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建立

2020-04-05     治國評論天下

明朝建立

1368年1月23號,明太祖(1368年~139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建國號明,年號洪武。由於幼年對於元末吏治痛苦記憶,明太祖即位後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懲治貪污的官吏,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1371年8月,傅友德攻克成都,平定四川。1372年5月,鄧愈率明軍平定廣西,1372年7月,馮勝平定甘肅。1382年1月,明軍在雲南大敗殘餘元軍,4月,藍玉、沐英攻克大理,平定雲南。


明太祖畫像

明朝初期實行「科舉必由學校」的政策,以官學結合科舉制度推行程朱理學,並設立國子監等教育機構。

朱元璋平定天下後,大封諸將為公侯。朱元璋嫉惡如仇,不講情面,掌握大權的功臣或各級官吏,偶有失誤,就會受到嚴懲。而朱元璋卻依然讓這些功臣掌握各種權利,促使這些功臣擁有犯錯的機會,這導致這些功臣的命運很不理想,較少有善終,並且牽涉了很多官吏,一次可以達到上萬人被牽連,甚至幾萬人。這確實是明顯的悲劇,對這些功臣來說是生命的付出,對於朱元璋來說,是名譽的巨大損失。朱元璋殺功臣,明顯降低了人們對朱元璋的評價,如果朱元璋沒有這個污點,按照其貢獻或能力表現,完全可以與劉秀相媲美,擁有令人驕傲的完美帝王形象。

朱元璋的殘忍性格可能與當時的大環境有關,困苦的少年時期生活經歷,加上元朝時期的暴政帶來的草菅人命環境,給予當時的漢族人口很大的殘忍性,可以說,本性溫和的漢族人口在元朝暴政的薰陶下,殘暴程度可以與元朝統治者類似了。

在元朝大環境的薰陶下,宋朝溫柔的杯酒釋兵權現象不會發生了,當然,朱元璋殺功臣的原因,大概也沒有要奪功臣權力的意思,只是為了狠狠的懲罰犯罪的官員而已。

1370年,殺中書左丞相楊憲。1373年,朱元璋鑒於開國元勛多倚功犯法,虐暴鄉閭,特命工部製造鐵榜,鑄上申戒公侯的條令。1375年,德慶侯廖永忠因僭用龍鳳諸不法事,賜死。1379年,貶右丞相汪廣洋於廣南,旋賜死。1380年,胡惟庸案發,左丞相胡惟庸被誅。1385年,郭桓案發,由於涉案人員甚多,朱元璋將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員皆處死,各省官吏死於獄中達數萬人以上。

1390年,李善長的家奴盧仲謙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往來勾結,被誅,又誅殺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三名侯爵,株連被殺的功臣及其家屬共計達三萬餘人。1393年,藍玉被錦衣衛指揮蔣瓛誣告謀反,史稱「藍玉案」。此案牽連到十三侯、二伯,連坐族誅達一萬五千人。1394年,朱元璋殺江夏侯周德興,以及殺穎國公傅友德,定遠侯王弼亦被賜死。1395年,馮勝被殺。至此,明朝的開國功臣幾乎被殺盡。這種嚴厲吏治,促使明初相當長一段時間,官員腐敗的情況得到有效遏制。

朱元璋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明南京皇宮內,在「御花園」內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

元末的戰亂導致漢族地區人口大量減少,朱元璋實行休養生息政策,農業生產逐漸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人口穩定增長。實行屯田政策,軍屯面積占全國耕地的近十分之一。派遣國子監下鄉督導水利建設、賑災,並以減免稅賦獎勵耕作。

國民分為軍戶(弓兵、校尉、力士)、匠戶、民戶(馬戶、陵戶、茶戶、柴戶、陰陽戶、醫戶)、灶戶,不允許隨便轉換工作,世代承襲。若想脫離原戶籍極為困難,需經皇帝特旨批准方可。匠籍、軍籍比一般民戶地位低(設立這種制度的時候,應該沒有降低其社會地位的目的,只是後來的長期運行中,才導致了這種局面。這種社會地位低下的局面一旦產生,這自然成為明朝明顯不合理的地方,是極為不公平的,極為不應該的。並且也產生了極大危害,明顯降低了明朝中後期的軍事力量,對明朝的滅亡需要負一定的責任),不得應試。這種戶籍制度狀況,比新中國的戶籍制度要複雜一些。

編成里甲,規定了路引制度,也就是通行證制度。普通百姓只要走出出生地百里之外,就得持有官府開具的通行證,否則就以逃犯論處。新政權從亂世中建立,這對於迅速走向社會穩定是有幫助的,長期看,自然是不好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JHEVXEBrZ4kL1Vi1Do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