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末開始,古董市場上的買家和賣家突然有種不祥的感覺,東西難找了。
至今又過去七八年,幾乎所有人都意識到,中國古董市場的貨源危機已來臨。
這突出表現在:較上世紀90年代初、中期,市場上夠年份夠路份(檔次)的古董再難覓身影。
如瓷器,明及明以前各代名窯的瓷器自不必說,10年前尚可求到的「清三代」(康雍乾)高檔瓷器也近絕跡。
清中期至民國(1949年以前)的細路和大型瓷器均告奇缺。
連國際市場不屑經營的「殘瓷」,只要夠檔次,在國內也呈旺銷。
再如木器:歷來難得的明代黃花梨、清代紫檀家具,上世紀80年代時有所見,上世紀90年代前期雖稀缺,但收藏者尚可勉力染指,但今天卻再無力結緣;10年前市場尚多的清代和民國硬木家具,今也難見上品。
其他古董門類如字畫、漆器、玉器、竹牙器等,情況大抵相同。
從近一兩年各藝術品拍賣公司春秋拍賣的形勢看,雖數量未減少,質量卻明顯降低。
今天的古董價格,也印證了危機的存在。
近10年,古董身價扶搖直上,國內頂級拍賣公司拍出驚天高價的例子時有所見,貼近普通收藏者的一般古董品種價格也呈十幾倍、幾十倍上漲。市場較多見的清嘉道青花小「喜」字將軍罐,為中檔瓷器,10年前一對售價在千元左右,今已漲至萬元至數萬元;
舊時居家幾乎必備的撣瓶,曾是市場最俗最多見的品種,幾乎無人問津,一對只有數百元,如今路份稍高的撣瓶,竟有數萬元的買賣;
明末清初的青花蓮仔罐,算是普通人能收藏的高檔瓷器,10年前約在三五千元上下,今10萬元已難企及。
木器中蘇(州)作紅木「拉錢」八仙桌存世量不少,可作價格尺度,5年前一張上品桌約為7000元,今5萬元已算便宜。
前年北京一次藝術品展銷會上,一隻康熙五彩花觚,已重殘,開價7萬元,10年前最多超不過2000元;
一隻清末青花捲缸,也重殘,開價4萬元,10年前不過千元。
如以10年為一坐標系,除去物價平均指數變化因素,古董價格上升曲線呈愈近愈疾態勢。
以瓷器為例,近2年與過去8年的上漲速率相比,這一特徵極為明顯。
假貨充斥,也是貨源危機的重要「症狀」。
真貨斷檔,假貨應運而生。無論瓷器、木器、銅器、玉器、字畫;無論「高仿」還是粗仿,假貨幾乎覆蓋了真貨中所有年代的所有品種。
全國聞名的潘家園舊貨市場,今天幾乎成了假貨的世界,不惟此處,全國各大城市的古董店和各種規模的拍賣公司都難抵假貨侵襲,以至於國際低端藝術品市場上中國貨較日本、韓國貨價格低得多。
一、歸結貨源危機的原因大致有幾點:
首先,新中國成立初期,低水平生活標準使百姓難有餘力顧盼這一領域,古董民間存量雖較多,但價格不高。
「文革」前一件上檔次的瓷器,文物商店收購僅幾元之數;「文革」10年,古董大量損毀,使貨源銳減。
「文革」後很長一段時間,民間收藏意識淡漠,至上世紀90年代初、中期,中國古董市場還只是少數人的世界。
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北京大規模拆遷,「打草驚蛇」,趕出大量藏在犄角旮旯里的古董,甚至不乏驚世絕品,而那時的價格之低,形同收售廢品。一批先知先覺者大量收購,成批販往境外,貨源流失極為可觀。
其次,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社會文化生活取向日趨多元化,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媒體啟蒙助推,全民收藏意識覺醒,收藏隊伍迅猛壯大。古董不是工業品,存量衡定,導致市場存貨日稀。
第三,如果說截至上世紀末,古董收藏尚屬文化範疇的活動,到了近年,收藏即更多地被「異化」為投資行為,拍賣市場不乏機構吸貨者。
百姓也因投資渠道缺乏和不暢,嘗試把余資投向古董市場,造成市場進一步乾涸。
第四,古董是一種特殊商品,「收藏」是其與生俱來的屬性,相當一部分古董的收藏周期甚長,以「代」計算。
一件被主人喜愛的古董,自收入囊中始,不離不棄,要等主人辭世才有機會重現市場。不少文明已開發國家古董收藏傳統一直延綿不斷,市場上以「代」為周期的吐納已呈循環之勢。
而我國自1949年至上世紀90年代末收藏勃興,算來已有半個世紀至少3代人從循環「鏈」中脫節,至今收藏古董者還遠未到這一「代」的終結,只納不吐,是造成貨源危機的歷史原因。
二、危機已出現,何以應對?
