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女孩超市無助大哭,媽媽你做對了嗎?父母的挫折教育別上錯路

2019-07-27     沐媽育兒

路過超市進去買點生活用品,看到一個3歲左右的小女孩站原地哭,還以為是走丟了,正準備走近問問,就看到一個年輕媽媽走過來說:媽媽在家告訴過你如果在商場超市跟媽媽走散了要怎麼做,怎麼就忘了呢?我沒有丟下你,就是看看你能不能試試找到媽媽。

小女孩並沒有因為媽媽的出現而馬上開心起來。我再回味了一下她媽媽的話,難道是有意考驗孩子嗎?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會用故意製造困難的方式去考察孩子解決問題的問題。長此以往,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不利於心理健康的發展。

積極心理學家創始人塞利格曼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概念,稱之為「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表現為因為反覆的失敗而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心態。

通俗地說就是,反覆經歷失敗,得不到幫助,只會讓人放棄努力,對自身產生懷疑

有的小孩的父母就像超市小女孩的媽媽一樣,希望從小就讓孩子學會面對困難,長大後才會越挫越勇。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給孩子人為設置一些困境讓他們自己去挑戰,這種挫折教育的方法錯了。

父親陪孩子登山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父母給孩子製造挫折,而是父母陪伴孩子一起面對挫折。

挫折教育的核心是父母需要全方位的支持孩子

面對困難需要父母的陪伴是由小孩大腦的發育來決定的。大腦不同職能的部分並不會在同一時間全部發育完善,負責情緒的杏仁核發育較早,負責推理、決策、自我控制的前額葉要到20歲才發育成熟。

所以,挫折教育,需要父母先認知到對孩子來說什麼是挫折?是需要去幫他們製造出來的嗎?舉2個例子:比如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都知道孩子走路不小心摔跤了,不要馬上去扶他起來,而是讓他自己爬起來;孩子玩具掉地下了,不要馬上撿起來遞給他,而是讓他自己去撿。這些「小事」,其實就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挫折教育。爸爸媽媽知道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鼓勵孩子自己撿起來,在孩子成功後,會恭喜孩子「你做到了」,這樣的一個過程,就是父母帶給孩子的最佳挫折教育。

可是,隨著孩子長到了3.4歲後,崇尚挫折教育的父母認為孩子需要獨立的去面對困難解決問題,而不再陪同他們一起去面對,就很可能導致孩子在心理上變成習得性無助,內心會一直經歷著折磨,倍感痛苦,進而影響人生的發展方向。這樣的結果,和父母培養孩子的初衷就背道而馳了。

為孩子成功完成烘焙提供適宜的幫助

挫折教育的機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自然呈現,經歷挫折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但教育的機會總是轉瞬即逝,父母應該怎樣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挫折教育呢?

沐媽認為,父母做好以下三點,讓孩子面對挫折不惶恐

一,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支持,父母的愛是孩子堅強意志的後盾。

父母愛孩子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沐媽認為,是在情感上理解孩子。我們家庭里,在這一點上沐爸是我的老師。我是在看了很多的育兒知識後才升級當媽,愛孩子的心毋庸置疑,在孩子3歲的時候,我也曾面臨過教育孩子的困惑。那段時間沐爸總是出差,沐很調皮,我也不打他,就罰他站牆面壁思過(後來想想這麼小的孩子會思什麼過?),然後我發現沐開始偷偷啃手指,跟沐爸說可能心裡有事兒了只能啃手發泄,得趕緊調整,沐爸說我不理解他。我是特別關注孩子心理發育問題的,在很自然的試了幾個方法後終於改掉了啃手的習慣。3歲後沐爸總是提醒我要真正理解孩子,我也一直在這麼要求自己。

父母不能對孩子只是指責或者完全消極,完全消極就是對孩子不管遇到什麼都只告訴他們「沒事」「沒關係」,然後沒有其他建議了。只有真正的理解孩子,父母才會被完全信任,也只有收穫孩子的信任後,孩子願意說,說出來後父母才能很好的幫助孩子梳理情緒,一起面對挫折,解決問題。

真正的理解孩子

二、父母引導孩子提升對挫折的認知,讓孩子知道失敗和錯誤是人生的一部分。

研究表明,孩子害怕錯誤和失敗,大多是在5~9歲期間受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害怕失敗,或者父母對孩子要求過高(做太多能力尚不及的事情),孩子往往也會害怕失敗。

上個禮拜沐學游泳,他是個天性謹慎的孩子,喜歡水又怕被水淹死(他自己跟我們說的)。不出所料,沐一直都要扎兩下就扒一下泳池邊。教練是個很負責的人,說沐練習動作標準對他期望很大,準備把他帶到中間賽道去逼他一下,結果沒逼成功,因為沐不去,出來後跟我說沐膽子小,沐聽到後就生氣得哭了。我跟沐說:「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知道你是謹慎注意安全,但是游泳池已經是最安全的玩水地方了,有教練和安全員看著,你完全可以放心游,明天再試試?」,沐的情緒也平靜了。第二天當著沐的面跟教練說:「孩子天生謹慎,他不是膽小,只是想確保自己的安全,教練您為他好是對的,謝謝您,今天您帶他再試試看?」,果然可以不扒泳池邊了。

如果當時我也跟著教練說孩子膽小,

哭什麼哭,就錯過了這次挫折教育的機會,讓孩子從情緒中走出來,不要害怕失敗,從之前的失敗中體會到可以有進步的空間,情緒梳理好後就會積極主動的行動。

父母的愛是孩子堅強意志的後盾

三,父母要引導孩子,培養面對挫折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孩子面對的困難最終都需要解決問題。比如考試沒考好,怎麼辦?上課的課本沒帶到學校去挨了老師批評怎麼辦?在陪伴孩子處理完情緒也解決了問題之後,需要讓孩子從這些經歷中做一些思考,還會再遇到這樣的問題嗎?

總之,培養孩子應對挫折的能力,是父母愛孩子的全方位的體現,是智慧父母的必修課。


作者簡介:

沐沐媽媽,80後學習型家長,育兒道路上和智慧父母們一起精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9xOPGwB8g2yegND3V9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