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樂亭|第2期|「歷史巨變」一座濱海新城的崛起

2019-12-26     樂亭故鄉人

作者:安景剛 桂慶山


題圖攝影:樂亭「光與影」攝影

在跨入21世紀的時候,樂亭縣彰顯在人們面前的最大變化是縣城。城區面積由3.3平方公里擴展到9.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3.3萬人發展到6.8萬人。金融街、大釗路、茂源街、永安路、富強街、寶豐街等十幾條骨幹街道構築了新城區的骨架。李大釗紀念館、青春廣場、文化中心、冀東果菜批發市場、廣播電視中心、交警指揮中心、樂泰酒店、縣醫院病房樓和電力大廈等拔地而起。城市設施功能配套齊全。覆蓋率達33.5%的環城綠化帶和城區綠地,使城區環境更加優美。樂亭縣城已經連續兩屆被河北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文明城。2001年又被中央五部委聯合確定為「全國文明小城鎮示範點」。

人們對這座濱海新城之迅速崛起感到驚訝,衷心讚嘆。

樂亭縣誌記載的最早樂亭縣城,已經成為這個城市起步的碑石。明朝成化年間編印的樂亭縣誌記載:城牆圍長不足千丈,高2丈8尺5寸,厚1丈5尺;城門4座,門樓均為2層3間;城四角處2層城樓各一;炮台10座;城堞1360個;護城河寬3丈5尺,河深1丈4尺。圍牆內皆土房民居。

借水而固的縣城,常遭不斷泛濫的灤河水沖毀,到了民國年間,城圍牆終於不再。

新中國成立後,萬象更新,百業待興。樂亭縣城因為經濟基礎薄弱和歷史的一些原因,始終未大興土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開始恢復重建,80年代中期,整個城鎮仍然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村莊」。城市布局混亂,道路狹窄,居民住房簡陋,基礎設施落後……

了解樂亭和不了解樂亭的人,熟悉樂亭和不熟悉樂亭的人,都會從舊城和新城的對比中懂得這裡的過去,認識這裡的現在,展望這裡的未來。

1989年京唐港(當時叫王灘港)剛剛動工建設時,就曾有權威專家在樂亭縣政府招待所斷言:樂亭縣城很快就會發展起來。

隨著港口為重點的地域交通狀況的變化,樂亭的城市發展優勢凸現。

灤河哺育的樂亭縣,處在京、津、唐、秦等都市的環抱之中,瀕臨渤海,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京唐港的興建(1991年8月通航),灤港鐵路、秦唐滄沿海公路、唐港高速公路相繼開通,唐樂公路、平(泉)大(清河)公路也進行加築,在樂亭縣境內初步形成了水陸交通樞紐,徹底改變了昔日的閉塞狀況。作為一個出海口所在地,一方面,樂亭與華北廣大地區的聯繫緊密起來。一方面,從這裡可以航行世界各地;作為環渤海灣公路的必經之地,樂亭一頭連著東北,一頭伸向華東;作為京、津、唐、秦的近距離城市輻射點,樂亭逐漸成為投資開發的熱地。隨之而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讓樂亭變得一天天「熱鬧」起來。於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縣城??樂亭鎮,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歷史性的變化開始了。

樂亭縣城的這種城市發展優勢,是宏觀的,又是具體的。人們看到,京唐港和樂亭縣在發展建設中,互為依託,互相促進。京唐港的建設牽動著樂亭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成為促進樂亭縣城迅速城崛起的重要因素。建設中的京唐港,背靠著樂亭縣城,得到物資和後勤供應,一天天增加著的物流和人流,擴大了樂亭的城市消費;建設中的現代化京唐港,影響著樂亭縣城的建設規模和城市水平。 「依港興縣」被樂亭縣委、縣政府確定為發展戰略。樂亭縣城??京唐港,密切連在一起,在渤海之濱共同向前發展著,日新月異地變化著。

樂亭縣城建設發展需要大量資金,這一顯淺問題的背後是一個重大問題的兩個方面:投入的資金從哪裡來和資金的投入將起到什麼作用。

作為當家理財的歷屆樂亭縣長,對全縣的財政經濟狀況了如指掌。一個工業基礎薄弱的農業縣,多少年來都是「吃飯財政」(保幹部職工的工資)。因此,剛剛進入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樂亭縣委、縣政府領導人認識並根據縣城城市發展的新優勢,開始謀劃在長河西邊建設新城區時,困於資金,最後讓蓄勢發展的幾家金融部門占地帶頭先建,這就是樂亭新縣城區第一條大街??「金融大街」名稱的由來。

縣城建設發展的巨大推動力來自社會,來自民間資金的力量。

改革開放以後,樂亭經濟尤其是農村經濟迅速繁榮,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1995年,全縣完成國民生產總值186354萬元。比1990年增長187.7%,年均遞增23.5%,比七五平均增幅高18.3個百分點,比全市平均增長水平高5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2214元,比1990年增長254.2%,全縣城鄉儲蓄餘額達145495萬元。

1999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7.05億元,增長12%;工農業總產值66.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60元,增長2.3%,城鎮居民儲蓄餘額31.8億元。