應該說,古董市場有別於其他市場,無法用加班生產或緊急調配來解決貨源問題,想根本改變這一狀況,尚需慢功。
首先要培育健康的市場大環境,即良性的社會氛圍。浮躁、投機、誠信缺失、急功近利等幾乎所有當今存在的不良社會行為,無不折射於古董市場。
因此,培養安定的社會心理,讓人們有安全感、和諧感,提高幸福指數,提高文化品位,是藝術品市場健康發育的前提。
同時,媒體對古董市場應有正確的導向。
古董自來有藝術欣賞和投資兩種屬性,今天媒體更側重其投資屬性,催生投機心理,使本應寧靜、儒雅、文化氣息濃厚的古董市場成了企盼發財的物慾場。
因此媒體應更多從藝術欣賞方面下功夫,把藝術品投資的風險講深講夠,使人們更趨理性,使並不喜愛古董的投機者離開市場,並放出手中的藏品;
使古董收藏更多地成為一種文化行為,讓以收藏養收藏的人得以收放自如,不斷送出「舊愛」,收入「新歡」,促進流動,調劑市場貨源。
促進「回流」也是組織貨源的重要手段。
目前因市場法則的撬動,已有很多人把目光投向海外,購回不少近代流失的珍品,但珍品的國際行情和國內基本接軌,且數量有限,不能滿足普通收藏者的需求,倒是中低檔古董的某些品類,目前國際市場價位仍低於國內,宜於吸納。
對此應作政策性鼓勵,並以個人與機構相結合,批量購進,用以滿足國內市場需要。
今天的貨源危機,有其深刻的歷史和社會原因,也會有爆發、蕭條、復甦的周期運動,不可能短期恢復,應做好療傷治病的細功,化淤活血,溫補慢瀉,加上社會環境和煦,人文生態優良,經一二十年調養,使收藏「高熱」退潮。
在迎來新時期第一個吐貨高峰時,倘若人心雅靜,世態安詳,古董藏量豐富的中國,俏貨會涓涓回到市場,開始新的良性循環。
其實,我們早把古玩藝術品拍賣劃入了市場經濟概念範疇。
這一兩年的香港秋拍,還是出了幾個億元記錄,讓業界提振。
李可染《千岩競秀萬壑爭流》1.22億港元成交
崔如琢巨幅水墨《聽聲》1.77億港元成交
雖然我們希望,中國現代藝術家都能拍出個億元天價,但一蹶而就總歸併非好事。
這次古董專場拍出的億元天價的記錄,感覺比春拍要實至名歸一些,更比前兩年的天價讓人信服。
2.94億的北宋汝窯天青釉筆洗,跟春拍那一對成交價為1.31億元的粉彩花蝶紋如意耳葫蘆尊比要高水準得多,但拍馬都追不上2015年那件5.54億元的清乾隆「吉慶有餘」轉心瓶。
另外明代的鎏金銅佛像從來不缺天價,明代永樂和宣德兩朝宮廷製作的藏式佛像,稱之為「永宣宮廷造像」或「永宣造像」,更是鎏金佛像的巔峰。
在2013年,收藏家鄭華星就以2.1億港元拿下一尊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這次明永樂銅鎏金大威德金剛坐上億元寶座,總算走上價值回歸的正途。
明永樂 銅鎏金大威德金剛,成交價:1.3216億港幣
當然,目前拍賣業界普遍認可的「減量提質」策略,從2016年春拍之後得到延續,這是能維持市場信心的唯一好方案。
香港蘇富比本次秋拍就推出18個專場3400多件拍品,總成交額31.5億港元,相比2016年的20個專場4050件拍品22億港元總成交額實現了升級;
香港保利推出11個專場總估價超過10億港元1600餘件藝術品,總成交額逾18億港元,比2016年秋拍的14個專場1800餘件拍品總成交額11.15億港元實現了升級。
並不是每家拍賣行都執行「減量提質」的策略,香港嘉德今年秋拍就以14個專場拍品總成交額6.526億港元完成比去年翻倍的升級任務,去年為9個專場1237件拍品總成交3.38億港元。香港匡時也同樣如此。
拍賣行為應對市場形勢,採取了多元化的策略,「減量提質」或者「增量保質」,都圍繞著買家展開。
這兩年新進場買家增加,對拍品也有新的訴求,合理的調整很正常。
這次香港保利就特意精選了巴斯奎特的塗鴉作品,尤倫斯「金器古玩」專場,香港嘉德推出「木趣居——家具中的嘉具」專場,香港嘉德和匡時推出的珠寶首飾精品也滿足了香港地區藏家的口味,獲得了完美的成交價。
2017年秋拍,是向2017年告別之拍,蘇富比、佳士得、嘉德和保利等各大拍賣行更需要這次拍賣獲得一個未來的提升方向:
怎麼得到更優質的精品,拍出一個更理想的價格,怎麼協調拍賣行與買家之間的關係。
我們需要一種正能量,應對拍賣業許多重任與困難,雖然今年有「拍而不付」的官司衝擊,但藝術品拍賣畢竟是一個成熟的經濟行業,「去蕪取精、因理選材」,我們更希望買家們能理性舉牌,得到自己承受得起的價位;
拍賣行懂得適可而止,切勿為營造競拍熱情而盲目推高成交價。
該不該投資古玩?
