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2月13日),經中央軍委批准,由6架運–20戰略運輸機、3架伊爾–76運輸機和2架運–9從全國各地運送近1000名解放軍醫療人員,在武漢天河機場降落,打響抗擊新型冠狀肺炎「武漢保衛戰」的決戰!
這是運–20戰略運輸機服役以來首次執行非戰爭期間的軍事運輸任務,一次性出動9架大型運輸機和2架中型運輸機同時支援一座城市,這在我軍空中緊急運輸史是非常罕見的,只有2008年的抗擊汶川大地震時空軍才有類似的行動,與那一次不同的是這一次是國產戰略運輸機和戰術運輸機擔任主角,這也表明我國航空人通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終於補上了人民空軍建設史上最大的一塊短板!
一個大國必須是戰略空軍,那麼戰略空軍是什麼標準呢?戰略空軍不只是有多少架第四代和第五代先進的戰鬥機,還需要很多種類/型號的特種飛機,比如說:大型預警指揮機、戰略偵察/電子戰/心理戰飛機、大型通訊中繼機、大型空中加油機...這些特種大型飛機才是戰略空軍需要的,有了他們空軍的作戰體系才會完整,而體系越細化就能做到戰場單項透明,也就是所謂的:「我能看見你,你卻看不到我」,己方有了這些大型特種飛機平台對於戰場的感知能力就會大大的提高,獲取敵方的信息也會更多,執行任務會得到更多體系化、網格化的支持,這仗也就好打了。
但大型特種飛機的基礎就是大型軍用運輸機,它不但載重量大,更主要的是航程遠、空中滯留時間長,這也正是大型特種飛機平台所需要的,所以世界上有不少國家利用大型軍用運輸機的機體改造成大型特種飛機平台,雖然說在某些方面比不上由大型民航客機改造的平台,但總體上能滿足需要。
而我軍目前在大型民航客機研製還需時日的條件下,有可能利用運–20的機體改造成大型預警機和大型加油機...等特種飛機,順勢彌補大型特種機數量的嚴重不足。
增壓隔斷就是當運–20飛行高度到達3000米或者起飛前就將它放下來形成密閉,這時機艙內增壓就可以達到地面上一樣的大氣壓,即便是上升到萬米高空也是一樣的,機艙增壓的意義很大,首先是:飛機里的人感覺和在平地上是一樣的,不會出現暈機、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等強烈的高空反應,而且機艙內可以進行升溫提高體感舒適度;第二,飛機飛的越高升力就會越大,在保持巡航飛行速度時比較省油和降低發動機的磨損。
運–20運輸機是目前世界上在製造的最先進的戰略運輸機,由於有後發優勢,它的製造工藝水平和航電裝備都超過了俄羅斯目前製造的伊爾–476型運輸機,後者由於是1970年代設計的,在飛機貨艙設計上顯得低和窄,不適宜空運21世紀製造的新一代武器裝備,由於美軍的C–17運輸機已經停產了,所以說運–20是目前世界在生產的最先進大型運輸機。
運–20戰略運輸機最大運載能力為55噸,裝載30噸的貨物具備4000公里的航程、20噸貨物時可以到達7000公里外,如果有100架運–20參與到戰略投送,就可以在48小時內將一個中型旅連人帶裝備運送到3000公里之外,效率非常高。同時,我國是地形地貌很複雜的國家,有些地方交通不便,如出現重大自然災害會使本來就通行困難的地方交通變得更加困難,有了運–20之後就可以將物質就近運輸到臨近機場,再由直升機運輸到最後10公里的災害發生地,甚至是運–20直接進行空投...總之,戰略運輸機的效率和運載量都很大,和平時期在救援強險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這次緊急空運的飛機數量來看,目前運–20運輸機服役數會有12~16架,我軍對於運–20運輸型的總需要有可能會超過200~250架以上,再加上大型特種機平台需求也會有60~80架的需求,如果這些數量都能按時裝備齊全了,我軍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戰略空軍。
渦扇–20大涵道比發動機,目前試驗已經接近尾聲,估計最遲會在明年安裝在新量產的運–20上,安裝上渦扇–20發動機會讓運–20的最大運輸能力達到63噸,這要比目前的俄制D–30發動機性能有了顯著的增加,運–20的性能將進一步提升。
目前運–20還在初始低速生產階段,在等更先進的發動機,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過程中會對它進行技術升級,新的批次將會有更加強大的運輸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