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肺癌中早期擴散的循環腫瘤細胞 |「小柯」論文速遞

2019-10-09     科學網

「小柯」是一個科學新聞寫作機器人,由中國科學報社聯合北京大學高水平科研團隊研發而成,旨在幫助科學家以中文方式快速獲取全球高水平英文論文發布的最新科研進展。

《自然—醫學》

自體巨噬細胞療法治療肝硬化安全性獲評估

自體巨噬細胞療法治療肝硬化的安全性獲得評估,這一成果由英國愛丁堡大學Stuart J. Forbes研究小組取得。

該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2019年10月7日的《自然—醫學》上。

研究人員在9名肝硬化成人患者中進行了一項自體巨噬細胞療法在人類中的第一階段劑量遞增試驗,其終末期肝病模型(MELD)評分為10–16(ISRCTN 10368050)。

三名一組的參與者接受了107、108或最多109個細胞的單次外周輸注。白細胞分離術和巨噬細胞輸注耐受良好,無輸血反應、劑量限制性毒性或巨噬細胞活化綜合徵。

所有參與者均在一年後存活並且沒有移植,只有一個臨床事件記錄在案,即發生最小程度的腹水。這獲得了安全性和可行性的主要結果。這項研究為肝硬化和其他纖維化疾病的功效研究提供了相關信息和理論依據。

據介紹,目前迫切需要減少肝纖維化和刺激器官再生的療法。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19-0599-8

陰道微生物組移植或可治療頑固性細菌陰道炎

以色列威茲曼科學研究所Eran Elinav和哈達薩希伯來大學醫學中心Ahinoam Lev-Sagie等研究人員合作,對患有頑固性細菌陰道炎的女性進行了陰道微生物組移植治療試驗。

相關論文2019年10月7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醫學》上。

研究人員報告了一項首次探索性研究的結果,該研究測試了使用健康供體的陰道微生物組移植(VMT)作為患有症狀性、頑固型和復髮型細菌陰道炎的患者的治療替代方案。

在研究的病例系列中,研究人員治療了5例患者,其中4例VMT與長期完全緩解相關,這一直延續到VMT術後5-21個月隨訪結束,這由症狀、Amsel標準、鏡檢明顯改善乳桿菌為主的陰道微生物組陰道液外觀和重構所定義。

一名患者的臨床和實驗室特徵未完全緩解。在這五名婦女中沒有觀察到不良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三名患者的緩解需要重複VMT,包括一名患者的供體改變,以引起長期的臨床反應。

VMT在頑固型和復髮型細菌陰道炎女性中的治療效果應在隨機、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中進一步確定。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19-0600-6

兩性離子水凝膠培養人造血幹細胞

美國華盛頓大學Colleen Delaney和Shaoyi Jiang等研究人員合作研發了可用於擴增原代人造血幹細胞的兩性水凝膠。該研究於2019年10月7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醫學》上。

通過在可降解的兩性離子水凝膠中使用人類造血幹細胞和祖細胞(HSPC)的3D培養,研究人員實現了對CD34陽性臍帶血和骨髓來源的HSPC進行保持原始狀態的顯著擴增。

這種培養系統使得長期造血幹細胞(LT-HSC)頻率增加了73倍,這是通過有限稀釋測定法證明的,並且擴增的HSPC能夠在免疫受損的小鼠中造血至少24周。水凝膠的兩性離子特性和3D形式對於HSPC自我更新都很重要。

從機理上講,3D兩性離子水凝膠培養對減少HSPC分化和促進自我更新的影響可能是通過抑制O2相關代謝來抑制過量的活性氧(ROS)產生所實現的。

因此,使用兩性離子水凝膠進行HSPC擴增具有促進造血幹細胞療法臨床應用的潛力。

據悉,離體擴增HSPC的能力對於完全實現基於HSPC的療法的潛力至關重要。特別是由於HSPC有限的可用性阻礙了臨床有效療法的應用,例如臍帶血移植。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19-0601-5

深度學習助力間皮瘤診斷

基於深度學習的間皮瘤分類可提高對患者預後的預測,這一成果由美國Owkin 公司Thomas Clozel團隊取得。2019年10月7日,《自然—醫學》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基於深度卷積神經網絡的新方法,稱為MesoNet,可以從完整切片數字化圖像準確預測間皮瘤患者的整體生存,而無需任何病理學家提供的局部注釋區域。

