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校園欺凌之外,是對成年人不作為的控訴

2019-10-27   腔調電影

真正關注《少年的你》,是從6月份被撤檔開始的,當時網絡上一片哀嚎,我倒毫無波瀾,畢竟光看名字,似乎是一部不痛不癢的青春片嘛。直到重新上映的前一兩天,才知道,這是一部討論校園欺凌的電影。這才恍然大悟,撤檔,一定是拍得太敏感了吧!

看完《少年的你》後,我不禁慨嘆,果然是拍的很敏感呢。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得以上映的電影,是經過妥協的,此前的版本,應該是從周冬雨飾演的陳念去監獄探視易烊千璽飾演的小北,兩人相對無言,又哭又笑就結束的。而我們現在看到的結尾,可能是撤檔後加的戲?

可即便經過刪改,《少年的你》的故事依然殘酷得令人心碎,在觀影的過程中,有很多個段落,影院裡都響起了此起彼伏的啜泣聲。那是一種想要克制,卻無法忍住噴薄而出的悲傷。

這部電影之所以這麼「好哭「,我想,主要是因為它足夠真實,無論是對陳念所在的復讀班學生們的學習狀態的刻畫,還是對校園欺凌的細節的刻畫,都非常寫實。

寫實的要義在於,既不過分矯飾,也不過分誇大,而《少年的你》做到了。電影中的復讀生的狀態是,每個人都把全部的心思放在學習上,自習課上,每個人都在旁若無人地讀著、背誦著自己的內容,其它的一切都仿佛和自己無關,因此,他們對於同學的跳樓也是後知後覺。

這種「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狀態,就是高三學生、復讀生的狀態。

我讀高三那年,班上也有復讀生,其中有一個復讀生不僅對別人的事不聞不問,對自己的安危也是不管不顧。記憶中最深刻的是那年的汶川地震,地震發生時,整棟樓都像搖籃一樣晃動,所有學生都放下書本向樓下沖,只有他還坐在座位上繼續看書。後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跑,他說,我們的教室在5樓,如果地震夠大,就算跑,也未必跑得脫,如果地震不算大,就完全不用跑。

陳念班上的同學也是如此,除了學習,對一切都置身事外。他們的熱情都用在如何解題上,他們每一個人都似乎自顧不暇,完全沒有任何精力和興趣去理會其他的人和事,因此,縱然同學跳樓,他們也只是紛紛圍觀,在各種群里去熱烈分享和討論。而對於人,他們缺乏應有的關注和愛惜。

每個人只在乎自己的目標,而對其他人的生存狀態不聞不問,這也許看上去殘酷,但卻是真實的,因為真實,所以才愈發顯得血淋淋,讓人感同身受。

《少年的你》的故事其實不算複雜,它是一個校園欺凌的故事,也是兩個身處困境的底層少男少女「突圍「的故事。

電影中陳念就讀的那所學校的教學樓是一個閉合的四合院一樣的構造,這仿佛就是一種暗喻,在青春的牢籠里,身處困境的人只有突圍,才能迎來湛藍如洗的天空。

陳念的困境是擺在明面上的,一方面,她有一個不堪的家庭,在兵荒馬亂的高三,她不僅不能像大多數即將高考的考生一樣得到無微不至的照料,反而還需要承受賣三無產品面膜的母親所帶來的屈辱,並時時刻刻提防有人上門要債和討說法。另一方面,在學校,她被表面人畜無害,實則蠻橫霸道的魏萊盯上,一次又一次地被欺負。

陳念唯一逃脫困境的方式,就是考上大學,去北京。她認為考上大學,自己就能自力更生,可以帶母親在學校門口開個小店,擺脫家庭的困境,同時,她也可以遠離那些欺負她的人了。因此,她表現得堅強而隱忍。

