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有盯著才乖?教你這3招培養孩子自律性

2019-11-07     BaBa很忙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你家的孩子是不是當你在他旁邊盯著他的時候,他就會特別乖,一旦他離開了你的視線範圍內,就會特別的放飛自我?其實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會這樣,想像我們在上學的時候,老師不在班級時,恨不得把教室都拆了,而當老師回到班級的那一刻,就會瞬間安靜的像小綿羊一樣。

孩子的監護者無疑都希望孩子在沒有人監督時,也能夠自覺的去做好自己該做的事。而這其中則需要孩子能夠養成自律性,一個人只有自律,才能夠更好的約束自我。

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曾說過:「有一種品質,可以使一個人在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這個品質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自律的人會有哪些特質?

1、自律的人會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認知,他們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並且會制定出適合自己的目標並去執行它。正是因為有自知之明,所以他們也不會去做超出自身能力的事。

2、自律的人擁有矢志不渝的精神,他們為自己制定下目標後,就會嚴格的去執行,這中間的過程,往往都是異常乏味煎熬的,更是需要為之付出大量的精力,而想要堅持下去,就需要具備矢志不渝的這種精神。

3、自律的人更會去遵守規則,通往山頂的路只有一條,也只有走在這條路上最終才會登頂,其他的路可能都是懸崖峭壁。這條通往山頂的路就是規則,自律的人懂得讓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並且勇往直前。

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提高自律性?

玩兒,是孩子的天性,他們本就沒有定性,想讓他們天生自律,更是不可能,所以孩子的自律,也是需要家長從小對他們進行培養的。

1、讓孩子從微習慣開始,逐步養成自律

微習慣是什麼?它是指把難度較大的目標,換成難度較小,要比較容易完成的目標。例如減肥這件事,一個體重200斤的人,讓他一次做100個伏地挺身這幾乎不能完成,而如果改成每天做5個呢?

是不是就要容易的多,也更有動力去完成?把目標變小,帶來的好處除了會比較容易完成外,對孩子來講,每天完成一個目標,也會讓他感覺到自豪,更會增加他以後堅持下去的動力。

2、父母要起到給孩子做榜樣的作用

董卿說: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自己要成為那樣的人。

孩子平時接觸到最多的就是父母,而通過對父母所做出的行為,他們也會去進行模仿、學習。

如果作為父母,平時都不知道要自律的話,那麼他們該如何成為孩子的榜樣呢?如果父母讓孩子少看電視多讀書,父母卻在一旁看電視刷手機,這樣是給孩子做玩手機的榜樣嗎?

相反,如果父母懂得自律,給孩子做出一個好的示範,並且陪孩子一起去完成他們自身習慣的養成,當孩子看到父母的行為時,會把這種生活看作是理所當然,並且會通過對父母的學習和模仿,成為和父母一樣的人。

3、激發孩子自身的驅動力,學會讓孩子把被動轉換為主動

台灣著名作家林清玄曾說:「好孩子是已經喚醒內心的種子的孩子,他們認識到了自我,壞孩子還沒喚醒種子,沒認識到自我,還渾渾噩噩地活著。」

激發孩子自身的驅動力就是要讓孩子知道「這件事是我應該做的,」而不是讓他覺得「這件事是媽媽讓我做的」,要讓他們變被動為主動,才能夠更好的去養成自律的習慣。

家長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對孩子進行支持和鼓勵,在他們得到父母的認可後,才會更加自願的去做這件事。

哲學家康德說過: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孩子在三歲前,主要培養親自關係,而在3-7歲,卻是他們自控力發展的關鍵期,家長也一定要抓住這一黃金時期。

此外,家長在培養孩子的自律性的同時,也要讓自己養成自律的習慣,陪同孩子一起成長,給孩子做出榜樣。在孩子達成了某個目標後,即便是再小的目標,也需要得到父母對他們進行鼓勵。

只有當孩子學會自律後,他才能對自己進行有效的管理,而我們平時所說的孩子省心,也正是因為孩子有自律性,也只有擁有自律的孩子,才能夠爬得更高看得更遠。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4RRV24BMH2_cNUgnDm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