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都:永不磨滅的紅色記憶

2019-09-05     掌上撫州


江西日報2019年8月30日9版

康都會議舊址

我們熟悉的撫州市南豐縣,太和、白舍、洽灣……這些地名都似一首小令,輕輕吟來,唇齒間,仿佛依存著被泉水濯過的清冽。不被我們熟悉的南豐,紅星閃閃、光芒照人——中央革命根據地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第二次「圍剿」後,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在此召開了重要的康都會議,紅色基因純正、歷史內涵豐富。8月22日,綠樹蓊鬱,暑熱依然,記者來到武夷山南麓,地處南豐、黎川與福建建寧三縣交界的南豐太和鎮康都村,在綠色中追尋紅色記憶。

「這是王冬瓜家,毛澤東當年就住在這裡。王冬瓜夫妻二人都是古稀老人,無兒無女,毛澤東為了不打擾百姓,就在房子的廳堂東面搭起一張簡易的床。毛澤東有空時還幫老人挑水、劈柴,和老人拉家常,了解本地的民風民俗。」在康都會議舊址暨毛澤東同志舊居里,年逾六旬的南豐縣新農村建設促進會會長李履才聲情並茂地為我們講述這段動人的往事。

1931年6月3日,時任紅軍總前委書記的毛澤東、總司令朱德帶領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總政治部從建寧移駐康都。6月4日,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在康都上街毛澤東住處召開第七次總前委會;6月10日召開第八次總前委會;6月20日至22日,在康都上街寧家大屋總司令部召開總前委第一次擴大會議;6月22日晚上,又接著召開總前委第九次會議。後人將總前委會第七、八、九次會議和第一次擴大會議統稱為「康都會議」。

「康都會議的中心議題,就是總結第二次反『圍剿』的經驗,研究爭取第三次反『圍剿』鬥爭勝利的各項準備工作。」李履才告訴我們,這次會議,對被譽為中央蘇區「戰略的鎖匙」的建黎泰根據地的開闢,對紅軍隊伍的建設和紅軍爭取第三次反「圍剿」鬥爭的勝利都有重要的意義,在中國軍事和革命史上占有輝煌的一頁。

短短的30餘天裡,中央紅軍和康都蘇維埃政府一道打土豪分田地,得到群眾積極響應,並組建了康都游擊隊。「紅軍紀律嚴明,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打了個碗都賠」「紅軍離開時,住宿地方都捆好了禾草,上好了門板,將房子掃得乾乾淨淨」……見到記者,康都村的百姓道出了那個年代一段段軍民魚水情的佳話。

踏遍康都村的角角落落,清晰可見的紅色標語,記錄著共產黨和紅軍的主張、群眾對共產黨和紅軍的擁戴。「焚燒田契借約,努力消滅白匪」「士兵不打士兵,窮人不打窮人,歡迎白軍兄弟打土豪分田地」……當我們凝視這些紅色標語,歷史的足音在這片紅土地上跫跫響起。「通過瞻仰這些紅軍標語,回眸先輩們那段浴血奮戰、激情燃燒的光輝歲月,我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洗禮。」來此的遊客不禁感嘆。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除了紅色標語,康都其他革命遺蹟遺址還有很多,如紅軍學校、紅軍醫院、紅軍電台、紅軍井等。這些永不磨滅的紅色記憶,直觀、形象、具體地反映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我黨我軍的革命路線、方針和政策,為中國現代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資料和理論依據,對傳承紅色文化、弘揚革命優良傳統和作風具有重大意義。

追溯和銘記紅色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展望未來。如何更深入地挖掘利用康都的紅色資源,在「紅土地」上做好「綠文章」,成為當地黨委、政府思考的重中之重。近年來,南豐縣加大投入建設康都紅村項目,對舊址建築本體進行了大規模的保護修繕,包括屋頂防水防漏、牆體加固,同時還對舊址周邊環境進行了大整治。修繕嚴格按照「修舊如舊,還原歷史」的原則,充分體現了革命舊址歷史性和真實性的特點。

「年初到現在就已經接待了2000多名遊客。」太和鎮康都村黨支部書記寧武能說,下一步,將通過提升改造,圍繞紅色、古色、綠色,將康都紅村項目打造成江西省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山,有水,有信仰,有鄉愁,我們將繼續發揮生態優勢、紅色資源優勢,讓百姓致富增收。」寧武能信心滿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H-qAm0BJleJMoPMKlx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