研究人員通過法國MESOBANK的內部驗證隊列和癌症基因組圖譜(TCGA)的獨立隊列對MesoNet進行了驗證。

研究人員還證明了該模型在預測患者生存率方面比使用當前病理學方法更為準確。

此外,與經典的黑盒深度學習方法不同,MesoNet可以識別有助於患者預後的區域。令人驚訝地,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區域主要位於基質中,並且是與炎症、細胞多樣性和空泡化相關的組織學特徵。

這些發現表明,深度學習模型可以識別出預測患者生存的新特徵,並有可能導致新生物標誌物的發現。

據悉,惡性間皮瘤(MM)是一種主要根據組織學標準診斷的侵襲性癌症。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分類將間皮瘤腫瘤分為三種組織學類型:上皮樣、雙相樣和肉瘤樣MM。

MM是一種高度複雜的異質性疾病,使其診斷和組織學分型變得困難,導致患者護理以及治療方案的決策欠佳。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19-0583-3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單細胞免疫圖譜問世

人類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單細胞免疫圖譜,近期由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Chiara Giannarelli課題組繪製。該研究2019年10月7日在線發表於國際一流學術期刊《自然—醫學》。

使用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和轉錄組學分析,研究人員發現與無症狀疾病(近期無卒中)相比,臨床症狀疾病(近期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頸動脈斑塊中T細胞和巨噬細胞均具有明顯特徵。

來自有症狀患者的斑塊的特徵在於CD4陽性T細胞的獨特亞群以及被激活和分化的T細胞。

而且,這些斑塊中的一些T細胞亞群表現出T細胞衰竭的標誌物。另外,來自這些斑塊的巨噬細胞包含交替激活的表型,包括與斑塊易損性相關的亞群。

在無症狀患者的斑塊中,T細胞和巨噬細胞被激活並顯示出白介素-1β信號的證據。

在與腦血管事件有關的斑塊中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細胞特定特徵的鑑定讓設計更精確的心血管免疫療法成為可能。

據悉,動脈粥樣硬化是由循環系統內和血管局灶性部位的免疫系統多方面影響導致的。

然而,人們對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內導致臨床事件,如缺血性中風或心肌梗塞的免疫細胞失調的具體特徵了解甚少。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19-0590-4

研究發現肺癌中早期擴散的循環腫瘤細胞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Caroline Dive、Ged Brady和倫敦大學學院Charles Swanton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了出現在腫瘤切除和疾病復發前的肺靜脈循環腫瘤細胞擴散。相關論文2019年10月7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醫學》。

研究人員介紹,約有50%接受根治性手術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將在5年內復發。

手術時對循環腫瘤細胞(CTC)的檢測可能作為一種可用於識別復發風險較高的患者的工具,從而可建議對其進行更頻繁的監測。

研究人員希望了解在早期NSCLC手術切除中CellSearch檢測到的肺靜脈CTC(PV-CTC)是否代表引起隨後疾病復發的亞克隆。

參與TRACERx研究的100名患者中有48%檢測到PV-CTC,與肺癌特異性復發相關,並且在針對腫瘤階段進行調整的多變量分析中,PV-CTC仍是復發的獨立預測因子。

在一項案例研究中,在手術中收集到的單個PV-CTC的基因組分析顯示,與原發腫瘤(79%)相比,在10個月後發現的轉移灶中有更高的突變重疊(91%),這提示早期傳播的PV-CTC參與疾病復發。

總之,PV-CTC結果和基因組圖譜突顯了PV-CTC作為手術後NSCLC復發的早期預測指標的潛力。

然而,PV-CTC在預測復發中有限的靈敏度表明,有必要使用更大的獨立研究隊列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確認並更好地定義PV-CTC在早期NSCLC中的潛在臨床應用。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19-0593-1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Vol 381 No 14

在高發病率環境下進行全社區結核病篩查

近日,澳大利亞雪梨烏考克醫學研究所Guy B. Marks小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探討了在結核病高發地區進行全社區結核病篩查的效果。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19年10月3日出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研究小組在越南金甌省進行了一項集群隨機的對照試驗,以評估與僅標準被動病例檢測相比,主動社區範圍篩查的有效性,以降低結核病的患病率。

