子上堆成小山一樣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忙著披星戴月地去參加補習班,忙著熬到12點就為了把作業完成,如果寫不完,我會喝上一杯速溶咖啡提升,熬到把任務完成。
家鄉的飯很香,過得很舒服,也曾無數次羨慕那些留在家鄉父母身邊的人。可我也知道, 除了我,那些成千上萬在北上廣漂著的,在異國他鄉漂著的,也是為了不讓孩子重複當年經歷過的苦,為孩子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而堅持著。
我們奮鬥了18年,就是為了讓我們的孩子能和你的孩子一起喝咖啡。
限時40個科學小知識,圖文並茂~
限時60篇小短文,閱讀排序,鍛鍊思維,提升表達
限時分享幼小銜接學習拼音全套資源
限時新概念語法學霸筆記,思維導圖手繪版127頁
限時這份超棒的音標記單詞知識點清單,學英語必備~
限時小學英語國際音標速讀寶典,超詳細48個音標講解教程
限時200多頁33套科學主題學習包,夠孩子學一年了
限時名校百分卷1-6年級人教語、數(周考+月考+單元考+期中+期末)
編版1-6年級語文下冊拼音填詞、課文填空、日積月累過關匯總
每天和孩子一起進步,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