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腦教養法》:幫助孩子「整合自我」,擁有更「專注」的力量

2019-10-20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次參加家長座談會,聽到很多家長說自己家的孩子做事分心,注意力不集中——

上課的時候,孩子頂多安靜坐個三分鐘,然後就開始不看黑板,不聽老師講課了。要麼在書上塗塗畫畫,在自己小桌子底下倒騰些什麼,要麼就是東張西望,找其他的小朋友說話,總之就是很難專注地去聽課。放學回家寫作業也很拖拉,心思根本不在上面,打開作業,沒做幾題,又是渴了要喝水,又是餓了要吃東西。

過了一會兒,又說水喝多了要上廁所。經過客廳看到電視機又想到動畫片要開始了,又要看動畫片了。就這樣拖拖拉拉,原本半個小時的作業拖成了三個小時才勉強完成。

但是要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很難專注,令家長驚奇的是,孩子讀連環畫,看電視,還有玩遊戲的時候卻十分投入,很難干擾。甚至好幾個小時都不會動一下。有些家長說道,自己的孩子雖然很多時候不願意認真做作業,但是只要到考試的時候,如果他想考好,他會一整天都坐在那裡認真複習,並且最後考得不錯。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孩子也並不是就完全沒有專注力,但是當需要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時,孩子卻往往很難集中注意力,總是分心。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擁有專注力呢?今天,孩子就來介紹一下如何運用《全腦教養法》中第五章講到的方法讓孩子更具專注力。

關於《全腦教養法》

《全腦教養法》這本書是由美國著名積極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大腦、心理治療和兒童教養領域不斷研究後寫下的。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鼎力推薦,作品多次被NBC、ABC等知名媒體轉載,當中國的家長還在用傳統的方式教育孩子時,這本書里所闡述的發展式教育的理念當時風靡美國,改變了萬千父母的教養方式。

如今孩子來讀這本書,也會為裡面所講述的科學理念所折服:這是一本顛覆家長傳統認知,讓家長的教育,從原來的生存式教育,變成發展式的教育,幫助家長把孩子的成長問題變成成長時刻的一本書。

這本書可以說是家長的必讀科目,能讓家長從中大大受益。這本書最讓人感受到震撼的,是它會讓孩子透徹地明白,為什麼孩子運用那些方法教育孩子會有效?在幫助家長在掌握科學方法的同時,也能讓家長充分了解它背後的科學原理,教會家長如何促進孩子全腦發育,全面發展,成為一個健康幸福的人。

《全腦教養法》:讓孩子更具專注力 ---整合自我

初讀這本書,其實我並不能完全理解裡面文章中的理論含義。後連我反反覆復讀了很多遍,並且把裡面的理論運用到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開始慢慢體會到文章里講述的精髓之處。

那麼,根據文章中提及到的理論依據和方法,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整合自我",擁有更"專注"的力量?

首先,孩子來了解兩個專業術語:第七感和覺知之輪。

  • 什麼是第七感?

"第七感",對於孩子來說,這是個很陌生的詞。孩子只知道前"六感"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超感官知覺,其實,除了嗅覺、觸覺、味覺、視覺、聽覺和大腦感知自己位置和運動狀態的第六感,科學家後來研究發現,大腦還有第七感,也就是對相互連接的世界的感知力。

什麼是第七感?通俗來說,就是了解孩子自己的心理以及了解他人的心理。並且,這一項技能是可以通過系統化訓練而提高的。

  • 什麼是覺知之輪?

