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剛剛!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今天(1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介紹:
考慮到當前英國疫情形勢
以及當地中國留學生面臨的各種困難
外交部正在積極協調民航等部門
將於明天( 2日)增加臨時航班赴英國
為確有困難的海外學子歸國提供便利
這對於留學生來說,可謂是十足的好消息!
在之前的文章中,主頁君曾給大家說過,自疫情發生以來,身處海外的留學生正面臨著兩難的境地——簽證到期、住房困難、延期畢業等種種問題都亟待解決:
不少國外高校由於校園的防疫壓力,強制要求學生在指定時間內搬離。這對於居住在宿舍、且學期只剩兩個月的留學生來說,回國是不得不做出的剛需選擇。
而隨著民航局「一航一國一周一班」新政的實施,不少留學生手中的機票接二連三地被取消,在海外沒地方住,回國又遙遙無期,實在是令人憂心。
在此之前,一篇標題為《孩子準備登船的時候,祖國怎能撤掉跳板》的文章傳遍了朋友圈。
作為一名曾經的留學生,看完文章後,我心潮起伏。
首先,站在留學生的立場上,我想說:年紀輕輕孤身一人闖蕩海外的艱辛,我讓非常感同身受
我也曾經歷過有苦難言、有家難回、不得不滯留在一個不屬於我的國家的無奈和恐懼,年齡更小的留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如今所面臨的現狀,會比我所遇到過的更嚴重。
疫情當頭,如果此時一切都有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它會是我們所有人都期待的結果。
但是,站在更加理性的角度,我想說,疫情之所以是世界性危機,就是因為它永遠不存在一個對所有人都「完美」的解決方案。
運送數量巨大的海外人員歸國,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性工程,更別提現在運送的不是普通的海外人員,而是疫區海外人員。
今天藉此機會,主頁君也想和大家好好聊聊國家限制航班背後的真正原因。主頁君也相信,國家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留學生,也希望大家可以不要著急,在海外保護好自己。
01 機組人員
首先,海外航班的正常運行最離不開的就是機組人員。
飛機需要人來駕駛,飛機上需要有空乘進行安全保障、提供服務,機場需要地勤和維修人員負責裝卸行李、維護飛機等等。
圖源:微博
然而,由於無症狀感染者的存在以及飛機的高度密封性的特點,這就意味著:
一個服務了國際航線的機組具有相當高的感染風險。
為了防止他們對後續航線的乘客造成交叉感染,出台的新政策是:只要飛過一次國際航線的機組,下了飛機需要就地隔離,十四天內不能再飛任何航班。
也就是說,每一班航班都需要準備14組機組人員進行保障,並且這14組人落地後都要由航空公司出錢進行隔離14天。
圖源@浪里赤條小粗林
然而,在大多數航班都已經取消或減班的情況下,本身正常運營就沒什麼利潤的航空公司極難在不減少班次的前提下,一直遵守這樣的「一次性機組」政策。
可能有人覺得集中隔離14天已經是苦不堪言,而機組人員這樣飛一班——隔離十四天——再飛一班——再隔離十四天的輪迴,恐怕絕難有機會和親友團聚。何況他們的每飛一次,就要冒著一次感染的風險。
除此之外,還有成本問題。不少國內民航取消的一部分原因是真的負擔不起成本,畢竟還要給幾萬個員工發工資。
圖源@浪里赤條小粗林
02 海關檢疫
以上主要是航空公司方面要面臨的壓力,但對於國家來說,等航班落地,才是真正的危險的開始。
摩肩接踵的洶湧人潮擁擠在並不是為檢疫而設計的航站樓中等待數個小時,本身就具有巨大的交叉感染風險。如果一個人確診,那麼他前三排後三排的乘客都要被送去醫院觀察。
海外確診陡增,入境海關檢疫壓力一夜之間暴漲。
各個機場根本來不及反應、增派人手,就已經被洶湧而來的回國入境人潮所淹沒。很多配合檢疫的青年志願者都是臨時抽調自各個國企、事業單位的黨員,每天至少要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十幾個小時,24個小時里能有五個小時休息都是種奢望,甚至只能無奈的睡倒在地板上。
圖源:微博
我們常說,醫療體系被擊穿的結果就是哀鴻遍野,但現在如果是倉促應戰、疲於奔命的海關被入境人潮擊穿,那麼其後果如何?一旦中國的防疫體系崩潰,受到威脅的就不僅僅是我們的留學生,還有他們可能年事已高的親人。
如果國內真的迎來第二波疫情,留學生們還能回到哪裡去呢?
