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阿司匹林預防血栓,出現消化道出血該怎麼辦?需要立即停藥?

2020-03-24   用藥無小事

抗血小板藥物是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用藥,臨床使用廣泛,但是此類藥物在發揮抗血小板作用的同時,常會伴隨著一些治療風險。

抗血小板藥物與消化道損傷有什麼關係

  • 抗血小板藥物治療相關的消化道損傷症狀隱匿,患者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
  • 抗血小板治療藥物的劑量越大,相關消化道損傷風險越高。
  • 若存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聯合應用,會明顯增加消化道損傷的發病率。
  • 同時存在潛在潰瘍風險的患者,易發消化道損傷。
  • 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時發生消化道損傷也與服藥方式相關。

阿司匹林<100毫克/日、100~200毫克/日和>200毫克/日劑量的消化道出血事件發生率分別為 3.7%、11.3% 和9.8%。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的患者有0.6%因上消化道出血而住院。

阿司匹林治療相關的消化道損傷隨時間延長而耐受性增加,服用阿司匹林的早期,更易發生胃黏膜損傷。在服藥後3個月達高峰,12個月內為高發階段。

隨著阿司匹林應用時間的延長,胃黏膜具有了一定的適應性及耐受性,黏膜損傷反而會減輕。抗血小板治療相關消化道損傷出血後果嚴重,支架術後3個月內是高發期。

服用抗血小板藥物,發生消化道損傷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抗血小板治療的消化道損傷,要識別高危人群。

  • 高齡是消化道損傷的獨立危險因素,隨著年齡增加,消化道保護機制受到破壞或減弱。對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應用雙重抗血小板治療時,建議長期使用阿司匹林的劑量不要超過100毫克/日,急性期抗血小板藥物的首次負荷劑量可酌情降低。
  • 既往有消化道疾病史的患者出現消化道損傷的危險性明顯增加,發生過消化性潰瘍出血的患者其危險增加13倍。

  • 幽門螺桿菌(Hp )感染是消化道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建議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篩查並根除 Hp,對高危患者同時給予有效的抑酸藥物或胃黏膜保護劑,首選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等)。嚴格掌握長期聯合應用抗血小板藥物的適應證並調整至最低有效劑量。
  • 此外,危險因素還包括:吸煙和飲酒,合併應用糖皮質激素,聯合多種抗血小板或抗凝藥,聯合應用螺內酯、抗抑鬱藥物等。要合理聯合應用抗血栓藥物,應該儘量避免聯合用藥,尤其是高危人群。

服用阿司匹林期間,出現哪些症狀時需要警惕消化道損傷

阿司匹林作為經典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也是在臨床中心腦血管疾病治療二級預防常用的藥物,其屬於非體抗炎藥物,消化道症狀是其常見不良反應之一。

臨床上,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如出現胃部不適,嘔吐咖啡樣胃內容物,或出現腹痛、黑便等不適,應儘快就診,查胃潛血或便血,確定是否出現出血。

吃阿司匹林的過程中出現消化道出血該怎麼辦?需要立即停藥嗎

發生消化道損傷時,是否停用抗血小板藥物需要根據消化道損傷的危險和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進行個體化評價。

  • 如果患者僅表現為消化不良的症狀,可不停用抗血小板藥物而給予抑酸藥和胃黏膜保護劑。
  • 如患者發生活動性出血,常常需要停用抗血小板藥物直到潰瘍癒合。但某些患者停用抗血小板藥物會增加血栓事件的風險,如急性心肌梗死、腦梗死和近期行支架的患者。此外,出血及出血導致的血流動力學異常也會增加血栓的危險。患者聯合使用多種抗血小板和抗凝藥物時,如果發生嚴重出血,應考慮減少藥物種類和劑量。

  • 對於心腦血管事件高危患者,建議不停用阿司匹林,而氯吡格雷至少停用5日。但是對於急性冠脈綜合徵、置入裸金屬支架6個月內、藥物塗層支架1個月內的患者,建議繼續雙重抗血小板治療。
  • 嚴重出血威脅生命時可能需要停用所有的抗凝和抗血小板藥物。如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藥物,要在嚴密的監測下,至少觀察24小時,如沒有發生再出血,可重新開始抗血小板治療,但需與抑酸劑PPl聯合用藥,同時要密切監測潰瘍出血復發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