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拉瑪蒂亞號的艦島接近甲板中央,看著很彆扭,實在是無奈之舉

2019-11-29     皇家橡樹1972

「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出現了艦島接近艦中央的位置,嚴重的影響到了艦載機起降這實在無奈之舉,因為該艦的底子就不好,「維克拉瑪蒂亞號」的前身就是圖片當中的蘇聯海軍基輔級載機巡洋艦「巴庫號」。

它建造的那個年代是根據蘇聯海軍當時的作戰思想,由於與美國海軍相比在航空母艦戰鬥群建設這一塊相差太大,蘇聯海軍在研製第一代通直甲板「基輔級航母」時強度單獨作戰能力,就是說「基輔級航母」不但可以搭載雅克–38垂直起降戰鬥機,自身還要具備非常強大的對海/對空作戰能力...所以,就看到了「基輔級航母」前甲板是布置了「玄武岩」巨型反艦飛彈、SA–N–3/4艦空飛彈、76/100毫米艦炮、反潛火箭發射器,甚至還有533毫米魚雷...這麼多重武器數量已經超過了當時絕大多數的巡洋艦和驅逐艦,所以當時蘇聯稱:「基輔級」是載機巡洋艦。

蘇聯解體後由於俄羅斯經濟困難,大量的武器裝備開始大甩賣,印度海軍也「撿洋落」看中了「巴庫號」4萬噸排水量,它要比自己現役的那兩艘航母大了很多,隨即與俄羅斯談判購買並且改裝...。

「」巴庫號」(戈爾什科夫號),艦艏六座雙聯「玄武岩」遠程反艦飛彈發射器占地面積非常巨大,還有兩座100毫米艦炮和大型對空飛彈發射器...這些拆除之後可以多搭載至少6架艦載機。

由於「巴庫號」艦艏這一大堆武器裝備和雅克–38艦載機已經嚴重的落後於時代,印度購買該艦之後將所有的這些全部拆除和換上更加先進的米格–29K戰鬥機。

從「巴庫號」變成「維克拉瑪蒂亞號」需要增加飛行甲板的面積,上下圖對比來看,艦艏改成了滑越式、右側增加了一塊「外飄的X型甲板」便於米格–29K降落,否則距離不夠米格–29K降落就直接衝到主甲板的起飛/停靠區了,但「維克拉瑪蒂亞號」排水量不大限制甲板面積,起飛線和降落線較差重疊,使得米格–29K起飛和降落不能同時進行,大大的影響到了戰鬥機的出勤率。

同時,艦島左側拆除原來的救生艇收放機械設備後,也要適當的增加甲板的寬度以便平衡航母左右兩舷的重量,不使航母重心失衡,但艦島左側甲板寬度太窄不能讓艦載機通過,其實早年間有過艦島接近甲板中央的改裝設計,左側可以牽引過一架艦載機,從艦艉到艦艏,這種方式還有一個專業名稱叫「阿拉斯加通道」,但「維克拉瑪蒂亞號」沒有這樣。

總得來說,「維克拉瑪蒂亞號」出現艦島靠近中央的位置是它的原始設計的問題,它的底子就不是主流航母設計,而是「鳥中蝙蝠」!雖說改建過程中可以增大一些飛行甲板面積,但艦島不能「鏟掉」重新找位置再建,因為這會影響到它重心穩定和操控...真的是無奈之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x_VuG4BMH2_cNUgWsG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