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薩克牧民大轉場,如此壯觀的大場面很少有人能看到

2019-10-08     網上新疆

哪裡有水,哪裡就有草原;哪裡有草原,哪裡就有哈薩克人的家。

哈薩克人的歷史就是在遊牧中譜寫的,在遷徙中傳唱的。民間傳說中「哈薩克」有「白天鵝」之意,蘊含著自由遷徙的傳統。逐水草而居是游牧民族一生的生活寫照。春天,牧人追逐著融化的冰雪返回到春牧場,冬天又被大雪驅逐著離開,不停地出發,不停地告別。

春季轉場


在新疆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有大片優質的牧場,大都分布在山間、河谷和平原,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氣候,使每片草場都有各自的特點。

夏季轉場


如何有效地利用資源,合理享用大自然的饋贈,千百年的遊牧生活中,智慧的哈薩克人總結出自己的生存法則。



牧場按季節分為春、夏、秋和冬季牧場。春秋牧場一般位於淺山,荒漠邊緣,這裡有充足的水源便於人畜飲用,有利於接羔配種剪羊毛等牧業活動,夏牧場則位於濕潤涼爽的山地林間,草木旺盛,馬牛羊可以吃到含有藥性的植物,此時牲畜生長迅速體質增強,這也是牧民們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光,做奶製品,擀氈,參加集會。



各個牧場的輪迴使用與季節緊密相連,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世世代代的沿襲中牧人早已將這一規律熟諳於心。



所以,哈薩克人被稱為世上走路最多的民族,搬家次數最多的民族。

秋季轉場


轉場就是其中最大的生活智慧,可以及時的給牲畜提供優質的牧草,保證牲畜的穩定生長和數量的增加,也可以是物種自然優勝劣汰,每一次轉場,都承載著哈薩克人對美好富足生活的嚮往。



有人形象地將哈薩克人的轉場比喻為樹根到樹冠的輪迴,春季將牛羊趕往樹冠,秋冬季又從樹冠遷回樹根,經過長途跋涉與大自然洗禮過的牛羊,得到的也是自然界的精華,體質非一般圈養的能比。



轉場這一活動在很多人看來是異常艱辛,甚至大費筆墨添加悲壯色彩,但對於以放牧為生的哈薩克牧民來說是再平凡再普通的一件事,世間萬物都要遵循固有的規律,「再長的路總有終點,再黑的夜也有盡頭」,生性樂觀的哈薩克人相信困難是阻擋不了勇敢的牧民的腳步。



任何一件事情的開始,往往都帶有美好的期盼,不論是進入春秋牧場還是轉入冬牧場,都是為了物種的更好發展,趨利避害是人類本能的選擇,轉場對牧民來說更是一段新生活的開始。

冬季轉場


當然,一年數次的轉場中,屬冬季轉場最辛苦。



一場大雪過後,四處白茫茫一片。牛羊再也無法啃食到裸露在地表的枯草,昔日蔚藍的賽里木湖也悄然蓋上厚被,果子溝即將迎來最寒冷的季節。



居住在湖邊草場地居民們陸續開始了大規模的遷徙,他們要將寒流到來之前將牲畜轉移到幾十公里甚至幾百公里以外的冬牧場,那裡少風少雪,氣溫較這裡溫和許多,牛羊可以平安的渡過整個冬天。



牧民們在此之前就與親戚或鄰居商議好轉場的日期,一起出行會方便很多,「兄弟團結牛羊成群,妯娌和睦豐衣足食」,大家的互相幫助會令這次單調枯燥的行程溫暖許多。

家中的年輕人也會僱傭汽車將漫長冬季所需的生活用品提前運送到冬窩子,這樣牧民們只須準備轉場途中耗用的食物及禦寒用的簡易帳篷,毛氈等就可以輕裝前行了。



轉場對於家中的主人來說是很慎重的事,出發前的準備工作一定要做好,將無法長途跋涉的牲畜轉移至山下家中或定居點,檢查馬鞍馬具,釘馬掌等,在寒冷的季節除了準備厚重的禦寒衣物外也不忘給負重的馬匹駱駝披上氈片。



「好男人養家,好女人顧家」,女人們在家庭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出發前女主人是事無巨細都要操持遍,從路上食用的風乾肉,手抓肉,饢,酸奶,奶疙瘩,水壺,電筒等物品的準備,到一天行走多少公里,夜晚在哪裡休整等,都要一遍遍的囑咐又囑咐。



一個傳統的哈薩克家庭轉場是每個成員都要參與的事,各有各的分工,配合默契,年長者騎著後輩們準備好的馬匹,年幼者緊緊地被大人裹進棉大衣,露出一顆小腦袋......



對於年輕人和兒童來說轉場是喜悅的,從轉場前的準備到趕著牛羊上路,絲毫看不到因為寒冷和辛苦奔波而帶來的懊惱,他們呼喊著吹著口哨,幫忙趕馬,趕羊群,就連最小的孩子也跑來跑去的拿著棍子吆喝著不聽話的羊歸隊。



冬季轉場往往是天微微亮就要啟程,就著皎潔的月光,四周靜悄悄,隊伍在牧人的吆喝中和清脆的駝鈴聲中有條不紊的潮水般向前涌動。



轉場的艱辛也不言而喻,寒冷,勞累,長途顛簸,風餐露宿,還要應對種種的不測,長長的牧道,緊緊拴著牧人的心,也引領著他們一路堅定的向前。



牧羊犬注視著長長的隊伍


崎嶇的牧道


牧民懷抱著轉場中受傷的羊


駱駝是轉場中的大哥,吃苦耐勞。


如果你有幸路遇冬季轉場,請停下你疾馳的車輪吧,用目光祝福他們。來年的春天,你會在這亘古不變的牧道上又看到風塵僕僕的他們毅然回歸的身影


來源:視覺伊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0_Rqm0BMH2_cNUg5Ea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