而小北和陳念一樣,是處於困境中的少年,他的困境在於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只能以「小混混」的身份渾渾噩噩地活著。他看似兇狠、霸道、殘忍,可那就是一個13歲開始離家出走所歷練的結果,一個不被愛的少年,過早地接觸這個社會的少年,似乎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堅硬的外殼,來保證自己不受傷害。而這個外殼,卻也是他無法突破的牢籠,他無法在這個社會中尋找到自己的坐標和價值,這就是他的困境。

兩個處於困境中的人相遇,於是惺惺相惜、互相拯救。

陳念和小北之間的感情戲,其實被處理得很克制,我甚至覺得,他們之間愛情遠不如困獸之間的「革命友誼」多。小北是陳念的安全感,而小北是陳念的價值體現。他們就像黑暗中的兩隻螢火蟲,用自己的光,把彼此照亮。

陳念和小北都太渴望突圍眼下泥淖一樣的生活了,所以你能看到一些神神叨叨的台詞,譬如在大橋上,陳念對小北說「我們要如何才能走出去呢?」再譬如,最後小北替陳念頂罪,他說:「我們一定贏。你贏了,我就贏了。「

生活在底層的少男少女多難呢,只有靠彼此生命的疊加,才能讓一個人在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

除了少男少女的困局、校園欺凌,《少年的你》最凌厲的一點在於,展露了成年人對於少男少女成長的「不作為」。

陳念被魏萊欺負,同學們熟視無睹,老師似乎也並沒有起到作用,而家庭方面,母親更是自顧不暇,甚至連警察,在她最需要的時候,也因為在開會而沒能幫到她,所以最終,她才不得不對一個只見過幾次面的小混混說:「你能保護我嗎?「

一個三好學生被欺負,沒有任何成年人能替她實質性地解圍,最終來保護她的,卻是一個同樣處於困境的「小混混「,是一個年齡相仿的孩子。這其實是對成年人的莫大的諷刺。甚至於魏萊的死,其實也是家長缺席所致。如果她的爸爸不是只在乎她的成績,如果她的媽媽不那麼自以為是的認為她的孩子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也許她最終不會有那樣的意外。

在孩子的成長和被霸凌的過程中,有多少家長、老師、甚至於警察是缺席的呢?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我覺得,胡小蝶臨死前對陳念說「她們一直在欺負我,你們為什麼不做些什麼?」,是說給陳念聽的,是說給自己同學的,也是說給可以做些什麼但又缺席的成年人的。

在有限的時間裡,帶給人足夠多的感觸、反思,這就是《少年的你》成功的一點。這一點,除了得益於劇情本身的構建,更得益於主演們出色的表演。

周冬雨其實一直都是演技在線的,只不過,以往她所飾演的角色,都在自己的舒適圈,都是活潑開朗的小可愛,或者是敢愛敢恨的大颯蜜。《少年的你》中的陳念,完全是另外一種類型,是一個沉默寡言,但骨子裡卻倔強的女孩,她大多數時候呈現出來的,是壓抑、痛苦、掙扎與絕望。而周冬雨把她的所有的情緒都演得非常精準。

男主角易烊千璽的演技也讓人非常驚喜,長久以來,人們對流量明星都持一種觀望的態度,而大多數流量明星演的影視劇,也著實撲街撲得義無反顧。易烊千璽似乎一直在用行動,打破大家對流量明星的固有印象。《長安十二時辰》的小李必,他其實已經表現出了比較紮實的演技,在一眾演技派中,也並沒有拖後腿。而在《少年的你》中,他則更加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自己的實力。在語言、行動上,他讓人相信,他確實是一個脾氣不好的小混混,而他的眼神,又將他柔軟的內心展露給了觀眾。

可以說,《少年的你》是目前為止,我所見的尺度最大,也最好的校園欺凌電影了。這類電影的意義在於,它能讓更多人關注校園欺凌這件事,讓更多孩子看到校園欺凌帶來的傷害,讓更多大人去反思,是不是在校園欺凌這件事上,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