2003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2.58億元,增長13.3%;農業總產值37.87億元,增長4.8%;農民人均純收入4047元,增長5%,城鎮居民存款餘額34.9億元。

宏厚的社會資金成為縣城發展建設的原始積累。從1995年至2003年樂亭城區人口增加3.5萬,新縣城的建設投入達近20億元,主要是民間資金投入。

新縣城的大規模建設,讓樂亭人明白:城市建設不只是「花錢」,還促進「掙錢」,用現今流行的說法,叫做「拉動消費,刺激生產」。

樂亭人富了,渴望改善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過城市化的生活。開始是幹部職工花錢買房,很快,攢了錢的個體經營者建房,接著,大批農民進城買房。開始入住較小面積的房屋,後來越寬敞、標準越高越吸引人。攢足錢的人家買房,錢不夠的為改善生活條件也要買房。城裡的人買新房,農村的人想進城住樓房。城鎮建設促進樂亭人解放思想:有錢敢花,沒錢去借(貸)。僅2003年全縣金融機構個人消費貸款就達9856萬元,就用在買房建屋上。

城鎮建設還促進了樂亭人觀念轉變:花了錢再攢,掙錢還欠款。樂亭縣「兩高一優」農業一年邁上一個台階,個體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全縣經濟持續發展,縣財力增強,居民增收。這些與強勁的城鎮建設的拉動分不開。

生產、消費的良性循環,成了樂亭縣城鎮可持續建設發展的內在動力。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樂亭縣主政者對縣城建設的決策和措施,至關重要。

2004年5月的一天,主管城鎮建設工作的副縣長李東生,對縣委、縣政府抓關鍵,打通瓶頸,解決縣城建設資金的重要決策和措施做了介紹:

策略一: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挖掘土地資源的內在潛力。政府按照城市規劃,壟斷土地一級市場,統一管理控制用地。

策略二: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大力吸納社會資金。建設起步階段,實行了「以地生財、以路養房、房路結合、以房補路」的方式。後來,又抓准在計劃和市場之間的結合點,統一規劃,集中配套,變生地為熟地,進入市場,按規劃要求建設,吸納社會資金。

策略三:取消機關單位的住宅自建,建設用地面向開發商出售。一方面確保了按照規划進行建設,另一方面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功能作用和發揮。

策略四:改革城市戶籍制度,吸納人口入住城市。鼓勵農村人口進城。

連續幾屆縣委、縣政府領導始終把縣城建設作為關注的重點,不斷完善有關的政策、措施,推動著城市建設的順利進行。一條條大街打通了,一個個居民區建成了,一項項重點工程竣工了。

這些年,樂亭縣城先後建成茂源、富強等居民住宅區,建築面積達140多萬平方米。

新修、拓寬和改造主幹街道14條。2002年,隨著投資全長2000米、寬40米的富強大街的竣工,城區道路總長度達到了近50公里,形成了外圍成環、市區成網、四通八達、布局合理的路、網格局。

建成占地300畝、年可成交果菜100萬噸的冀東果菜批發市場。

繼李大釗紀念館之後,投資2400萬元,建設了占地116畝、休閒娛樂設施齊全的文化廣場;投資3600萬元,建設占地面積53畝、建築面積1.37萬平方米、設施一流的文化中心;投資6500萬元,建設了占地45畝、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檔次較高的樂泰大酒店;分別投資1800萬元、1200萬元建設了較高標準的交警指揮中心和廣播電視中心。

相繼進行了城區1.5萬延長米的供水管道改造,日供水能力達到1萬噸,自來水普及率100%;大力實施新城區供熱工程,供熱能力達到160萬平方米,城區供熱覆蓋率達到90%。

樂亭縣城新城區在繼續建設,老城區在改造中。

樂亭縣城的建設仍在緊張有序地進行。

濱海新城的每項工程,是樂亭縣主政者和建設部門同志的心血凝結,一一刻記著生龍活虎的建設者們的功勞。

大釗故鄉人為了樂亭的明天在建設,為了樂亭的騰飛在高歌。

這座濱海新城的崛起讓樂亭人充滿豪情。

加快樂亭縣城建設,作用巨大,意義深遠。

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引起城鎮數量增加、規模擴大、城鎮用地擴展,以及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這是發展規律,也是社會進步。樂亭新縣城的崛起,帶動全縣城鎮發展,適應了這種城市化的必然趨勢。

樂亭縣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入城鎮,促進了農村實行規模經營,生產力水平就會得到提高,「小康」才能真正達到,現代化才能實現。

今後,樂亭縣城在發展中將建立寬容的機制,農民不是簡單的進城,而是讓走入城市後通過勞動都能夠有所回報。同時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讓進入城市的勞動力在脫離了村落後能生存,讓住在城裡的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城市生活和進入城市的人能夠有適應城市所要求的素質。因此,依託港口,發展經濟,搞好精神文明建設,始終是這座濱海城市的艱巨任務。

隨著樂亭縣城朝著濱海中等城市的目標不斷發展,隨著樂亭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大釗故鄉將更美好,人民更幸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P5dQW8BMH2_cNUgpY-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