隨著收入水平的增加,人們手中可操作的「閒錢」也逐漸增加?
良好的「閒錢」投資可以帶來更好的收益,那「閒錢」投向哪兒呢?
答案是:投資真正的古玩、文物藝術品。
但有人說,古玩、文物贗品泛濫,騙局不可勝數,怎麼敢花錢去玩?
怎麼敢去投資古玩、文物產業?
其實,多年來,哪一個領域沒有欺詐?
是的,假冒偽劣充斥在咱們的經濟生活之中。
但關鍵還是在於要有火眼金睛,要善於審時度勢,要瞧準時機,明確投資方向!
君不見,有實力雄厚的文物經營者一方面把高貨待價而沽,
絕不低價出售,另一方仍然孜孜不倦地在尋覓高貨,以撿漏價收於囊中;
君不見,在古玩、文物市場上以高級知識分子(教授、專家、工程師、企事業高管等)為生力軍的收藏家仍然活躍其間;
君不見,原來眼力好、入行早、收藏品豐富而檔次高的退休高級知識分子,退休後,也在新建的條件不落伍的市場裡,開起店鋪來;
原因在於三十多年來,古玩、文物藝術品產業(拍賣公司、古玩城、古玩市場、古玩商鋪和古玩地攤等)是伴隨著房地產業畸形而飛速發展起來的,現在房地產業泡沫化即將破裂化解,古玩、文物藝術品市場也必然重新洗牌!
長期以來,幾乎是所有從事真古玩藝術品生意的經營者都有一個共識:
倒騰假古玩藝術品比買賣真古玩藝術品更省事,更輕鬆,更少成本,更能發財致富——這一點,經常在古玩、文物藝術品市場上逛悠的人們心裡都明白。
然而,情勢正在反轉!《關於聯合開展文物流通市場專項整頓行動的通知》發出,《通知》特彆強調了整治和查處「買賣國家禁止買賣的文物和售賣假『文物』」。上述官方的意志表達,必然是對古玩、文物市場重新洗牌的有力推動,有利於古玩、文物市場的健康發展。
同時,由於反腐倡廉使古玩、文物藝術品作為行賄受賄的載體功能基本喪失;廣大古玩、文物藝術品經營者和收藏者,鑑別真偽的能力和美學、價值的評判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贗品市場急劇萎縮,古玩文物藝術品市場在規範化和法制化的軌道上正獲得新的發展契機。
古玩文物藝術品市場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和將來都將成為國家「供給側改革」和「補短板」的重要方面。
從商品學上說,強調「投資古玩、文物藝術品不僅是正道,而且正當時」是由古玩、文物藝術品區別於其他商品的特殊性決定的。
古玩、文物藝術品的歷史性、文化性、工藝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其保值、升值的商品特性。
其他的商品在消費的過程中,隨著其使用價值的減少或喪失,其價值就會減少或完全喪失。
而古玩、文物藝術品,只要保存完好,其價值就會得到保持,而且還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升值。
從商品經濟產生以來,古玩、文物藝術品從來就是一種保值品和增值品其抗跌性、低風險性和高回報率是其他合法投資對象望塵莫及的。
收藏古玩、文物藝術品,遠遠超過任何投資理財的收益,比保存金銀和珠寶更為可靠,歷來被有識之士視為良好的不動產積蓄。
既是財富的保存和享用,也是資源的合理配置。
國內乃至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金融大鱷和億萬富豪都是古玩、文物藝術品的收藏者,就是明證。
以收藏古代陶瓷為例:古陶瓷因其久遠、名貴、稀少和不可再生,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值錢,這是不爭的事實。
英國鐵路養老基金會1989年拍出的乾隆豆彩罐比14年前的價格上揚了55倍。
2000年香港佳士得拍賣行拍出的「清乾隆粉彩如意尊」落槌價為3000萬港元,而1979年蘇一件鬥彩兩個億:史上最貴的20件鬥彩瓷富比拍賣這件東西的時候,落槌價僅為50萬港元,21年的時間,同一件投資品增值60倍。
投資渠道多如牛毛,收藏文物是正道,市場正在洗牌中,投資古玩正當時。
投資古玩,更大的價值是為藏家推送有收藏價值的藏品,而不是光圖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