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過能的是有氣感現象,並不確認有「氣」這物質。這是認識上的首要,那就是沒有氣這種物質!從我的體認和醫學上理解,氣感就是一種生理現象,是中樞神經在安靜狀態下自檢機體和修復機體的結構。氣感,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血液重新分布所產生的生理現象。
我們平時有很多壞習慣或者不科學的用力方式,造成肌肉局部勞損。所謂勞損,可以簡單看成部分肌肉纖維**了,痙攣形成結節、條索樣、硬塊等勞損形式,然而就在這些肌肉勞損的地方,其血液流動是很差的,血液的質量也差,但從整體上來看,問題不大,不形響整塊肌肉的功能。有時候甚至沒有任何不適症狀。這些是潛在的勞損,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
肌肉的勞損幾乎人人都有,有運動就有勞損,不科學的運動方式更易勞損。
站樁,通過血液的重新分布,可以緩解勞損。先是自檢,身體的自檢機制需要在安靜的狀態下,其感受器才容易讓我們獲得信息,特別是一些平時沒注意到的細微地方。這好比鼻子忽然通氣整個人感到清新空氣一樣,是細微的感受。
樁態,為什麼會有舊病小發,其實就是血液流動所致。原本有問題的地方忽然有了大量新鮮的血液流通,從一種缺血缺氧的環境換成一種供應充足的環境,局部的感受一定會受到刺激,這就產生了舊病小發的症狀。要說明一定,舊病小發,不是舊病復發,而是病區環境忽然改變刺激感受器所致的。
肌肉的勞損也是一個道理。勞損的地方就是病區,平時我們感受不到該局部有毛病,因為機體代償能力巨大,往往把一些較小的勞損掩蓋。當進入自檢狀態的時候,這些毛病才會一一現形,才容易感覺出來。
前面一大堆話就是想說明我們的機體並沒有我們想像那般健康,小毛病多的是。
就像機械,除了使用,還得好好保養,她的使用壽命才會更長。當在樁態,感到重濁,局部發漲或緊麻,或疼,說明這個地方並沒有我們想像的健康,這些地方因血液重新分布產生了相對的刺激,一般提示局部平時供氧供血的狀況不是很理想。
特別是一些慣用的肢體,如右手、重心腳等,基本上都有勞損的地方。
右手的前臂也許看上去粗壯有力,其實裡面已經勞損了。
很多人,站渾圓樁到一定程度,會發現兩手抱球感覺是對稱的,但一睜眼,卻會發現兩手一上一下極不對稱,這是一個現象。
又有人站樁,兩手的氣感也不相同,左右兩手氣感程度不對稱。
這也是一個現象。
這些現象,我認為都跟勞損有關,而不是我老師所說的跟大腦左右半球發展不平衡有關。
我的看法,也跟臨床得出的經驗相符。
汗、流淚、口水分泌增加等等都機體代謝加速的表現,廢物的排出有利健康。
出油狀物說明代謝的情況不算好,產出的廢物很差;
出得廢物如果比較清,說明細胞代謝的情況比較理想。常見的就是,亞健康的狀態的人群更易出面油。
以前丹經上說什麼玉液還丹無非就是指這個狀態,沒什麼神奇。但要做到這個樁態也不容易,偶爾出現的不少,但經常如此就是功夫了,養生的功夫。
關於冷和熱感。
一般來說,熱感是正常的。
冷感是相對的,因為我們在樁態時是機體的自身調節,產熱和散熱是機體說了算,不是我們意識自主的。
怎麼調節,中樞神經會按本能辦事,用不著我們操心,所以自自然然就是了。
沒必要追求冷感熱感。
當然,如果生病了,例如感冒,這時容易發冷,這種冷是病態的,不關氣感什麼事。
不過也有人在這時練功,使身體發汗治療感冒。
這個我只能說,還是吃藥看醫生比較有保障吧。
漲和縮。
這個我還沒有完全搞清,但知道腹部漲縮是好事,漲縮是一個形動的基本大規律。發力、試力都跟漲縮,或者說跟鬆緊有關。
當我們在腹部找到這個現象時,我們的拳都會有很大的進步。
在拳架上會發現更多的內容,全身的運動都跟腹部的這個漲縮有關。(由於我沒搞透這個,只能簡單說說,希望大家共同探索發現。)
作者漲縮沒搞清楚,傳統武學平台羅山主給補充一下:在站樁過程中,分為兩個階段,意想階段和意動階段,意想階段就是站著不動,不動是為意動做準備,不動是在準備樁架、意念和放鬆狀況,要求樁架準確、穩定,象雕像一般紋絲不動,不然,你的結構根本就經不起意動的折騰,要求意念布滿全身,站樁意念空洞是要命的事,要求在保持結構準確穩定的前提下,無底限的放鬆,當這三要素準備好了後,站樁進入到意動階段,即以為功夫本源(肚臍眼和命門中間的一塊立體區域)為重心做左右開合、前後鼓盪和上下抽拔,本源是最先做到漲縮的,這個漲縮隨著你樁功的深入,要逐漸漫布全身,也就是整個身體渾圓擴大縮小,站樁忌諱身體某一個部位非常強的意感或漲縮,其他地方沒有,這是不對的。人體一橐龠(可以理解為皮囊或風箱)吸氣,身體整體膨脹,呼氣,整體縮小,這《黃帝內經》裡面的東西......關於樁功,今年,山主接下來會寫系列專題,徹底把樁講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