從2014年開始,對60個干預小組中15歲以上的參與者,無論其是否有症狀,均通過對自發咳痰樣本進行快速核酸擴增檢驗的方式進行肺結核篩查,每年一次,連續3年。

與此同時,60個對照小組在這3年間均未進行主動篩查。

在第4年的肺結核患病率調查中,研究組檢驗了干預組中42150名和對照組中41680名參與者。

最終干預組中有53名患肺結核,發病率為每100萬人126例,對照組中有94名,發病率為每100萬人226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組中2012年出生的兒童結核病感染率為3.3%,對照組為2.6%,差異不顯著。

總之,對於越南金甌省15歲以上人群進行3年的全社區範圍篩查,與僅行標準被動病例檢測相比,可顯著降低第四年的肺結核發病率。

據悉,世界衛生組織為消滅全球範圍的結核病設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但以目前的進度來看尚無法實現。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902129

異煙肼對HIV感染孕婦和產婦的預防治療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Amita Gupta研究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比較了對愛滋病病毒(HIV)感染孕婦和產婦進行異煙肼預防治療的效果。該研究於2019年10月3日發表於國際一流學術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在這項多中心、雙盲、安慰劑對照的非劣效性試驗中,課題組對956名HIV感染孕婦進行異煙肼預防性治療28周,隨機分為妊娠期開始治療(立即組,477名)和產後12周開始治療(延後組,479名)。產後48周對母嬰進行隨訪。

立即組中有72名女性發生治療相關的3級以上不良反應或因毒副作用不得不永久終止試驗,發生率為15.1%,延後組中有73例,發生率為15.2%,符合非劣效標準。立即組中有2名女性死亡,死亡率為每100人年0.40,延後組中有4名女性死亡,死亡率為每100人年0.78,死亡均發生在產後,其中4名死於肝衰竭。

共有6名女性患肺結核,每組3例。直接組中綜合妊娠不良結局(死產或自然流產、嬰兒低出生體重、早產或嬰兒先天畸形)的發生率為23.6%,高於延後組(17.0%)。

總之,懷孕期間開始進行異煙肼預防性治療的風險似乎大於產後開始治療的風險。

據悉,在接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HIV感染婦女中,異煙肼療法預防結核病的安全性、功效和適當時機仍尚未明確。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813060

新藥Ligelizumab可用於治療慢性自發性蕁麻疹

近日,德國柏林中央大學Marcus Maurer及其小組的最新研究提出,Ligelizumab可用於治療慢性自發性蕁麻疹。該研究於2019年10月3日發表於國際一流學術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Ligelizumab是新一代的高親和力人源化單克隆抗IgE抗體。與奧馬珠單抗和安慰劑相比,Ligelizumab用於治療中重度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的劑量-反應關係、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數據目前很有限。

在這項臨床2b期的劑量發現試驗中,研究組隨機分配患者接受Ligelizumab劑量為24mg、72mg和240mg,奧馬珠單抗300mg或安慰劑進行治療。

通過每周活動評分來監測蕁麻疹、瘙癢和血管性水腫,共0-21分,分數越高病情越嚴重。

共有382名患者接受了隨機分組。在第12周,服用24mg、72mg和240mg Ligelizumab的患者中,分別有30%、51%和42%的蕁麻疹得到完全控制,而奧馬珠單抗組和安慰劑組則分別為26%和0。

劑量-反應關係得以建立。在第12周時,服用24mg、72mg和240mg Ligelizumab的患者中,分別有30%、44%和40%的患者症狀完全改善,而奧馬珠單抗組和安慰劑組則分別為26%和0。

在這項小型短期的試驗中,未發生關於Ligelizumab或奧馬珠單抗的安全問題。

總之,與奧馬珠單抗或安慰劑相比,採用Ligelizumab 72mg或240mg進行治療的患者能完全控制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症狀。

據悉,對於大多數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很多目前可用的治療方法並不能完全控制症狀。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900408

合作事宜:market@stimes.cn

投稿事宜:tougao@stimes.c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l29sm0BMH2_cNUgnaY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