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掙脫枷鎖的囚徒
這是一個好問題。
問題好就好在直指關於高血壓眾多誤區中流傳最為廣泛,危害也最大的兩個:
·
高血壓都是有症狀的,我一點感覺沒有,不可能會患上高血壓;
·
血壓高一點也沒關係,只要沒有頭痛頭暈的症狀就不會產生健康危害,沒什麼要緊的。
·
事實上:
絕大多數患高血壓病的人完全沒有症狀。
這一點,世界衛生組織於2013年發布的高血壓全球簡報中以黑體字形式作了特彆強調:
WHO的報告進一步解釋說:
關於高血壓,一種常見的誤解是,認為高血壓患者總是會出現症狀,但現實是絕大多數高血壓患者根本沒有症狀。
至於高血壓可能出現的症狀,WHO的報告指出:
有時,高血壓會引起頭痛、呼吸急促、頭暈、胸痛、心悸和鼻出血等症狀。
如果忽視這些症狀可能是危險的,但是,絕對不能依賴這些症狀來來表明存在高血壓。
WHO的這份報告的副標題是:
「沉默的殺手,全球公共健康危機」。
直指高血壓最大的危險在於,儘管沒有任何症狀,高血壓卻一直危害著人們的健康,悄無聲息。
我們知道,高血壓的主要危害的對象,即醫學上所謂的「靶器官」包括心臟、血管、腦和腎臟,是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腦卒中、心力衰竭)和終末期腎病(即腎衰竭)主要的危險因素。
高血壓的這些危害是長期的,無聲無息的,直到靶器官出現了損害症狀,比如冠心病發作,比如腎功能不全,疾病也就已經進展到「晚期」,現有,即使是將來的醫學手段都已經無力回天。
因此,要想儘可能的預防高血壓的這些損害,首先需要認識到:
醫學界對於高血壓危害的認識走過非常曲折的道路,直到上世紀50年代之前,醫學界主流的觀點認為,高血壓是人體一種良性代償,不需要任何外來干預,降低血壓反而會帶來健康危害。
直到1957年,美國的Framingham心臟研究才在全球首次明確指出,高血壓是冠心病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高血壓人群冠心病發生率升高近3倍;並給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高血壓標準:≥160/95mmHg。
隨後,越來越多的研究深入探討了高血壓的健康危害。
其中,有兩項里程碑式的研究為人們的認識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礎:
1993年,包括35萬人參加的多重危險因素干預試驗證實,收縮壓和舒張壓對冠心病死亡率和終末期腎病具有連續和分級影響,這種影響一直延續至收縮壓120mm Hg(並不意味著低於120就不會產生危害,而是研究沒有包含120以下血壓的影響)。
這也是一般將正常血壓標準設定在120/80mmHg的主要證據基礎。
2002年綜合61項研究,包含100萬成年人數據的薈萃分析發現,血壓下降對心血管病的保護作用一直延續到115/75 mm Hg。
而這也是有人把115/75 mm Hg設定為「理想血壓」界值的基礎。
甚至有的研究認為,血壓降低對心血管病的保護作用一直延續到105/65 mm Hg.
總之,產生健康危害的血壓界值出乎幾乎所有人的意料,對於健康人,特別是年輕人來說,血壓儘可能低一點,高血壓相關的健康危害可能就會來的晚一點,後果就會輕一點。
絕大多數高血壓沒有症狀,即使「正常範圍」的血壓都有可能造成靜默的健康危害。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如何才能早期發現高血壓和危險的「升高了的正常血壓」?
既然不能依賴症狀提示,那麼,途徑就只有一條,那麼就是測量血壓,了解自己的血壓讀數。
這種意識需要普及到所有人,讓所有成年人都必須知道自己的血壓值。
這種「知道」甚至也包括兒童。
因為,一定比例的兒童中也存在高血壓,這種高血壓同樣會產生健康危害。
而事實上,人群中普遍缺乏高血壓意識,即使是科普工作做的相當普及,醫療資源相當豐富的已開發國家一樣存在這個問題。
比如,加拿大的一項在公共場所隨機進行的血壓測量研究發現,高血壓檢出率高達50%;其中,有2%的人血壓水平達到需要緊急處置的重度高血壓水平。
更重要的是,所有被檢出的這些高血壓者中,大多數都不知道自己處在高血壓狀態。
即便那些測量過血壓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的人,也大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患上高血壓,或者不認為高血壓會給自己健康帶來危害,更不願意吃藥來控制血壓。
出現這些情況的根本原因在於,人們普遍對高血壓存在誤解,其中很多錯誤認識來自於不靠譜的所謂「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