國家不是放棄了海外留學生,讓他們「自生自滅」,在海外疫情快速增長的幾周里,國家一直在人手不足、資源不夠的惡劣環境下冒著巨大的風險,為留學生歸國勉強撐開著入境的口岸。就算航班銳減,也並未完全斷絕留學生歸國之路。
相信國家會慢慢協調好一切,讓留學生順利歸國。
03 國內民生
從1月23武漢封城,打響「戰疫」第一槍到現在,全國處於經濟休克狀態已經兩月有餘。
我家樓下的一排本來窗明几淨的小餐廳,都已經蒙上了厚厚的灰塵,不知道等能解禁那天還有幾家能真的開張迎客。很多中小企業無法支撐、大量百姓沒有收入,服務行業遭受重創,這些已經都是老生常談的常識了。
體量如西貝莜麵村,帳上現金也只夠撐三個月
然而,正當連續許多天無新增,大家慶幸終於可以摘下口罩回復正常工作的時候,境外輸入病例出現了。
一例境外輸入,就意味著一座城要重新戴上口罩,意味著確診病人所在的小區全體隔離,意味著急需工資餬口的家庭口袋繼續空空十四天,意味著急需開學的中小學生繼續在家封閉兩周。
我們似乎認定回國就有強大的保障,卻忘了在經歷了這樣一場硬仗的中國,尚虛弱不已。
04 「戰疫兵工廠」
二戰爆發後,美國本土(除夏威夷外)雖沒有直接受到戰火蹂躪,卻依靠其強大的工業能力,承擔起同盟國武器生產的重擔,羅斯福自稱美國是「民主國家的兵工廠」。
這個民主兵工廠對二戰的走向影響巨大,在整個戰爭期間,美國生產了29.7萬架飛機、19.3萬門火炮和8.6萬輛坦克,承擔了同盟國三分之二的武器生產工作,以無與倫比的強大工業能力碾碎了軸心國的戰爭機器。
無獨有偶,在這一次世界範圍內的「戰疫」中,中國擁有世界一半以上的防護物資產能,並且依然在增加中。
只有保障了中國能夠心無旁騖的復工復產,才能發動國家機器大批擴張產能。從最小的口罩熔噴布材料、口罩夾鼻子的鐵絲,到防護服、護目鏡,再到呼吸機,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中國這樣的產能。
僅僅二月份一個月,尚在隔離和管制中的中國企業就生產出了1.5萬台呼吸機。馬斯克也跑來中國進貨,一進就是一千多台。俄羅斯也準備下單,五千多台的訂單的主要承接人,也是中國。
與此同時,在西班牙,65歲以上的老年人被迫摘下他們的呼吸機,用鎮靜藥物緩解他們的痛苦,靜候死亡的降臨,因為為數不多的呼吸機,只能留給更加年輕的人們。
可以說,中國這個「戰疫」大後方的穩定,決定了世界上其他國家很多醫護人員和感染者的生死。
更高級的人道主義是全民一心、能夠不受干擾的全力投入到醫療設備的生產中去,保住「戰疫」兵工廠,穩住人類對抗病毒的後方,為自己,也為世界。
在這個節骨眼上,全人類都不能承擔中國重新「失陷」的後果。
05 我們都是戰士
疫情是一場災難。
災難一旦征服我們,我們必將失去我們所珍愛的一切,所以,為了對抗災難,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成為戰士。
戰士有不同的分工:
在大街上巡邏,維護治安秩序的武警和公安幹警,自然是戰士;
在小區和村鎮入口戴上紅袖標測量體溫和登記的大媽也一樣,是戰士;
從機場一個一個把境外回國的人員點對點地送到家的志願者司機,是戰士;
十天修建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民工兄弟們,同樣是戰士;
在前線日夜不輟,置生死於度外的醫務人員,當然是戰士中的戰士。
但更多的戰士,是默默無聞的群眾,是政府一聲倡議,就滿城皆空、居家不出的人民。沒有他們的沉默、服從和犧牲,就沒有中國今天在疫情中的成績。
特別是武漢人民。
當時的武漢,感染率要比現在的美意西高的多,但是武漢人民留在了武漢。其中也有一些外地的大學生,多數也是剛成年或未成年,本來應該回家和家人團聚的他們,卻因疫情滯留在漩渦中心。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問:家長能放心嗎?國家就忍心嗎?決策者就沒有孩子嗎?
