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完成作業就把6歲孩子獨自留在家:「馴獸師」式媽媽有多可怕?

2020-01-01     油炸綠番茄

最近一條微博在網上爭議很大,一位媽媽帶全家去長隆玩,獨獨把6歲的老二自己關在了家裡,原因是孩子沒有完成當日的學習任務。


在孩子哭哭啼啼的哀求中,她告訴孩子如何燒水,如何泡粉絲照顧自己,並謝絕了鄰居和鐘點工的幫助。

她還洋洋自得總結自己的經驗:讓孩子學會了從經歷中吸取教訓,更能一箭三雕,最後還感謝了一下自己的心狠手辣。



這個媽媽還不是個普通媽媽,是曾經紅極一時的育兒大V粥悅悅,我相信家裡有娃的對這個名字都不陌生,頭些年身邊很多媽媽朋友圈都轉過她的漫畫。


不知道是因為覺得討論過於洶湧還是因為有人說她這樣犯法,反正不久後她就刪除了這條微博。

刪歸刪,骨子裡其實還是對自己的教育深以為然。



既然不聽我的安排,那就用你最怕的方式逼你就範。


這威立得不是一般的大,相信留在孩子內心深處的陰影夠消化好幾年了,以後很難再不聽話。


有一說一,這個做法裡面有沒有可取之處呢?有一點,那就是說懲罰孩子,真的做到了。


一般父母,是斷斷捨不得下這麼大狠手的,但偏偏還喜歡嚇唬孩子。比如開著車,很多媽媽嫌孩子鬧得煩,習慣性跟他們說:你不聽話我就把你扔下去。


孩子往往一邊喊著說「不要不要」,一邊繼續鬧。他骨子裡知道,你根本不敢扔他,這基本就屬於無效恐嚇。


我常說,不能這麼嚇唬孩子。一是扔孩子犯法,二是他知道你不敢,嚇唬了也沒用,長此以往,威信全無。


大聖為啥能比較聽我的話,因為我說到一定做到,答應初一送他禮物絕不拖到十五,但是我說你今天一天看不了動畫片,你也一眼都甭想看到。


說出來就是要能做到,但問題是把六歲孩子扔到家裡這樣的懲罰,你壓根就不能說出來。


還教孩子泡粉絲,她要是燙傷了你打飛機也趕不過來啊,倆小時的時間足夠傷口感染化膿。


就算那些燙傷、用電等潛在的安全風險暫且不談,單單是孩子眼中媽媽的態度就足夠讓人絕望了。


一家人一起出去玩,這原本不應該是出於無條件的愛嗎,為啥就要跟做作業綁在一起,成了交換條件?

我估計孩子這輩子都不會完不成作業,但那絕不是因為自己掌握了什麼好的學習方法,而是因為她害怕再經歷一次被家人拋棄的孤立無援。

看似沒打沒罵手段很溫和,但實質上和過去很多父母信奉的「棍棒底下出人才」的育兒哲學並無兩樣,甚至還更殘忍一點。

這位虎媽的武器遠不止於此,她還在微博上炫耀過用戒尺和鬧鐘陪孩子做作業,效率驚人。


孩子因為沒打完卡,嚇得啪嗒啪嗒掉眼淚,她覺得很好笑,絲毫不考慮孩子是過得有多提心弔膽。

更諷刺的是,這位對娃處處嚴格要求,一點規則都不能違反的虎媽,卻可以讓孩子不坐安全座椅而導致顱內出血、頭骨骨折。

孩子剛得完皰疹性咽峽炎就去參加活動,老公感冒搭別人車還不知理虧,冷嘲暗諷別人矯情,還能大言不慚的說出是助人打怪升級。

給孩子定原則的時候嚴苛偏執,該自己講原則的時候就搞雙重標準,這樣的教育方式果然很「出色」。

當然,你可以說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教育方法,但是作為一個有幾百萬關注者的博主,任何一個錯誤都有可能被粉絲當成模板去效仿,他們更容易去相信那些所謂的育兒經驗,也更容易被誤導。


如果有人為了學她把自己6歲的孩子關在家裡出了什麼安全事故,不知道她的良心會不會痛。

適度懲罰可以有,我有時也會給大聖一點小小的懲罰。但我會時刻告誡自己,對孩子來說,獎懲本質上都是育兒里的鴉片,見效快,但你決不能依賴。


且不談嚴重懲罰給孩子的心理陰影,一旦父母通過獎勵或懲罰來操控孩子,那麼對孩子來說,他的行為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怕挨揍才做作業,想去遊樂園才考第一,那孩子是為誰而學習呢?你怎麼指望他再去享受知識本身的樂趣?


我也不希望做父母的對孩子好一點還需要理由,「我愛你」本身就是最好的理由。


不要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愛附加了太多的條件。


軟、硬暴力輪番上陣,目的就是讓孩子臣服於自己,這不是養娃,是在馴獸。


表現的好了給點肉,不聽話就一頓揍,哪怕孩子的內心百孔千瘡,自己的威嚴也不容置疑。



粥悅悅曾經發微博說,不太喜歡管教兩個字。

我猜她更喜歡的兩個字可能是專制,就像皇帝一樣說一不二,處處宣示著自己的權威,對孩子的孤單和無助毫不在意,只在乎是不是遵守了自己的規矩。


我一直很推崇正面管教,但是這個詞好像一直都在被人誤讀。


很多人總是習慣把重點放在管教上,而正面管教的關鍵恰恰是用不懲罰和不嬌縱的方式,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和善而堅定的陪伴孩子成長。

對待孩子,教育和控制是兩個永遠不會有交集的平行軌道。這世上最可怕的是,很多人以為自己是在教育孩子,其實不過是在訓練動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DmYYm8BMH2_cNUgYuG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