" 覺知之輪是一個簡單有力的武器,它可以幫孩子覺察自己的內心,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人。"

覺知之輪的模型也是丹尼爾.西格爾在他的著作《全腦教養法》提到的一個概念。從學術的角度解釋就是:

孩子的內心可以用一個自行車車輪來表示,位於中心位置的是本源,並輻射至外圍。外圍代表了孩子能夠注意到或者意識到的任何事物:思想和感受、夢想和慾望、記憶、對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身體感覺。

本源是心靈的內在部分,孩子對內外事物的感知都來源於此。本源代表了孩子稱為"執行大腦"的部分,因為這是孩子作出重要決定的地方,也是讓孩子能夠深入地與他人和自我聯結的地方,孩子的意識駐紮於此,由此能夠關注外圍的各種方面。

覺知之輪的作用,翻譯得通俗一點,就是 "想開點兒。"它能夠幫助孩子有效轉移負面情緒,把關注點從不好的地方轉移到那些積極的、讓孩子開心的地方上,從而平息心中產生的怒火,心理狀態朝著好的方向改變,從而提高專注力。

也就是說,覺知之輪使得孩子具有管理自我的能力,能夠自行選擇關注和重視的對象,這有效幫助孩子整合自我,讓他們的注意力不被某一類負面感受或念頭強行占據。

第七感、覺知之輪與專注的關係

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吧:

小學五年級的小明周末去同學家,和同學一起看了一部懸疑片。回家後,電影里的情節一直在小明腦海里反覆湧現。小明越想越害怕,內心裡滿滿的都是恐懼。尤其是晚上睡覺的時候,眼前總是浮現出電影里凶神惡煞的主角形象,小明時刻擔心電影里的那個角色會來找他,導致小明根本不敢睡覺。

當小明的父母通過對於小明第七感的了解後,幫助小明找到自己的原因是因為太擔心外圍,太害怕電影里的角色,而忘了思考電影里的角色其實不是真實存在的。於是家長幫助孩子通過學習利用覺知之輪來轉移注意力,從而改變孩子腦中原本的觀念,使得孩子大腦中的神經元就會不斷地以新的方式"開火",製造新的連接,使得小明在面對這個問題時變得堅強。

所以說,是小明的第七感以及它帶來的覺知知力的提升,改變了傑森的大腦。使得他擺脫困擾,專心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之中。

說到這裡,很多家長可能還是不明白:第七感、覺知之輪與專注到底有什麼聯繫呢?

要知道,專注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專注可以通過改變大腦中的神經連接的建立,從而重塑大腦。

當孩子執著於,其覺知之輪的某一組面向時,這時候家長就需要幫助他們轉移注意力,促進孩子的自我整合,幫助孩子意識到他們不必成為感覺、意象、感受和念頭的受害者,從而決定如何思考和感受他們經歷的一切。

而家長幫助孩子進行第七感訓練,也是能讓孩子學會如何將注意力轉向內在本源。而這個回歸本源的過程,能幫助孩子們變得更加專注,從而能夠覺察眾多外圍面對自己的情緒和狀態的影響。

如何幫助孩子"整合自我",擁有更"專注"的力量?

  • 了解與體驗感受

作為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了解並且理解自己的感受,讓孩子感受自己的情緒。因為一般來說,當人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情緒的時候,與此同時,這種感受就會隨之慢慢消逝。有研究發現,一種情緒從產生到消逝,平均不會超過90秒。所以,如果孩子能夠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同時認識到感受只是暫時的,這種感受也會隨之變化,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離開孩子。

  • 識別和理解感受

孩子因為大腦發育與經歷的限制,他們的感受力很強,但是他們理解能力比較弱,他們比較難以區分自己的不同感受,所以需要孩子幫助孩子識別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留意自己的身體感覺。比如胃口不好,胳膊很酸等。同樣,家長可以幫助孩子留意自己的想法,比如對某件事感到厭倦;在某個時間段有些煩躁,有發火的衝動;以及討厭某個人,等等一些負面情緒。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及時捕捉並進行調整,做到及時排解,重新投入到積極的生活中。

  • 培養專注力

家長平時可以幫助孩子練習自己的呼吸,引導孩子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面。研究發現,當人關注自己呼吸的時候,他的大腦前額葉的皮層會被激活,如果關注自己呼吸的時候越久,大腦這個部位越活躍。

大腦前額葉皮層是孩子的執行大腦,也是控制孩子做決策,專注於某件事情的部位。孩子能夠用執行腦來整合自我,把感覺、意象、感受還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整合在一起,讓孩子不受外界影響,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上面,從而提高專注力。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b80520BMH2_cNUgQnY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