但他們以決絕的堅守告訴了我們,他們不再是孩子,他們承擔起了一名戰士應當承擔的一切。
為什麼當武漢人為了保護全國其他地區的人民,可以留在武漢?而當同樣的挑戰落到了留學生身上的時候,就變成了「無法體現國家對公民的擔當和關懷」了呢?
這是否暗示了:有的人認為,留學生並不是與武漢人平等的人,而是應當高人一等的精英?
06 外國撤僑?
《撤掉跳板》文中說,武漢疫情升級後,多國「在第一時間呼喚公民回國,並盡力提供便利」。並且以德國為例:「德國聯合多家旅行社和漢莎航空,計劃將滯留海外的12萬德國公民接回國內,預計每天有1萬名德國人返回。」
我們確實應當讚賞:德國對於其公民的撤僑行為展現了一個已開發國家的擔當,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如下事實:
第一,德國本身已經是疫區國家,而它撤僑的地區大部分疫情並沒有德國嚴重。撤僑,並不會改變德國目前對抗疫情的局勢、策略,並不需要讓已經在德國的公民做出更多犧牲;而中國大規模增加境外輸入,會影響太多人的生活。
第二,德國在「佛系」抗疫很久以後,剛剛啟動全面動員,社會轉入停滯不久,還沒有拖入「持久戰」,人員充裕,人心穩定;而中國在經過長達兩個月的全面動員以後,已經是強弩之末,撇開已經異常疲憊的醫療系統和基層幹部不提,就算是普通百姓也很難再承受新的一輪「戰時管制」了。
第三,需要撤僑的人員數量級的巨大差異。德國緩步撤回的是海外的12萬公民,每天一萬人可以分散到法蘭克福、慕尼黑、柏林等全國近20個吞吐量達百萬人以上的機場,每個機場每天只需要處理500入境旅客;而決定降低航班數量前,北京和上海一個機場每天就需要承受一萬人入境,相當於德國二十個機場承擔的總和。
而人員增長帶來的複雜度增長,不是線性的,是指數級的。
至於武漢疫情爆發後已開發國家的集體包機撤僑,也僅僅是一國最多撤走百餘人的數量而已。如果中國在美國的留學生是這個數量級,撤僑早就已經完成了。
畢竟從義大利和美國撤僑,和從葉門撤僑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從疫情地區撤僑,和從戰亂地區撤僑也不是一個概念。
07 給整合以時間,給國家以信心
境外輸入案例的突然增長,並沒有留給國家行政系統太多的時間。
任何有過管理經驗的人都應當理解並承認:所有人員調動、資源調配,都是無比複雜的,並且同撤僑數量一樣,複雜度隨需要調配的人員和資源的增多成指數增長。
倉促上馬的國門防衛,可以說是漏洞百出,很多非重點國家的航班只能略過不查,儘管航班上的乘客很可能是從疫區轉機來的;很多人只能讓他居家自覺隔離,儘管我們都知道不要考驗人性。
我相信,國家做出減少航班的決定是痛苦的,而原因只有一個:
壓力實在太大,要撐不住了!
資源需要統籌和調配,人力需要休整和動員,而這些都需要時間,它不是簡單的加減法,不是「德國可以日均七萬次檢測」,所以我們也可以。
檢測盒不能瞬間傳送,在德國分布在一百個城市的日均七萬檢測,和中國在一個城市進行日均一萬檢測所需要的資源天差地別。
如果我們能在各個入境機場周圍建起方艙醫院,如果我們能抽調出更多人手,能夠為集中隔離的入境者提供更好的後勤保障,我不相信這個哪怕為了控制住疫情而自斷經濟命脈也要拯救更多生命的國家,會冒天下之大不韙阻止留學生回國。
讓我們疲憊的戰士們得到一些休整吧,給資源的整合留一些更多的時間吧。當所有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備後,我相信中國會再次張開她的臂膀:
能檢測一千,就開放一千入境;能檢測十萬,就放十萬入境。
中國沒有放棄武漢,中國更不會放棄她海外的遊子!
在這段等待的日子裡,在海外的同學們囤好物資、做好自我隔離,可以看一看平時沒空看的書,刷一刷平時沒時間刷的劇,相信不會太久的。
不論從最近的米蘭-溫州包機,還是從今天宣布增加英國航班來看,這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祝願所有海外的遊子們,健康平安。
關注INSIGHT視界
回復關鍵詞【病毒】
主頁君為你疫情的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